政治性专业性通俗性—一位资深环保记者的三个报道原则

2018-11-18 10:35吴耀辉
中国记者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明环境生态

□ 文/吴耀辉

内容提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做好生态文明和环境新闻报道,必须恪守政治原则,以专业性为内核,以通俗性为表现,将三者兼顾统一落实,才能提高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让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一、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是生态文明报道的立身之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生态环保记者必须不断跟进学习、反复研读领会,提高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才能写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闻作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理论体系严密。笔者在梳理学习中,缕分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板块深入学习。2017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是环保专业记者的必修课。全书共分7个专题:(1)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3)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4)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5)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6)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7)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书中收入259段论述,摘自习近平2012年11月15日至2017年9月11日期间的讲话、报告、谈话、指示、批示、贺信等8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笔者在学习中,按照前述“三论”的划分,将(1)归入认识论,(2)(3)(4)归入方法论,(5)(6)归入实践论,极大地强化了学习效果。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十九大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论述,新修订的党章、宪法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环保记者也必须随时跟进学习掌握。

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论述牢记,在实践中恰当运用,是生态文明报道的立身之本。2018年1月2日,《中国环境报》在头版发表长篇通讯《生态环保攻坚这一年》,梳理回顾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工作的成就。“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在文中穿插、统领,整篇文章记述详实,气势雄健。

笔者曾经对大连市环保系统内行政、监察、监测人员做过系列人物采访,深入报道了一线环保工作者投身环保、忠诚履职的工作状态。在实践中,记者运用这些论述提示、发问、衔接,以基层环保人物视角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由于系列表述运用准确,让很多报道高低起承、表现生动,增加了传播效果。

二、丰富的环境学识是生态文明报道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修订《环境保护法》,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中央环保督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一抓到底的韧劲,清除生态环保领域的沉疴痼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广泛深刻的变革,显著的治理成就,为环境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广泛的报道素材。

另一方面,环境问题非常复杂,涉及范围十分广阔,在环保系统流传着“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环境新闻的涵盖范围,从陆地、天空到海洋,从高山、河流、湖泊到森林、草原、湿地、土壤,甚至野生动植物,每一项都事关一个科学领域,会派生出无穷无尽的报道选题。

面对广阔的报道领域和新闻素材,环保记者只有孜孜以求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才能举重若轻地把握这些专业知识;只有以专业人士的视角,将采访内容完全理解消化,再“翻译”写出耐读易读的稿件,才能让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实现最大化。

在对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报道中,笔者深入学习法律条文,并与企业违法行为对照,详细解读“按日计罚”的法律依据和罚款数额,《“史上最严”环保法显威:大连20家污企被按日计罚1608万》在社会形成巨大震慑力。在推进蓝天工程报道中,笔者首先将治理措施、改善效果等专业内容全部理解,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PM2.5、PM10、VOCs等污染物形成,热电企业超低排放标准……然后落笔形成通俗易懂的稿件,让治理措施和改善效果成为“看得见”的定论。2017年大连收获300个蓝天,记者写出《那一抹“大连蓝”背后是一次城市集体发动》;解读大连最大居民区泡崖小区的“拆炉并网”举措,记者发回《从37台减到6台 锅炉房变健身房背后》;分析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的杀伤,记者发回《烟花爆竹让大连损失一个“优”》;针对大连黑臭水体整治首次实施生态岸墙治理 ,记者发回《泉水河将“会呼吸”“能自净”》《从臭水沟变身为湿地公园 “全流域治理”是怎样修复城市生态的》 ……在记者笔端,专业知识、术语变得浅显易懂,增强了公众对于环境治理的认识、理解、支持和配合。

三、知识容量帮助记者构建捕捉新闻的网络

环境记者需要知识广度,但并不是要成为一个环保专家,其本质依旧是环境新闻报道者,应该以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制度、环境专业知识为经线,广泛的人际脉络为纬线,构建捕捉新闻的网络。

环境记者的新闻敏感需要立足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记者的朋友圈有很多自然保护区工作者、野生动植物保护专业人士。2017年5月,记者在朋友圈发现,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拍摄到白鹤的照片。记者立即联系当事人,当晚就发出“蛇岛老铁山保护区首次发现一级保护鸟类白鹤”的报道。记者的许多稿件,《金雕成为“科研尖兵”》(发表于2017年2月21日《经济日报》),《世界那么大 这些“鸟中大熊猫”只选在大连生娃》(关于黑脸琵鹭的报道),《600只大天鹅经停大连 数量达历年最多》等稿件,最初线索均来自于朋友圈。

专业知识可以帮助记者找到报道切入点。2017年春天,大连市举办“爱我大连、爱我碧水蓝天”环保公众开放日系列活动,先后组织了十余批次市民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火电企业、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红沿河核电站等单位。记者跟踪采访报道,发出了《零距离目睹生活污水由浊变清》《准备好的口罩都没用上》《垃圾之困叩问市民环境意识》《市民代表“超级站”中触摸大连力度》等报道,以市民的切身感受为切入点,将寻常的开放参观上升为触发市民思考、传播环境知识的重要载体,增强了公众对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企业和践行环保生活紧迫性的认识。2017年6月7日,《大连环保开放日 公众可定制》发表在《中国环境报》,报道引起环境保护部领导重视。11月28日,环保部召集全国31个省(市)负责开放工作的环保厅(局)长及重点企业代表,在大连召开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现场会暨座谈会,推广大连的经验和做法。

专业知识也会让记者“有所不为”。笔者曾报道过多篇志愿者进山拆网、保护候鸟迁徙的新闻。在报道中,有关鸟网设置“技巧”、捕售野鸟暴利等内容,笔者很少涉及。2018年春节,5名大连志愿者远赴江西,“为鄱阳湖越冬的候鸟‘站岗’,春节长假他们就做了这一件事”。志愿者说,当地非法猎捕野生鸟类的行为不绝,常有外地人来这里食鸟,“一只天鹅会卖到万元,一只大雁会卖到千八百元”,这些教唆性内容,在写稿时被记者屏蔽。

猜你喜欢
文明环境生态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