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艳 程昱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包头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国家统计局包头调查队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包头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办学质量快速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的保障作用逐步凸显。
近年来,包头市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整合中职院校、扶持高职院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包头市委、市政府出台《包头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资源整合,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动职业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开设与包头产业发展和支柱产业相关的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和创新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档升级;推动中高职院校协同发展、校企双方密切合作,教育链和产业链进一步融合;构建科学高效的培训运行机制,强化社会职业培训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2000年以前,包头仅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包头职业技术学院,2002-2008年间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与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相继独立升格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至此包头市拥有4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目前除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以外,其他3所院校均在试办专业本科点。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小而全”、专业重复和管理分散等现状,2009年包头市政府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质量效益为目标”的思路,打破原有学校的地区、人事和行业界限,对原有18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整合,按照专业相近的整合原则,除7所学校规划到高职院校外,其他11所学校组建成5所市属中等职业学校,并整体搬迁入驻职业教育园区。包头职业教育园区是包头市政府投资近45亿元建成的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紧密型职教园区,占地7800亩,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园区内有国家级实训基地12个,自治区、市级重点实训基地32个,极大改善了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设施及基础条件,真正实现了校校联合、资源共享。目前,包头市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0所,其中普通中等职业学校14所、职业高中2所及成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
近年来,包头职业教育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抓手,以培养“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为目标,通过创新“课岗融合、岗技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究实施技能应用型、创业复合型、升学型人才分类分层培养模式,编制了符合地区经济发展岗位需求的55个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满足五大产业集群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以及地方优势、特色现代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包头职业教育积极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合并、升级改造专业设置,停办“僵尸”专业;加强中高职院校合作,启动一体化办学“3+2”模式和“直通车”教育,有效提高学生升学率和就业率。目前,全市中高职共开设机电、材料、车辆、食品、运输、能源、化工、信息、生物、艺术、医药和教育等247个专业,为各类用人单位输送技术人才、管理骨干。2017年全市高职毕业生9793人,就业9201人、一次就业率达到94%,中职毕业生5354人,就业4658人、一次就业率达到87%、岗位适应率达到81%,学生就业满意度较高;高职学生双证率达到80%,中职双证率达到75%。
为实现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变,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体系,包头职业院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力度,推广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和集团化办学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校企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
(1)“订单式培养”是针对用人单位需求开展的定向培养,是打通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方共赢。目前,包头市中高职院校中共有近30个专业与140多家企业签订校外实习或订单培养协议,其中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与一机集团、北方奔弛重型汽车、北汽福田等20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与150家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库,学校就业率、对口率和就业稳定率分别保持在98%、85%及75%以上。
(2)“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升级模式,与一机集团瑞特工模具公司、特种装备有限公司、林峰公司、浙江瑞宏工业机器人等企业建立了5个“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实现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测、机电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和工业机器人等加工制造类专业校企业合作的全覆盖。学校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基地与车间、专业与产业、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员工、培训与岗位六个对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一机集团合作,建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站”,聘请35名能工巧匠、专家学者为“特聘专家”,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的技能人才培养、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的职能作用。
(3)“集团化办学”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集团化办学机制的确立使校企合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发展轨道。包头市先后成立了5个由职业院校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其中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400余家企事业单位组建了“包头轻工职业教育联盟”,由政府相关部门、学校、企业和行业组织共同参与产学研合作,设置自动化、乳品与农牧、检测以及食品药品等12个二级职教集团,形成了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高职教育院校为主体、以企业和行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办学体系。
近年来,包头始终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的原则,依托职业教育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鼓励职业教育院校以企业职工、农牧民及社会成员为对象开展不同形式、内容和层次的培训教育,有效拓展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促互利、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其中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上门等形式,面向企业开展高技能、新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面向新农村建设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2017年共完成各类培训1万人次以上。各职业教育学院通过不断创新培训理念,研发培训产品、规范培训流程、完善培训体系及扩大培训规模,全面打开以学校资源为平台,面向全社会各类人员的社会培训格局。
近年来,包头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制约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和扶持,但仍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受限。
(1)缺少对学校的“放管服”政策。如政府对校企合作项目审批管理“紧”,每接一单培训均需报发改委审批,培训收费也需按照政府统一标准执行,而且办理手续繁琐、时间较长;在项目招标管理上不够灵活,如在食品检测实训基地项目招标中,全国仅有一家企业有资质,但政策要求必须三家以上企业参与投标,所以迟迟不能开标,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2)资金支持不足。近年来,由于政府债务管理要求学校不能向银行贷款,导致学校基础建设进展缓慢;政府收缴的税费较高,企业向学校缴纳的各项培训费用均需上缴财政后再返还,且返还金额仅为50%;学校在由企业办学向政府办学转制过程中,企业减少了对学校的经费支持,学校还无法享受国家的资金扶持政策,经费短缺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职业学校教师质量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新时代高素质、“双师型”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调研中发现,目前教师队伍的用人机制过于死板,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学校在教师引进方面缺乏自主权,需由省、市一级进行统一招考。在学校编制大量空缺的同时,人事部门又不扩大招考规模,如轻工学院报40个招考计划,人事部门仅批10个,最后仅有4人合格进入学校,导致在编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自行聘用教师难度大、经济负担重。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多根据实际情况聘用专业教师,但是由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性强、流动性大,招聘比较困难,提高薪酬无形中又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3)能同时担任教师和实训师的“双师型”人才比较短缺。一方面是大多数人才缺少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不满足教师条件,难以引进职业院校任教。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不足,仍存在 “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职业院校学生等同于差生”等错误观念,导致职业学校“招生难”,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难度更大。如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目前初中毕业生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不足20%,生源不足严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
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冷、学校热”和“国有企业冷、民营企业热”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其主动拓宽校企合作领域的意愿强烈。而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考虑的是如何追求利益最大化,对“招生即招工”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国有企业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压力,去库存、去产能等实际问题,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额外开支和成本,若发生培养的人才无法在本单位就业的情况,不仅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收益,也会影响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1)中高职衔接不畅。包头地区中高职深层次衔接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专业、课程、教学和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通过“3+2”和“直通车”等直接升学模式升学的学生仅占中职毕业生的30%左右,学历上升空间有限。
(2)高职上升通道狭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只能获得大专文凭,高职升入本科教育的通道还未完全打通;另外,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就业后,即便专业能力突出,也多担任技工、高级技工或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发展的空间受限。
议
如何让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开遍原野,让更多的大国工匠为更高更强的“中国制造”筑牢基石,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1)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职业教育学校校企合作相关业务和项目的审批流程,减少审批内容和审批时间;采用灵活的采购招标管理方式,让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适度放宽职业学校管理,允许学校独立自主地通过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增加经费收入。
(2)推进职业院校用人制度改革。人事、编制和教育等部门要研究制定编制动态管理和定期调整等政策,大力支持职业院校紧缺型师资的引进,优化职业院校人力资源配置;适度扩大职业院校的用人自主权,可根据实际情况吸收引进具有实践经验、能够胜任授课等要求的优秀人才担任专职教师;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开启教企人才流动绿色通道,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有序流动,让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和提高教师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助力教学人才培养。
(3)建立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适度提高财政经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根据不同专业制定生均拨款标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职业教育学校自主办学培训和技术服务收入的免税范围,适度放宽收费标准和收费许可,从而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服务能力。
(1)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台和网络等媒体全面展示职业教育成果,树立“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的正确成才观念,让更多优秀学生走进职业院校学习专业技能,成为技能标兵、大国工匠。
(2)进一步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视,鼓励企业主动与职业院校合作,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保证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在企业承担起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其经济效益。
(3)增强职业教育学校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培养技能人才的观念和意识。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打造出特色鲜明、质量名优、人才辈出、社会认同的职教品牌,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局面。
(1)科学确立中高职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统一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模式,统筹院校课程安排和教材建设,探索完善中职学生注册入学和推荐升学渠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直通车”,让更多中职学生可以直接跨入高职院校大门。
(2)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构建。将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建立专业课程学分制管理,实现学生在职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的自由转换,鼓励更多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专业课程,实施技术型本科以上层次的教育。
(3)规范和改进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明确职业院校毕业的高技能人才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方面与普通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一致,享受同等待遇的社会资源,建立起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立体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