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静音车厢
摘 要:日前,京沪高铁官方透露,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及计次季票等新产品新举措,为旅客出行提供更多选择。消息一出,网友“吵翻了”。
华声在线
高铁设“静音车厢”,
更多的是一种不扰邻倡议
所谓“静音车厢”,更多的是一种不扰邻的倡议。《其他车厢的乘客要从“静音车厢”的设立中读懂不扰邻的公共出行常识。旅途劳累需要休息,你热衷外放的音乐、高铁上大声喧哗,或许正是他人最不喜欢的声音。
当然,高铁设“静音车厢”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此。事实上,公交、地铁、电影院等公共场所都普遍存在“噪声扰民”问题。高铁设“静音车厢”可以说在规则层面,对这一类现象说不 ,促使我们正视最基本的常识。每个人的权利都应有边界。公共场合,一些人“噪声扰民”的行为,并不只是个人问题,而是一个公共问题,需要引起有相应的反思和反省。
所谓文明,往往看的就是细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是否身处“静音车厢”,都应记住遵守规则,遵守社会公德。在什么样的场合,干什么样的事。喜欢唱歌的,到KTV高声放歌,而不要在车厢哼来哼去;喜欢“煲电话粥”的,到空旷的地方放心长聊,别在他人的耳边说个不停。什么时候真正把不扰邻从一项文明倡议,变为社会共识和自觉。我们公共场合的这些噪声问题,或许也就从此不再是问题。
“封面新闻”微信公众号
“保持安静享受安静”,
静音车厢是义务与权利的统一
根据铁路方面的说法,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购票时可选择“静音车厢”。其潜台词很明确,那就是“以履行责任来换取权利实现”。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享有安静和保持安静自然也是统一的。一个基本的道理是,更安静的车厢,只能诉诸于车厢内乘客的配合。现阶段要求所有人做到“请勿喧哗”并不现实,那么,让一部分人“先安静,先享受”,就成了一个合理选项。
理论上,“社群分类与供需撮合”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最大的不确定性,从来都是来源于人性。一般来说,人们都是倾向于获得权利而拒绝承担义务,这意味着,那些选购了“静音车厢”的乘客,也许未必就能遵守承诺、严格自律。久而久之,当违反规则的人多了,规则本身也便失效了。
“静音车厢”要想善始善终,建立一套对应的秩序维护机制,不可或缺。一方面,要靠车厢内同乘者的“道德施压”,另一方面也要靠列车工作人员的积极管理。
“静音车厢”既是尝试也是倡议,其关乎契约意识、关乎自觉自律,也是一次需求分层、素质分层的社会实验。当然了,说到底,其所考验的,还是以乘务员为主体的高铁运维团队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
微言微语
@一鸣观潮 :设置“静音车厢”个性服务值得肯定,但几个车厢毕竟是整列车的少数,如何提升整体列车服务水平,精准解决服务中的“痛点”,让车厢都安静温馨,做到让乘客在途中体验方方面面服务及愉悦生活,是铁路部门应尽责任。
@安好若瑾年:多样化选择,给乘客最舒服的体验。
@高原_60158:所有车厢都要做到静音是根本做不到的,但完全可以大力提倡车厢静音、积极倡导车厢静音的。可以说多数高铁乘客是喜欢车厢静音的,但有些高铁乘客又在乘车过程中不自主和不自觉打破车厢安静。倘若每位乘客都能在高铁车厢内保持静守和静待,那么有谁还能好意思高言大语?
@岳爷爷的老爷车:支持设立静音车厢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车厢静音的监管和提示,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
《新京报》
高铁设“静音车厢”,
不意味着“别处就能吵闹”
高铁设置了“静音车厢”,也不意味着其他车厢就是“噪音车厢”,这些车厢的乘客就能不管不顾,被人质问了、投诉了能怼以“怎么不去静音车厢”。这也需管理者做好前置性解释与提醒工作——《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就规定,任何人不得扰乱乘车秩序。不管是在什么车厢,只要是公共场所,每个人都要遵守乘车规则、遵守社会公德。
有疑虑可以正视和解决,但这些不足以否决掉“静音车厢服务”试点的合理性。本质上,高铁设“静音车厢服务”,与地铁“同车不同温”异曲同工,都是提升旅客乘车体验、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可行方式。在试点摸索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加以改善,效果就可期。
“静音车厢服务”是為解决现实痛点而生,其背后透露出的以人为本的精细化服务理念,也值得公共服务提供方借鉴与推广。说到底,提供公共服务,就该多些精细化与人性化,精准施治,清除服务“堵点”与“痛点”,让民众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楚天都市报》
“静音车厢”
能否不只是个美好期待
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这个贴心的举措,刚刚发布公告立刻就刷了屏。饱受车厢噪声之苦的人们,大喜过望,奔走相告,各种求扩散,求推广,甚至表示如果真的能有个清净的空间,多付费都可以。然而,在看了高铁官方的说明之后,心里就凉了半截。因为,对于这个“静音车厢”,如何完成构建,如何确保运行,没有任何细则,目前所知就是,全靠乘客自觉。
可以预见的是,靠加强管理,或许还有几分希望,靠大家自觉大概基本没戏。首先,要让大部分人清晰地知晓和接受“静音车厢”这一概念,就挺困难。再者,就算有了细致的标准,如何保障执行,也让人头疼。
既然设置了“静音车厢”,还是要好好想想,怎么做才能实现,怎样做才能多赢,指望设个车厢就一蹴而就,当然不现实,但至少希望在“静音车厢”的建设和推广中,有更多正面的影响,从而推动更多人提高公共素养,自觉维护公德文明,倡导形成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