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华 陈晓莉
【作文题】(2018年1月江苏省泰州市期末联考)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或套作。
现在不少电子设备上都有“静音”开关,古人也把远离娱乐之声称为“静音”;“静音”的目的是不让声音去干扰别人,也不让声音影响自己;有时面对各种声音,“静音”也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从某种角度看,“静音”可以说是一种环境的营造,一种心态的展示,一种境界的彰显。
【写作指导】
1.关于“审题与立意”
(1)审读材料
本则材料“静音”是关键词,即“使‘音安静”。“静”可以理解为“安静”“宁静”,也可以理解为“使……安静”“使……宁静”。“音”可以指“噪音”“杂音”,也可指低俗的、娱乐的、糊涂的心态,不健康的现象;未必实指某种声音,可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这些音就要“静”掉,屏蔽掉,从生活中驱逐掉,宁静才能致远。反之,如果是“美音”“妙音”就不能“静”掉,不一概静音也能成立。由此可见,“静音”的问题是需要辩证地、合理地审视和对待的。
(2)立意注意点
这道作文题主要围绕静什么音、为什么要静音、怎样静音等角度写作。此外也可涉及主动“静音”和被动“静音”等方面。
如果写成了“动静”“有动有静”“静也重要”,视为偏题,最多不超过42分。如果学生只是抓住材料最后一句话,只是把“静音是一种环境的营造,一种心态的展示,一种境界的彰显”作为文章的三个分论点简单地扩写一下,不超过46分。
如果选择三点中的一点来写,把“静音”写成“是一种环境的营造”,或“心态的展示”,或“境界的彰显”,紧扣某一点且能写具体就正常判分,关键看其是否能深入地展开。如果把关键词“静音”偷换概念,完全写成了安静,则不超过49分。如果写到“静”与环境的关系或“静”与心态的关系或“静”与境界的关系,能展开论证或具体描述的,应正常判分。
如寫“静音”其实是“静心”,评分要高一点。写“静音”却不“静心”,表达对“静音”的忧思也可以。如果写“静音”不能禁掉朝气、活力、思想、创造力,“慎对静音”,美妙的“静音”是一种艺术,静音也需智慧等,应视为有思维含量的立意,评分要高。
2.关于“判分”
一是判分原则:从考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二是判分等级: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关于“切题”
所写内容合乎材料含意及范围者,视为切题;所写内容虽与材料有关系,但在情理上显得牵强的,视为基本切题。离开了以上所得出的结论,写成了其他内容的,又与原材料没有任何联系的,应视为偏离题意。
4.关于“文体”
文体不伦不类,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吾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5.关于“表达”
作文评分一定要注重“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进人六类卷。
【作文示例】
何须浅碧深红色
周心悦
曾看过一则新闻,说是一男生点蜡烛求爱,却被校警浇灭蜡烛。网友调侃校警:“你不懂爱,不懂浪漫。”像这样以张扬而吸引别人目光的求爱方式真的浪漫吗?像这样哗众取宠的爱情真的会长久吗?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遥想当初司马相如创作《凤求凰》,是何等激情澎湃!司马相如一朝被汉武帝赏识,却见异思迁了。但卓文君写道“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自己人格纯洁如白玉,对司马相iv,痴心相对,而换得司马相如纳茂陵女为妾的结果;于是,卓文君不是选择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心平气和,静了心中怒斤司马相如“二三其德”的音,不甘而倔强,坚定而不屈,做出“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决定,表达“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的愿望,使《白头吟》遂成千古绝唱。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初李清照丈夫被栽赃,她是愤怒的,也是冲动的,带着她与丈夫的回忆,一路追寻流亡的宋高宗,以证丈夫的清白。幸运的是,她听了友人的劝,放弃了,用那一首首词诉说着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何须浅碧深红色”,她李清照何须大张旗鼓,何须用那些惊人的举动来证明她的爱,只需字里行间流露出那不变的深情。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和开头的那位主人公一样,他也是渴望得到爱情的。可是紫禁城的门高而坚实,锁住了他渴望的情,档住了他前进的路。他可以学荆轲,为家国舍命刺秦王,但他并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他知道,即使他掀起的风浪再高,后人只会为他的冲动无脑而可怜,皇权就是那浇灭蜡烛的水。那种哗众取宠的求爱方式他不会做,也不屑做,他明智地隔开了在心底叫嚣着的渴望的声音,留下句句瑰丽,令后人赞叹不已。他就是纳兰性德。
而那个女子,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而跳河的女子,是如此渴望享受到周家的温暖;但无奈地用自杀这个极端而又愚蠢的方式渴望在周朴园心中留下一席之地。可她错了,周朴园还是那个周朴园,享受着周家奢华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离去而放弃任何东西,蘩漪还是做了周家的太太,周冲还是周家的二少爷,她鲁侍萍还是那个悲剧主人公。
“直道相思”不是错举,但哗众取宠便是骇俗。泰戈尔曾写道:“没有流露的爱情是神圣的,它隐藏在心底的黑暗里,闪耀如宝石。”相爱的两人也许会被隔开在岁月长河两岸,但请相信,“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终有喜鹊为架桥而来。
这个世道,有太多人为博人眼球而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又有几个人能像金岳霖先生那样为爱终身不娶,在一言一行中诉说着他的浪漫、他的爱情呢?怕是大多人都像徐志摩那样,也许会为了爱情做出类似抛弃家庭的惊世之举,但最终像顾城终日活在梦里,他们所求的不是一份真正的感情。
他们是该好好静一静了,静了那糊涂的心态,不必高调,不必浮躁,应该用宁静的心灵、朴实的行动去追求一份可贵的爱情。
[点评]
本文堪称考场议论文佳作。阅读本文,阅卷者会被其中丰富、恰当的论据素材所折服,对考生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击节称赞。一是标题格外醒目,“何须浅碧深红色”,既是引用李清照名言,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又是与材料核心“静音”暗合,表达“用宁静的心灵、朴实的行动去追求一份可贵的爱情”的观点。二是文中多处运用名人及名言,既增加了语言厚度,也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语言流利通畅,富有文采。
静心音,做自己
叶欣瑶
夜深,静音,是我的心音。
天冷冷的黑,似是巨大的帘幕,将我紧紧地裹住,连一丝喘息的机会都不施舍于我,周围一切无声无息,仿佛是按了静音键。累,太累。已近凌晨,我依旧坐在公园湖边的榕树旁,不想回家。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父母、朋友、同学的话一齐在脑子里炸开,不知所措。理科文科,钢琴二胡,似乎从来都是充斥着他人声音的决定;周围的寂静,没能安抚我的心,却令我更加浮躁。
仰视星空,长吁一口气,霎时与周身冷空气相触,升腾起一团白雾。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打算四处再走走。倏忽,回眸一瞬,发现湖边坐着个女子,她貌似,貌似在画画!我有些惊奇,却不敢轻易上前,她就那样静静坐在那里,没有一丝声音。
或是我的视线太过灼热,她转过了身,视线与我的目光不期而遇,她一怔,随后扬起一抹淡淡的笑。“你好!”两个字便在这清寒的冬季跳出了温度。不知为何,我不由自主地坐在了她身旁,她约莫三十出头,淡蓝色的背带裤给她增添了一份活力,手执画笔,清清浅浅的水墨在画布上一圈圈晕染开来。周围依旧没有任何声响,我的心却比几分钟之前平静了些许。
不知怎样攀谈起来,我对她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她画画已经15年了,却依旧在各个城市漂泊,居无定所。父母劝她找份穩定工作,朋友劝她过个安稳日子,一切一切都在她脑海里炸开。她抬头看了看我,笑了笑,“不说这些了,我挺喜欢这里,静静的,像按了暂停键,不仅静音,还能静心,真是个画画的好地方”。她笑得像个不谙世事的天真小女孩,抬手揉揉我的头发:“你呢,怎么这么晚还在这里?”或许是她的声音有着魔力,我竟把所有心事对着这个仅有一面之缘还并不熟络的陌生人倾吐出来。一口气讲完,我看着她,本以为她也会像他人那样劝我这般那般,却未料她轻牵起我的手。“别担心,何必这样自寻烦恼呢,闭上眼睛,听听看,你听到了什么?”我仔细地想从耳边抓住一丝声响,终是徒劳,她的声音又响起:“你听到了吗?那静的声音,是你自己的心声!”我有些愣,却又像是猛然间惊醒,激动又欣喜。
静音静音,安静无声,又何尝不是静心呢?静下来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别被纷扰嘈杂所打乱,别被他人声音所干扰。静也是一种声音啊,是心境的安宁,是属于我自己的心音。
总是在烦恼中徘徊,总是在别人的声音中迷失自我;何不适时地静音,去聆听自己的心声呢?我的心出奇地平静,万事皆无绝对,万物皆无对错,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屏蔽杂音,遵循自我,不是最重要的吗?何必自寻烦恼,既然无法抉择,就跟从心声,勇敢地做自己吧。
不觉释然,睁开了眼,已全然不见女子的影子,我失笑,不过是一种心结梦一场,心结已解,梦也必散,我起身,拍了拍尘土,漫步回家,周围静悄悄的。嘘!你听见了吗?那是静的声音,是我的心音。
[点评]
本文实为考场记叙文佳作。静音便是静心音,勇敢做自己。本文以“我”的视角开启文章,却以女子之口揭示文章主旨,我们都曾在他人之语中仿徨,但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才是真理。文章并未以寻常手法循序渐进,而是用幻化的女子来感悟人生,实际上是一人分饰两角,让两种矛盾的心态相互争斗,最终得出结论:适时地静音,去聆听自己的心声;跟从心声,勇敢地做自己。以自己内心的一场梦构思行文,则更能反映自身的精神追求,出人意料,给读者心灵的共鸣,余音绕梁,耐人回味。
(以上宗华供稿)
【作文示例】
大音希声
心理学上有“沉默五分钟”的理论:当你暴怒到即将失去理智时,不听、不说,与自己相处五分钟。
大多数人会发现自己的怒火是没什么道理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这个喧嚣的、永远在沸腾的年代里,我们多么缺少静能量。
静音,是拒绝群体性盲从,夺回自由的起点。信息焦虑症是21世纪人类的通病,层出不穷的新闻,五花八门的应用应运而生。“仿佛错过了一个世界”事实上并非戏言,我们习惯性地刷手机、刷微博,被意见淹没,不知所措间只得效仿《黔之驴》,“形庞也,类有德,声壮也,类有理”。正如赫胥黎所预言的,枕头下的声音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网络时代的人们也因无力拒绝信息的浪潮,成为毫无主见的思想国巨婴。
我们在重蹈《乌合之众》中“起于愚昧的勇敢”的覆辙时,已经忘记,自己其实还拥有“不知情”的权力。
梧住双耳,才能走向自我。20世纪声色犬马的日本,千利休是特立独行的一派。他令茶室一改丝竹管弦,其音靡靡之风,院中只一片苦竹,几棵老松。AS坐于榻,万籁俱寂,风声木叶清,大有刘禹锡1w室之风。人在沉静中识见自我,静心冥思,方能功德圆满,生欢喜心。
有禅偈云:“此生是与自己想见而来。”想来也唯有在至安详至慈悲的静默里,人才能照见自我,知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绒默。摩西是聋子,充耳不闻追随者“回去做奴隶吧,起码还有马戏和面包”的劝告,一意孤行,分开红海;孔子是聋子,仿佛听不到过路人“道之不行”的讽刺,颠簸辗转于六国,甘为长夜之炬火,青史之木铎;《潜水钟与蝴蝶》的作者确确实实是个聋子,他全身瘫痪,只有眼睛能动,仅仅靠一次又一次的眨眼,让蝴蝶飞出潜水钟。
无声是一种力量。在静寂里,方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方有虽万千人吾往矣,方有逆风执炬,过他人障,过我执障,精疲力竭时仰望天空,可见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世人皆浊,岂能哺其糟而啜其醨?心远地自偏,我愿沉默五分钟,在静寂里寻得自我的圆满。
[点评]
本文用《老子》的“大音希声”为题,既紧扣材料又奠定了文章的写作高度。紧接着用心理学上的“沉默五分钟”的理论开篇,不落俗套,提出本文的话题——现在喧嚣的社会太缺少静能量了。接着指出“静音”的意义,它是夺回自由意志的起点,并运用心理学知识阐释现今人们的群体性盲从的危害。接着进一步用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犹太民族领袖摩西、孔子和《潜水钟与蝴蝶》的作者多米尼克的事例论证“捂住双耳,才能走向自我”的观点。由此可见出小作者平时阅读兴趣广泛,涉及心理学、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等领域,所以形成了本文素材积淀厚重,语言庄重且分析深刻的特点。
我想静静
一档综艺节目推出一个静音游戏,在尽量不发出声音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娱乐之余,也引人深思:如今的社会,还能从哪里觅得一份安宁?
大众娱乐化、情感碎片化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恣意,四处充斤的噪音似乎是为了宣扬他们生活的丰富多彩,殊不知,在这一片繁闹喧嚣之下,是现代人空虚、浮躁的内心。
现代人是很难享受到宁静的。
下班回家,夜已深,想放松一下劳累了一整日的身心,在街边散步,可刺耳的鸣笛声,吵闹的音乐逼得你不得不加快脚步。
心情有了,时间有了,与几位好友相约品茶,可绕了大半个城市,却无法找到一处可以px茶·””
耳边仍包围着各种声音,内心却一片悲凉,对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有着从未有过的羡慕。所谓清欢,大概也只能从书中品味了吧。
而更可悲的是,在这噪声泛滥的社会,人心也随之一起膨胀,静不下来。
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很多人凭借这个舞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赢得了掌声。但很多人被外界的声音影响,迷失了方向,内心开始浮躁,无法安静下来,眼见他们迅速走向高峰,也眼见他们从高峰狠狠摔落,被时代的潮流推向不知何处,很快就销声匿迹。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各种诱惑的声音选择“静音”,守在自己宁静的小天地里,默默耕耘,坚持初心,屹立不倒?
人们对那些一时走红的人可能会有暂时的吹捧,可对杨绛那样能够“静音”的人,却是敬畏。杨绛早年即以戏剧创作成名。她翻译的《唐·吉诃德》文采斐然,最为人们称道。后来又以散文《干校六记》、小说《洗澡》驰誉文坛。而近年来杨绛的生活随笔《我们仁》也获誉颇多。但对于这些纷至杳来的名誉,她淡然一笑,用她作品中的话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在喧嚣的世界中,始终保持着恬淡而又高远的心境,淡泊且不做作。不屑名利,更不屑與人争,这种气定神闲的态度,才是先生最睿智、最受人们尊敬的地方。吹捧不过一时,敬畏却是永恒。
也正如钱钟书所说的那样,素心人喜居在荒江野老屋中,朝市之显学,必是俗学,朝市之人,也多是俗人。钱钟书在功成名就后仍然坚守自我,褪除一身荣光,独处雅室,享受内心的那一份宁静。
而在这样喧闹的社会,对于一切影响本心的声音敢于“静音”,大概也很难得了吧。
[点评]
本文围绕“我想静静”展开,从正反两方面选用典型论据,较好地表明了中心论点。题目“我想静静”,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渴望获得宁静的愿望。而现实生活中一片繁闹喧嚣,人们的内心也随着膨胀,渴望一夜蹿红,我们已经很难享受到“宁静”,这就和作者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对比。而钱钟书夫妇对于名利却能淡然处之,他们潜心读书写作,醉心于学术研究,力求摆脱一切虚礼和俗套。他们保持住了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展示出了卓越的大家风范。这又和现代人的追名逐利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一系列的对比中,层层推进,揭示出了现代人的通病,并表达了作者对于“静音”的呼吁。该文语言流畅,句式灵活,议论中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以上陈晓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