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高尚师德 潜心立德树人

2018-11-16 09:46欧金昌
广西教育·D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学点少先队学校

欧金昌

集中展现新时代广大教师坚守讲台、筑梦中国的新形象和新风貌,对于进一步团结凝聚广大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印发通知,确立了今年教师节庆祝的主题: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部署,在节庆活动中突出师德第一标准,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师德典型,弘扬崇高师德。

拥有高尚师德,就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忠实履行教育职责,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博大的仁爱之心。潜心立德树人,就是要始终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以扎实的学识素养教书育人。

在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本刊特辑录了一批全区优秀教师典型。他们长期坚守在教育一线,教书育人成绩显著,事迹感人,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

蒙晓梅:爱心帮扶的脚步永不停歇

蒙晓梅是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她坚守乡村小学近30年,将自己的青春、汗水和爱心都奉献给了农村教育。

1996年,蒙晓梅每月工资仅有180元。当时,有一名学生因交不起学费,开学10天了还未到学校报名。她知情后,自己掏钱并向亲朋借钱为该生凑够了学费,为的是不让该生辍学。面对同事的不解,她只淡淡地说:“如果我现在不帮他,他这辈子就可能没机会读书了。”类似的事情,她还做过很多。

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蒙晓梅想到了向外“借力”。为此,她主动联系公益机构,为当地的家庭贫困师生寻求帮助。近年来,她先后为家庭贫困师生争取到爱心资金和物品价值逾200万元,资助贫困师生500余人。在她的努力下,许多家庭贫困学生没有辍学,不少人还圆了大学梦。

2013年,在蒙晓梅的多方努力下,北更乡建立了贫困农民工子女助养站,当年就有85名家庭贫困学生每月获得100元资助直至大学毕业。如今,该助养站服务范围拓展到周边的遂意乡、红渡镇、欧洞乡等11个乡镇,每个乡镇有20 —30名家庭贫困学生获益。

2014年,蒙晓梅获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15年8月,她参加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受到俞正声、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2016年,她获评为首届全国最美教师志愿者;2017年,她光荣地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2018年3月,她获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杨迎富:大山教学点唯一的老师

杨迎富1992年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马山村完全小学任教。4年后,他听说家乡大源山教学点无人任教,便主动要求回到那里,这一待就是18年。

大源山教学点位于大山中,人烟稀少,山高路远,到镇上需要走3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杨迎富是该教学点唯一的老师。他既是老师又像父亲,既是校长又像工人,教学点的大事小事,全都压在他一个人肩上,但他都能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工作。

当地传扬着不少杨迎富爱生如子的故事。1999年冬季的一天,学生小玉在家吃午饭时,被滚烫的油茶烫伤了脚,痛得“哇哇”直哭。当时小玉父母在山上干活,一时难以通知到。一个学生把情况告诉了杨迎富。杨迎富二话不说,赶到小玉家中背起她就往镇上的医院赶去,小玉的父亲和一个男亲戚随后赶到,三人便轮流背着小玉赶往医院。在医院治疗后,三人当天又连夜轮流背着小玉赶回山里,来回足足走了7个多小时。小玉的父亲感动地说:“杨老师这样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教学方面,杨迎富包揽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所有课程,每一节课他都精心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他根据“复式教学”的特点,总结出“先学后教”教学法和“一题多变”训练法,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

2014年,大源山教学点被撤并,杨迎富又主动要求到偏远的倆源教学点任教。杨迎富2012年获评为“贺州身边好人”道德模范,2014年获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陶凤英:瑶山里的“铁脚教师”

陶凤英是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中心校山界屯教学点的一名教师,从教33年来,她主动要求留在偏远教学点,忠良乡西边近十个教学点都留下了她的身影。每到一个教学点,她都以校为家,努力把教学点建好、把学生教好,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铁脚教师”。

1984年,年仅19岁的陶凤英被安排到当地最偏远的土县教学点任教。那里交通闭塞,不通公路,到乡镇府所在地要翻过多座高山、穿过阴森的树林,往返需10多个小时。日常教学所需的教具、书本等,全靠陶凤英一人肩挑回来。

还有更棘手的:土县教学点没有生活用水,要到1公里外的小溪里挑。于是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能看到陶凤英挑着沉甸甸的水桶走在村间小路上的身影。这个刚成年、体型瘦弱的女子,却走得异常坚定。从那时起,陶凤英“铁脚教师”的称号就传开了。

陶凤英在能段教学点任教时,该教学点因地质原因需择地迁建,但瑶乡山多地少,寸土寸金,征地工作十分棘手。作为教学点负责人,陶凤英主动承担起做村民思想工作的任务,纤弱的身影、坚定的脚步奔走在农户之间,硬是成功说服群众捐地建校,使学校教学楼工程得以顺利开工。对此,忠良乡政府领导称赞道:陶凤英老师做到了连政府都难做到的事情。

山界教学点,同样倾注了陶凤英大量心血。她积极争取上级建设项目,号召村民出钱出力把该教学点打造成了瑶山里一道靓丽的风景。2017年,金秀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检”,督导检查组的专家到该教学点检查时,对这里的办学及陶凤英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黎相艳: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说起钦州市子材小学(以下简称子材小学)校长黎相艳,许多人都会为她拼搏肯干的精神点赞。

2010年6月,经过公推直选,黎相艳从钦州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的岗位上调任子材小学校长。上任伊始,摆在她面前的并非坦途,而是一条困难重重的建校路。

当时,新校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是一片杂乱的工地,沒有办公的地方,黎相艳便在附近租用了一间民房作为临时办公点,开始在这里没日没夜地工作着。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黎相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处理繁杂的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之余,她想得最多的是:要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学校的发展定位与思路是怎样的?如何在短期内获得社会和群众的认可?

黎相艳憧憬,新学校应该成为能够承载师生梦想、滋养文化、生长智慧的教育乐土。为此,她提出学校要培养“两个人”: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要有计划地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合作研究学习、创造思维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工作。

一系列办学计划与方案,在建校初期就基本成型了。为了让社会、家长更了解子材小学的发展规划,黎相艳将学校领导班子的基本信息全部公开,还耐心地向每一位来访的家长描述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前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9月开学,子材小学报名学生突破1 000人,远远超过计划招生人数。“我们都是冲着黎校长去的,把孩子交给她,一百个放心。”家长们如是说。

如今的子材小学,已获得多项自治区、国家级荣誉,一跃成为钦州市的“窗口学校”。黎相艳本人也获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八桂名师、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

秦海燕:做一辈子少先队辅导员

问:“我认识你这么久了,你做了这么多年少先队辅导员工作,不会觉得厌烦啊?”

答:“不会呀,因为我爱这份工作,也爱孩子们,它让我变得更年轻。”

上述对话的回答者,是目前任教于桂林市乐群小学的秦海燕。自工作以来,她就与红领巾结下了不解之缘,足足做了20年的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作为桂林市少先队总辅导员,秦海燕认为,打造一支优秀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少先队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她向相关领导建议,成立桂林市少先队名师工作室,把各城区和各学校的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集中起来进行培养。在这支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带领下,近年来,桂林市有多所学校获评为全国少先队先进集体、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自治区“红领巾示范学校”、广西少先队教育实践基地等。

在学校少先队建设中,秦海燕号召开展少先队工作“四大阵地”建设、“四个社团”建设和养成教育“四大评比”活动,全力助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促使各校形成文明、勤奋、活泼、健康、友爱、互助的风气。多年来,桂林市有多所学校培养出桂林市十大美德少年、全区美德少年、全国优秀少先队员等学生榜样。

2017年,秦海燕调到桂林市乐群小学工作,尽管不再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但依然放不下这项工作。她与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一起研究学习少先队改革文件精神,把少先队活动融入学校常规管理中,提炼出“快乐+N”式的工作体系,很快就让该校少先队辅导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秦海燕曾获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主持研究的案例曾获全区少先队优秀活动案例特等奖。

玉奇志:体育教师成长起来的小学校长

玉奇志是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文小学校长,从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她一直坚守在那楼镇的农村学校,从体育教师到教导主任再到校长,为农村教育奉献了半辈子。

中师毕业时,玉奇志只有19岁,被分配到那楼镇那盆小学,并且马上就接过一项重任:由她一人负责全校一至六年级12个班的体育课。

过去,农村学校不够重视体育,学校里体育器材十分紧缺,玉奇志就想办法自制体育器材,能做的自己做,做不了的就找村里的木匠和泥水匠帮忙,尽一切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条件。在她的努力下,学生们第一次做起了广播体操,参加了乒乓球比赛,认识了什么是单杠和双杠……

2009年,玉奇志被任命为那楼镇那文小学校长。当时,该校办学条件较差,校园环境很不理想。玉奇志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她积极向上级争取建设项目,将本是砖瓦房的“教学楼”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楼房,还配套建设了厨房。为了让校园多些绿色,她与学生从学校后山挖回草皮种下,又向群众“讨要”了一些花草种到校园里,让校园变得美起来。

作为校长,玉奇志注重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她的努力下,那文小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该校每年的学科期末测评都排在全镇前三名。

玉奇志曾荣获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同时也是邕宁区“我身边的好老师”宣讲团成员。有一次,玉奇志做完宣讲后,上级领导表态说,只要她愿意回城里任教,随时都批准,但玉奇志不为所动,她说:“我的根在农村学校,我不走。”

黄德艺:把学校建成温馨完园

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镇第三初级中学(以下简称覃塘三中)校长黄德艺从教至今已20多年,不管是做普通教师还是校长,他始终对教育怀着满腔热忱,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

担任校长后,黄德艺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致力于把学校建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温馨家园。他关心每一个教职员工,对有特殊困难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教师,他必会走访慰问,想方设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年轻教师,他提出实行“导师制”,让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实行一对一帮带;对大龄未婚青年教师,他像大哥一样操心,热心牵“红线”、当“媒人”,帮助未婚教师解决终身大事。在他的带领下,全校教师安心从教,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黄德艺关心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一个也不能少”。他号召教师开展“进家门、拉家常、谈教育、大家访”活动。2013年以来,该校教师走村入户,访问学生和家长超过1 000人次。针对一些未读完初中就想辍学的学生,黄德艺会亲自上门或派出学校领导上门劝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坚决不让学生辍学。

黄德艺把每年的5月4日定为学校的“公共生日会”。每到这一天,他与学校全体领导班子成员策划组织一系列活动,订蛋糕、放电影、搞座谈,与在校的孤儿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等一起“过生日”,激励这些特殊的学生积极向上,努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在黄德艺的带领下,覃塘三中连续多年获得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一等奖,他本人也获评为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等。

莫柳焕:“院长妈妈”的幼教情怀

莫柳焕是河池市宜州区保育院院长,至今已在幼教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保育院里的孩子和老师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院长妈妈”。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莫柳焕就带领团队大胆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教学实验,让幼儿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促使壮族孩子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大幅提高。1998年9月,莫柳焕以显著的幼教科研成绩,获评为特级教师,成为当时全区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

在同事眼里,莫柳焕精业务、善管理、乐助人,心里始终装着幼教事业。宜州区保育院有一百多名教职工,且绝大多数是女性。在外人看来,人多了,难免有人闹意见、使性子、撂挑子,但这样的事情在宜州区保育院里很少发生,这都得益于莫柳焕善于做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平时,她与教职工们“打成一片”,一旦发现问题,立刻通过谈心的方式疏导,把全院教职工拧成一股绳。

看到许多家长因孩子进不了好的幼儿园而发愁,莫柳焕十分着急,心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开办一些分园,让更多孩子享受優质的学前教育呢?充分调研后,宜州区保育院集团化办园构想应运而生。建设初期,因为缺乏资金,莫柳焕就用自己仅有的10万元积蓄垫付,还说服亲朋、教职工借款,很快一个月内就筹集资金250多万元,顺利买下新的分院房产,并于2010年9月1日正式招生。

在莫柳焕的带领下,宜州区保育院幼教集团如今已有3所分院、3所加盟园,有效缓解了当地“入园难、入好园更难”的问题。

莫柳焕曾获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自治区劳动模范,并获“宋庆龄幼儿教育提名奖”。

韦荔蘋:做教师成长的引路人

韦荔蘋任教于来宾市滨江小学(以下简称滨江小学),是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曾获评为特级教师、自治区优秀教师、来宾市教坛名师等。

2016年8月,韦荔蘋调任滨江小学校长,主持这所新学校的项目建设工作。期间,她全身心投入,每天在学校工地和相关部门之间奔忙。第二年,该校建成时,她已由一个弱女子变成一个黝黑的“女汉子”。

韦荔蘋深知,一所新学校要取得长足发展,拥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核心因素,只有拥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此,她把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2017年8月中旬,韦荔蘋一拿到新入职教师名单,第二天就开始了对新教师的培训。她组织新教师学课标、熟教材、练备课、磨课堂。刚开学的两周,她白天指导新教师写教案,晚上看他们试教。第二天不管多忙,她都挤出时间听每个新教师上课。在韦荔蘋的悉心指导下,该校新教师成长很快。

韦荔蘋在工作中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她给经验丰富、责任心较强的教师压担子,给工作认真、上进心强的教师搭台子。她还充分挖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潜能,引导他们各司其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如今,滨江小学以清新雅丽的校园环境、独树一帜的教育风格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范徽丽:为海岛幼儿的幸福人生奠基

两年前的教师节,在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16寻找最美教师”颁奖晚会上,有一位来自祖国南疆海岛的幼儿园教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突破各种艰难险阻,在海岛上建起了第一所公办幼儿园,成为海岛学前教育的拓荒者和引领者。

她就是北海市涠洲岛幼儿园园长范徽丽。

岛上建起幼儿园后,有一件事让范徽丽最为头疼:岛上居民日常交流以客家方言为主,幼儿、家长普遍不会说普通话,正常教学工作受阻,导致许多课程难以实施。

范徽丽决心解决这一难题。她带领教师研读《涠洲岛志》,并深入岛民中走访调研,充分挖掘边防海岛的人文、地理和教育资源,最终形成了“海丫丫365成长行动”特色课程研究计划。

“海丫丫365成长行动”以“为岛上幼儿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宗旨,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分设“海丫丫上学了”“神奇的涠洲岛”“缤纷海洋”“海岛花园”“祖国妈妈我爱你”“海丫丫寻丝路”“活力海丫丫”等多个主题活动,引导幼儿用普通话讲述人与海岛的故事,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保护海岛的家国情怀。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如今海岛上的入园幼儿都学会了说普通话,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规则意识,“海丫丫”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今年,该特色课程荣获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范徽丽曾获评为特级教师、广西三八红旗手、广西幼儿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并荣获第十二届宋庆龄幼儿教育奖、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更多关于范徽丽的报道,见《广西教育·教育时政》2016年第12期)

磨志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磨志功原籍南宁市,2003年大学毕业后,放弃在首府工作的机会,投身革命老区教育事业,成为百色高级中学的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

他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踏实工作,默默耕耘。他爱教育、爱学生、爱课堂。15年来,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备课、上课、管理班级、与学生谈心、辅导学生功课……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高中升学压力较大,但磨志功从不建议学生埋头题海。他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开展唱歌、跑步、养花等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他与学生一起写“班级成长日记”,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引导学生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磨志功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教学能力,执教的《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在学校年度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执教的《导数的背景》在全国科联体光盘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近年高考,他的学生中有全区理科第一名、全区单科前十名,所带班级以一本上线22人、二本上线53人的成绩创下了该校一本、二本上线人数最多的记录。

在学生眼里,磨志功是“牺牲中午休息时间改测试卷的拼命三郎”,是“数学老师中能唱歌的万人迷”,是“家长会上双手为家长斟茶的言传身教者”,是“给紧张高中生活留下美好回忆的引路人”……

磨志功曾获评为自治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自治区优秀中学数学教师,曾连续5年在学校年度考核中获优秀等级,是该校青年教师的杰出代表。

李祥军:愿将此生献给特教事业

1991年,李祥军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便来到南宁市人民路东段小学工作,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担任该校特教班教师。

工作之初,李祥军就承担起教育13名智力重度低下儿童的重任。这些智障学生,最小的6岁,最大的13岁,生活无法自理。有些学生会将大小便拉在裤子里;有些学生患有癫痫病,时常倒在教室里满地乱滚;有些学生乱喊乱叫,做出咬人、打人等举动。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年轻的李祥军既要为师又要为父,但他毫无怨言,一直用心照顾和悉心教育着他们。

在教学上,李祥军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训练,获得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他按照学生的接受规律开展教学:学生进校1—2年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主;进校3—5年以家务劳动训练为主;6—9年以训练适应社会为主,如购物、乘坐公交车等。

正确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李祥军所教的第一批学生,由入学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到毕业时变得自信、自尊、自强、自立,还有不少学生在政府的帮助下,走上了工作岗位。学生吴方宝参加亚太地区残疾人乒乓球赛获得单打亚军;学生黎云山、梁平剑进入广西残疾人篮球集训队。

鉴于李祥军在特教工作上取得的成绩,自治区残联和南宁市残联赠予李祥军“扶残助残,品德高尚”牌匾。南宁市兴宁区政府召开表彰大会,奖励李祥军人民币五千元,他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捐给了南宁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李祥军曾获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

李燕芬:让中职学生拥有出彩人生

李燕芬说自己与讲台有缘。20世纪80年代中期,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她,被分配到广西二轻工业管理学校任教,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教师岗位。曾有几家旅游公司想高薪聘请她,但她不为所动。她说:“我是师范生,我的岗位就是三尺讲台。”

李燕芬一直认为,中职学生并不差,他们同样可以拥有出彩的人生。为此,她积极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英语教学方法,帮助中职学生提高英语技能,做到学以致用。针对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现实,她运用模仿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来帮助学生重塑学习英语的信心。

教学中,李燕芬善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分享和交流。在她的指导下,多数学生都能从过去的“哑巴英语”或英语口语发音不准、说话不流畅状态,逐渐转变为能当众说英语流利顺畅、吐词清晰,具有旅游或商务英语专业范儿。

从教以来,李燕芬大部分学期都担任班主任。尽管学校有规定,年过50岁的教师可以不做班主任,但她从不“遵守”这条规定。她善于针对班级的专业和学生特点进行班风学风建设,将学生的日常管理规范与职场管理规范对接起来,让学生在校就明白做人做事的规则和道理。

尽管是一名弱女子,但李燕芬一身正气,她曾在僻静的地下过街通道里喝止一名企图对女生非礼的壮汉,并帮助该女生与家里取得联系。

李燕芬多次荣获全区中职学校技能比赛英语项目、礼仪项目优秀指导奖。

韦伟松:拯救四所濒临倒闭的中专学校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是自治区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是我区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样本,是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典范。

说起这所中职学校的改革发展,不得不提一位功臣——韦伟松。2008年,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韦伟松接过一项重任:负责整合当地四所濒临倒闭的中专学校,重新组建成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接过重任后,韦伟松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工作。开头一两年,他基本都是在“五加二”“白加黑”的高强度工作中度过的。制定出台学校整合及发展规划、向上级部门要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四所中专教职工的思想工作……他就像一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着。仅仅一年,四所濒临倒闭的中专开始摆脱困局,重新结成一个新的整体——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并实现正常招生办学。

接下来,韦伟松又向更高的办学目标迈进。他带领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制度建设、校风建设、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同时通过政、校、企三方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两年后,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學校实现“三级跳”,成为自治区重点中专、自治区示范中专和国家级重点中专。

此后,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韦伟松的带领下,每年都有新发展,各种自治区、国家级荣誉接踵而来。学校设备价值从整合时的1 2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3亿元,在校生从整合时的1 8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7 200多人,成为全区办学规模提升最快的中职学校。

因工作表现突出,韦伟松获评为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

梁恩维:诲人不倦的天文学教授

梁恩维出生在防城港市上思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艰苦的生活条件,锻造了他自强自立的品格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1990年,他被保送到广西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还荣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

“上梁老师的课绝不会犯困。”这是学生对梁恩维教学风格的评价。他讲课富有激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求学信念。一位本科生说:“刚进大学时很迷茫,无法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但是上了梁老师的课后,他在天体物理学方面独到的见解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对天体物理产生了兴趣,从而让我确定了日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这里培养的是科学家。”梁恩维对其研究生说道。他不仅鼓励学生钻研学术,自己还以身作则,孜孜不倦地投身科研事业。“梁老师在指导我们进行统计性的工作时,对上千个样本逐个进行分析,最终才确定了一百多个样本。他严谨的学术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一名学生对梁恩维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表示深深敬佩。

梁恩维大力倡导科教融合、教学相长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人才培养贯穿到科学研究、团队建设、平台建设整个过程中,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他教过的学生,有许多到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天文台等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和美国、瑞典、德国等国外高校开展学术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梁恩维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胡大雷:将“桂学”推向世界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大雷是一位温文尔雅、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文人、学者、师者。

胡大雷终日沉浸在古典诗词歌赋的世界里,任意吟咏,且歌且乐,不失文人风范。在学术研究领域,他着力甚深,有多种著作问世,其《中古文学集团》开文学集团研究之先河。学者张庆利先生曾称赞:“胡大雷先生对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学的研究,在国内国际都是第一流的。”

胡大雷循循善诱,乐育英才。他很关心自己的学生,经常给学生日后的发展提出建议,他主张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读书与做学术研究来充分发掘自己的专长,从而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长期以来,胡大雷致力于“桂学”研究,让“桂学”成为广西区域文化的标志。过去,学界一直对是否有“桂学”存在争议,有着知识分子文化担当的胡大雷,从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期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见闻记录入手,探寻到了“桂学”的源头,再通过明清时期的文献与史学著作探究“桂学”的发展脉络,取得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研究成果,让“桂学”最终获得学界的认可。

胡大雷在学校策划了“桂学与广西文化”系列讲座,将“桂学与广西文化”纳入国家素质教育基地课程教育体系中,让更多学生从中获益。他还带动一批青年学生、中青年学科骨干教师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桂学”内涵,提升“桂学”影响力,用科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收获了很好的科研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猜你喜欢
教学点少先队学校
社区少先队的“一二三”
不老的少先队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学校推介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