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摘 要:大学语文兼具基础性、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蕴含丰富的隐性思政育人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分析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剖析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在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就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
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可行性分析
大学语文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基础性、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于一身,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行,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
1.大学语文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根本任务一致
大学语文与高校思政课虽然学科领域不同,但育人宗旨一致。大学语文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言语沟通以及应用写作等职业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育学生的人文品格,塑造其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养成仁爱友信的普世情怀,增强后续学习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走入职场、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究其实质,二者都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承担着“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的重大使命。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符合新时期课程思政新理念的要求,而且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积极响应,是对大学语文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人文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与优化。
2.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相较于专业思政课的显性和刚性,融入大学语文佳作赏析、语言沟通能力训练以及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教学全过程的思政教育明显偏向隐性和柔和。大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倡导人文情怀,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弘扬正确的理想信念、扬美抑恶,往往自带人文价值导向功能和思政育人功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人文价值根基和诗意发展的空间,是对思政课教学的有力补充。
3.大学语文教育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
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语文不仅是文化育人理念的积极拥护者,而且也是直接践行者。依托文意兼美的情境创设,辅以深入浅出的循循诱导,将世界观、人生观、家庭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悟性,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强化了广大大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培育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将思政教育和人文价值观塑造巧妙融于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培育全过程的做法,不仅符合大学语文的教学规律和目标要求,而且也拓展了思政教育途径,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在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方面存在的不足
1.课程定位的偏差影响了大学语文优势作用的发挥
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等实用目的,很多高校尤其是高等職业类院校偏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弱化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养成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定位也由原来的不够重视发展成现在的普遍边缘化,或由公共必修基础课改为任意选修基础课,或大幅减少课时量,或干脆视为“无用”、彻底取消,影响了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教育中优势作用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偏离弱化了课程思政教育的人文根基
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人文载体。其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基于各种原因,大学语文教材在大纲编写、内容选取、课标建设等方面缺乏较为严格的规范统一指导,存在大纲不统一、课程设置不统一、教材不统一的“三不”现象,编写质量也参差不齐。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秉承各自不同的编写目的,但大都未将思政教育理念有效贯彻进去,这无疑是对大学语文作为思政教育重要人文载体的功能性弱化,不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
3.教学模式的固化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应当说,各高校在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上谋求融合、方法上不得要领等现象。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主要表现为尚有部分任课教师未能从传统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的事,与大学语文教育无关;墨守成规,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不能将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缺乏创新开拓意识,惰于创设文意兼美的课程思政教育体验情境,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固化,不善于用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更有甚者,有个别教育者自身思政修养水平不够高,无法高屋建瓴地给予学生富有说服力和极具感染力的思政教育引导。
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育发展思路
1.革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方面的优势作用
大学语文与思政课的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二者若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必能产生共同促进、协同育人的积极效应。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各高校更应审时度势,从根本上改变过度追求职业技能教育的实用理念,认真审视大学语文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效能,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与功能定位。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资源、师资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与充足的发展空间,提升大学语文学科的话语地位。广大大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改变“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的错误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大学语文在践行课程思政方面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在注重提升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善于创设文质兼美的教学情境,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等巧妙融入到知识探究、能力提升和人格养成的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
2.规范教学内容,深入发掘蕴含丰富思政教育资源的人文范本
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的原则,研究制定出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具体方案和实施图谱,推出集文学性、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于一体的高品质教材,并根据需要实现统编通用。要加大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究性研究。深入挖掘富含思政教育功能、励志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培育功能的名篇佳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人文载体。加强对大学语文教材的思政审查、学科审查,切实把好大学语文教材的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强化大学语文教育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在课程内容上的有机整合,为更好地引导广大大学生向“向上向善、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
3.创新教育方法,积极构建文质兼美的课程思政教育体验情境
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各类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和要求,积极探索在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充分认识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优势作用和重要地位,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大学思政教育的基础职能。坚持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价值引领与培育学术精神的“三统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你教我学、居高临下式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以引导为主、以讲授为辅的现代教育方式,将思政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极具人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要尊重大學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期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与启发,强化对大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全方位培育,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滴灌效应”。要善于用故事说清道理,用道理赢得认同。敢于创新、敢于尝试,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设计和情景设置,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触摸历史、感知现实,自觉向上向善、求真求美。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新技术、多媒体去增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赋予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全新的风貌、特点和魅力,进而实现大学语文的教育增值和文化增值。
4.提高教师素质,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配置优质的师资队伍
要明确大学语文教师的岗位职责,强化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现代化教育理念。鼓励广大大学语文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导性规律,牢记须臾不可缺失的育人职责与使命,坚持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的教育担当放在首位。坚持把良好师德师风修养摆在前面,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操守,切实形成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职业风范。严格大学语文教师的准入标准,打造一支既有扎实学识,又有正确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普世仁爱情怀的优质师资队伍。强化大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在注重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对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的培训与指导。要规范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杜绝用“黑笑话”“灰言论”哗众取宠的不当行为,做到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养成自觉防范不良意识形态渗透、主动阻止错误思潮传播的职业本能,主动担当起保护、传承、创造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者、传播者、践行者和指导者。
要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因事而谋、因时而进、因势而为。以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期待为出发点,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并最终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高校思政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2.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作者单位: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