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从“心”开始

2018-11-16 12:29余燕玉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英子动作文本

余燕玉

【过程回放】

县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赛课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焦急地等待关于上课内容的通知。

电话来了,上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掌声》。哈哈!我心里一阵窃喜。

我七年前刚进阳光小学时第一次上公开课,执教的就是这篇课文。当时学校教师给予我高度的评价,说设计时能抓住“掌声”这一文眼,引导学生感悟掌声前后英子的变化,并能通过朗读、观看宣传片、写一写掌声等教学环节,体会掌声所蕴含的情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从而达到情感共鸣……而我当时也是上得心潮澎湃,觉得自己能够撩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在课堂上小手直举,小脸通红,两眼发光,和我一起沉入文本中,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这次赛课上这篇课文,我应该会比别人有更好的基础。为此,我暗自庆幸。

我把七年前的教学设计打印出来,分发给磨课组教师,让他们提提建议,完善教案。没想到他们看完后,这个说:“这个教学设计不行,学生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为中心体现得不够。”那个说:“这个设计人文性、情感性很强,但是缺少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感受,核心语用目标不明确。”另一个又讲:“现在进行新课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改变。应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你的设计是在教教材,只是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牵着学生一步步进行感悟。学生看似沉入其中,很受感动,其实缺少自己独特的体验,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教学并未形成阅读策略。”“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但是也仅仅停留于此。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并没有关注,即只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曾引以为豪的教学设计被他们批得体无完肤,我顿感失落。

原先的教学设计被“枪毙”了,那么这课到底该怎么上?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显语文本体?如何将语言训练与课文理解相结合,做到文道统一呢?大家一时又陷入了困境。这篇课文的情感性太强了,而语言却朴实无华。突破点到底在哪儿?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离赛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怎么办?我一片茫然。

夜已经很深了,我和磨课组的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课文。突然,一位教师说:“第2、3自然段有很多关于人物动作的描写,我们能否就此作为突破口……”“是的,是的!我还发现伴随着这些动作发生变化的还有人物丰富的情感!”另一位教师接过话茬。

“动作变化、情感变化,动作变化、情感变化……” 这两个词语在我脑海里不停地盘旋着。文中的英子没有说过一句话,同学们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通过人物的一个个动作,我们却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对,就以这个为突破口。大家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于是就把核心语用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丰富的情感变化。

思路打开了,接下来的备课就顺利多了。很快我们就敲定了初步的教学设计。

正式比赛了,教学过程如设想的那样顺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成功了,大家兴奋不已。

【反思】

兴奋过后,再反观七年前的那节课:以教师的“引”为主,牵得多了,自主少了;课堂密度大,内容多了,核心没了;以情感为主线,人文多了,语用少了。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水平的学生,我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聚焦语用,目标走“心”

教学中,我始终谨记面对文本,要有语文意识,要透过语言的形式把握语言的内容,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悟语言运用之妙,最终将其迁移内化于学生的语言活动之中。通过研读文本,我们认为《掌声》一课教学的重点在第2、3两个自然段,细读这两部分内容,发现作者在写作上最大的语言特色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丰富的情感变化。我们确立了“学会用动作来表达心情”这一语用目标。基于这一目标,在感悟英子上台前的内心活动时,教师没有过多地进行指导,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画出英子的心情图,并说出理由,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发现作者只通过动作描写就写出了英子的内心这一写作特点。有了语言感悟,在言语实践时,学生就学着也用动作来表达英子下台时的心情。从效果来看,他们都能掌握这一方法。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课堂目标明确,板块清晰,避免了烦琐的分析,促进了学生阅读策略的形成,从而提升了学习能力。

二、转变方式,合作绘“心”

综观整堂课,我始终坚持“学为中心”这一理念,不再像第一次教学那样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如课始的检查预习、认识生字环节,第一次教学时教师把自认为难读、易错、难写的词语整理出来,组织学生学习。而这一次则是从学生预习时出现问题最多的句子入手,教学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目标更明确,效果也更好。而且字词不再是单独出现,而是结合具体语境,以句段的形式出现,符合随文识字的理念。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也是这一课的一个亮点。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在研读有关英子下台的句段时,教师让学生学着运用从英子上台这一自然段中学到的方法,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画出心情图,并体会英子的心情。学生通过自学有了思考后,再在组内交流,一次次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个学生都投入其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言意共生,回读知“心”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出发回到语言文字。“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是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即了解文本写了什么;“从思想内容出发回到语言文字”是获取传播信息的方法、知识的过程,即明白文本是怎么写的。本节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知英子的内心变化后,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進一步深挖,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感受英子那矛盾复杂的情感的。学生再次沉入文本,发现是通过描述动作、神态的词语感受到的。这时他们明白,原来表达内心情感并不一定要直接写心情,一个个细微的动作也是心情的体现。这样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言意共生,妙哉!

四、言语训练,补白表“心”

学生是听说读写的主体。他们正是在听说读写的自主活动中不断“自得”并成长起来的。因此,语文课不能脱离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指导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在引领学生感悟词句的同时,教师把说的训练,如“英子犹豫了,心想:如果我这么一摇一晃地走上去,( );但老师叫我,我不上去的话( )”穿插其中。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体会英子内心的矛盾冲突,感悟当时她的痛苦。这是理解英子之所以被掌声感动的基础。英子越是犹豫,说明她越是需要他人的帮助与鼓励。教师还把写的训练安排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学习阅读的例子,也是学习习作的例子。课文中两次出现“一摇一晃”这个词,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然而有着巨大的差别。教师引导学生:“第一次出现‘一摇一晃时,课文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英子的紧张害怕,动作传递着英子内心深处的语言。那么下台时英子的动作、神情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尝试写一写。

同一篇课文,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见证了七年来我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前行的步伐,也见证了我在教改这条道路上的点滴进步。无论是教学的匠心,还是投入的用心、设计的慧心,都能紧紧围绕“学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我想,教改之路从“心”开始,能使我赢得更多的掌声!

(浙江省龙游县阳光小学 324400)

猜你喜欢
英子动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下一个动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独臂作家之死
钻石妙贼
巧计得绵羊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鲜花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