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供电企业市县一体化审计管理探究

2018-11-16 06:23张博宇周成轩
消费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市县审计工作信息化

张博宇 周成轩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致力于构建责任央企、法治央企,不断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审计的领域和内容不断扩大,审计难度不断增加。国网山东电力济宁供电公司积极适应新要求,以信息化为手段,探索并深入推进市县一体审计管理模式,审计效率“升级”,内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推进企业“两个转变”和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市县一体化审计管理研究的背景

(一)建设法治企业的必然选择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审计监督的法规制度,包括国务院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部门和岗位的监督提出明确要求;国资委《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意见》,对央企依法治理、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国务院派驻的监事会直面问题和风险,不讲客观原因,要求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等等。公司作为国有能源供应公共事业企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千家万户,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始终受到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只有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强化审计履职能力,方能全面担当起审计工作肩负的历史使命,名副其实让审计监督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适应公司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国网公司资源集约化管理模式不断深化,业务流程更新,管理层级压缩,组织更加扁平,财务核算、内部控制、经营管理、業务范围等方面的复杂程度大幅提高。2016年初,公司下发了《关于深化市县一体管理推动公司卓越争先发展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市县公司一体发展,有利于更好地优化提升“三集五大”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将审计工作融入公司改革发展中,及时适应变化,拓展业务环节,前移审计关口,大力推进集约化,落实“上审下”审计监督要求,建立审计专业市县一体工作线,强内控、堵漏洞、防风险,实现管理集中、业务集约的工作目标,方能在推进公司改革进程,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原有的审计工作模式制约了审计工作价值提升

济宁供电公司存在资产体量大、投资金额大、县公司多、业务信息海量等特点。原有的市县公司各司其职审计体系,在公司实行集约化管理,县公司已无专职审计人员的情况下,审计工作已不能渗透到基层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不能够及时发现组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重大缺陷,基层单位存在的风险隐患得不到及时揭示,审计价值得不到有效体现。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创新审计理念和方法,创新审计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业务全过程管理实现全覆盖和实时监督,才能拓宽审计监督领域,迅速、准确揭示并防范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风险,为济宁电网建设提供精准、完整的咨询服务,为公司领导科学合理决策提出及时、有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在推动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公司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实现审计工作价值增值。

二、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市县一体化审计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优化完善审计流程,提升审计信息化管控机制

1.搭建信息作业平台,推进审计工作一体化开展

济宁公司审计部按照上级部门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总体部署,以ERP业务审计系统、管控业务审计系统、智能持续审计系统为基础,结合审计部审计实践,不断探索在工程管理、问题整改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建设的新手段、新方法,开发了信息化控制平台。该平台是审计流程固化与数据存储、查询的载体,其功能框架主要由项目管理模块、工程有序报审模块、问题整改模块与审计文档自动编制模块组成,用以支撑审计项目流程线上全过程跟踪和信息自动编制、汇总,达到有效的质量控制、成果应用、资源整合,满足审计持续创新和不断发展的要求,实现了审计手段信息化,审计流程标准化以及审计资源集约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2.统一工作思想模式,提高审计工作规范化进行

对全过程审计工作,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工作方案,强化工作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市公司审计部门和工程管理部门搭建起有效的协同沟通平台。建立统一的审计数据资料模板并录入信息化控制平台作为业务标准,提高数据信息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并定期进行审计项目抽查。

3.创新审计理念方法,促进审计工作服务化转变

济宁公司审计部积极寻求新突破,不断创新理念,推进从重监督轻服务向监督服务并重转变,在实施审计监督的同时配套进行审计服务,不断拓展审计领域,跳出查错纠弊的老套路,致力促进规范管理,服务公司经营发展。一是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审计观念,树立质量第一的审计意识以及以“是否有利于公司经营发展”作为评判标准的审计理念。二是改变重实际轻理论的观念,树立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促进审计工作创新的意识,利用先进的数据平台对审计信息、统计、报告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审计实践,总结出新情况、新方法,以指导审计实际工作和审计实践活动创新发展。

(二)优化审计流程与模式,提高市县一体化审计管理履职水平

1.有效集约审计资源,强化审计核心力量

为打造适应公司发展的集约化内审工作模式,本着“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更统筹、更注重基层”的管理理念,对审计体系进行了资源集约、流程再造。

一是撤销县公司审计岗位,将审计权力收归市公司审计部,并选聘县公司优秀审计人员进入市公司审计部工作,充实了市公司审计力量,增强了上审下力度,使市公司审计部成为公司系统审计工作的坚强核心。

二是成立审计专家库,充分发挥专业参谋作用。借助各专业骨干力量,迅速掌握行业信息,抓住重点,找准支点,撬动全局,为审计工作提供关键线索和信息。2016年3月,公司成立审计专家工作室,确定了审计专家库第一批人选70人,分别来自市县公司人资、财务、基建、运检、集体企业、物资等部门,专业能力和素质具有较高水平。在2016年之后进行的各项审计工作中,抽调审计专家参与审计,在工作中提供了较强的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持,审计组充分利用信息化控制平台支撑,汇总非现场审计发现问题的典型案例、审计模型形成信息化审计案例“智库”,不断进行动态的完善、维护与更新,并进行集中发布学习,群策群力完善审计思路、修正数据模型,使审计组能够从容不迫地对公司各专业领域实施审计,扩大了审计内容和范围,实现了审计业务全覆盖。

2.积极拓展审计层次,推进审计成果利用

审计专家库有效改善了审计队伍专业结构,使审计组能够最大程度与被审计单位信息对称,审计组借助“绿色啄木鸟”信息控制平台审计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审计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点和问题疑惑进行权衡梳理,清晰问题和疑点所在,从而更具针对性的进行全面审计和重点审计。例如,在县公司综合审计检查中,抽调的审计专家涉及财务、运检、营销、集体企业等专业,审计中按专业明确工作重点,分成现场组和督导组两个小组,各小组很快进入角色,并且各专业相互配合,相互借力,资源共享,从大局着眼、从小处着手,抓住重点,在错综复杂的资料中有效甄别重要的审计信息,借助专家对专业整体情况和局部细节精通这一优势,审计组可以正确判断是行业宏观问题还是公司微观问题,更大范围地找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审计撬动点,推动审计工作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整体突破,以揭示查处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等现象,以促进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审计免疫功能在深层次和更高层面的发挥。

3.强化业审工作联动,规范业务全过程管理

逐渐采用全过程管理的形式,审计部门全盘掌握业务,从源头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全过程审计联动工作机制作用,促进审计关口前移,扭转事后审计的被动情况,建立全流程问题跟踪整改机制,提前谋划问题整改,做到以点带面,健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的风险闭环防控机制,做到发现问题在先,防范风险在前,及时整改落实,不断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加强配合,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细化人员分工,减少职能交叉,消除管理盲区,理顺审计监督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探索多种方式结合,提升审计管理水平

积极探索联动审计作业模式,将综合审计、专项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结合起来,避免多次进点、重复审计;探索“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整合资源和力量,在重大审计项目上形成合力,实现审计资源和成果利用的最大化。加强现场审计质量控制,强化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对于职工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公司网站、OA系统等方式公开公告,提高审计工作严肃性和震慑力。

5.开展常态化审计,前移审计关口节点

按照省公司《常态化在线审计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营销、工程、财务、集体企业等专业常态化审计重点内容和工作流程,明确了各环节量质期要求,并在信息化系统中固化;确定常态化审计工作流程图,明确了各环节责任部门、工作内容及要点、传递程序、时间要求,确保常态化审计工作高效、有序运转;编制标准化文档模板,制定问题核实通知单、问题核实反馈单、审计记录、审计底稿等标准化文档。2017年,济宁公司对10家县公司的财务、工程、营销、集体企业管理等方面实施了常态化在线审计,共计发现问题疑点57个,落实问题37项,全部于当年进行整改,发挥了企业管理“预警机”的作用,有效规避了形成既成事实问题的风险。

三、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市县一体化审计管理的实施效果

(一)审计业务全覆盖顺利实现

在监督力量上形成了內部审计主导、社会审计辅助的格局。突出重点资金、重点事项、重点领域,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积极构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审计监督网络。公司开展重点项目审计7项,完成了10家县公司综合管理审计;开展15家集体企业财务收支审计;5家县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督促整改查各类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金额3271万元。完成农网、大修、技改及小型基建等工程结算审计375项,审减4672.19万元。在一定周期内,实现审计业务全覆盖。

(二)审计集约化建设稳步推进

公司系统形成统一审计计划安排、资源调配、作业标准和考核评价的审计工作新格局。审计管理方式更加专业,业务流程更加集约,主动跟上职业化建设步伐,逐步建立起符合审计职业特点、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建立起审计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和业务考评机制;持续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审计岗位责任追究机制和职业保障机制,形成以增强审计部门“软实力”为目标的先进的审计文化。

(三)审计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通过覆盖业务流程的控制点,提高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任务的恰当性、执行的权威性为目标,实现计划管理机制创新;现场管理机制逐步健全,通过规范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的审计现场行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益;通过规范审计处理、提升审理时效、提高审计质量,审理复核机制更加完善;通过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力度进一步提升。

(四)审计辅助决策能力明显强化

通过优化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管理原始证据825份,形成标准审计文档554份,在线管理中介机构工程审计项目125项,中介机构评价125次,为今后的管理分析提供了大数据积累,成为管理决策的数据宝藏。通过分析相关单位的问题数量、方面、中介机构履职能力及审计人员业务量等情况,实时方便地为公司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提高了审计辅助决策能力。同时加强审计信息的发掘、利用、传导和转化,实现对内共享,对外交流,促进审计在更深、更高的层次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市县审计工作信息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市县传真
市县传真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市县动态
市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