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石化地热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8-11-16 05:25刘中云
当代石油石化 2018年11期

刘中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728)

2013年2月21日,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在雄县地热项目现场召开党组会。确定将地热业务作为集团公司的一个单独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发挥集团“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优势,集整个集团之力,推进地热发展,中国石化地热产业进入到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中国石化在开展地热业务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已成为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最大的企业。同时,在积极布局地热业务,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介绍了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的整体现状,剖析了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梳理了新时期产业迎来的重要发展机遇,展望了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在此基础上,立足我国地热产业整体发展环境,依托中国石化多年来开展地热业务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石化开展地热业务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中国石化地热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

1 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1.1 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地热资源较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各省(直辖市、区)都投入了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1-3],地热资源年开发利用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地热直接利用取得较好发展,而地热发电发展相对滞后。地热直接利用方面,根据2015年世界地热大会统计数据,我国地热直接利用量达到48 435 GWh,占世界范围直接利用总量的30%,年利用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4]。我国地热直接利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中深层地热供暖比例首次超过温泉洗浴,说明地热开发能源化利用程度以及技术性得以提升。地热发电方面,我国地热年发电量仅150 GWh,位居世界第18位,发电装机容量仅占全球地热发电装机容量0.2%[5]。我国地热资源直接利用结构见图1。

图1 我国地热资源直接利用结构

我国地热产业资源基础雄厚。水热型与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将近26 亿吨,此外中国大陆3.0~10.0千米深处干热岩资源总量(折合标准煤)856万亿吨,如果能提取其中的2%,则相当于2017年中国能源年消耗的3 800倍[6],有望成为战略性替代能源。

我国地热产业技术相对成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涉及资源勘查与评价、钻井成井工艺、尾水回灌、梯级利用、高效运营、保温与换热、防腐防垢、热泵和发电等技术,见图2。目前,国家地热能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初步建立了一套与中国地热资源特点相适应的技术系列,基本支撑了当前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7]。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地热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建成一系列示范项目,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产业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信心。但是,未来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发展,地热产业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1)技术层面。虽然我国地热技术总体成熟,但砂岩经济回灌、干热岩商业化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中低温高效发电、热泵核心部件、高效换热、防腐防垢等技术装备也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致使部分项目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性较差,甚至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一定程度限制了产业有序发展。

2)经济层面。不同于传统能源项目,地热项目具有勘查风险高、初期投资高、资产利用率低、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致使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不足,尤其是国家层面地热财政扶持政策不完善,进一步加重资本观望情绪。此外,由于地热行业整体处于发展初期,地热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绝大多数不具备公开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融资能力,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普遍存在。

图2 我国地热产业技术系列

3)管理层面。第一,地热行业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理顺[8],行业监管主体不明,各地不同程度存在重审批而轻监管的现象,使得部分地区出现水位快速下降以及二次污染等问题[9]。浅层地热能利用项目失败案例占比将近1/3,对仍处于规模化发展起步阶段的地热产业产生恶劣影响。第二,产业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国内至今尚未建立地热产业信息统计系统,地热开发与利用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难以保证。同时国内多数地区尚未针对采温层岩土质量、地下水水位、系统运行效率等指标实施动态长期监测,管理工作相对粗放,自动化与信息化程度低[10]。

1.2 发展前景

1.2.1 我国地热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当前,新一轮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正在蓬勃兴起。各国均将发展非化石能源作为温室气体减排和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措施,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战略目标。我国经历了30余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之后,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尖锐,人均资源与环境容量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调整结构、保障安全和提高能效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能源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11]。2014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已成共识,刻不容缓[12]。

作为非化石能源中的重要一员,地热清洁环保且稳定可靠,不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等外界因素干扰,是一种现实并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地热产业的发展顺应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革命的大形势。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大战略与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地热产业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1)地热产业首部国家层面五年规划出台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及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13],“规划”阐述了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方针和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布局,以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该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根据规划设立目标,“十三五”期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将新增11亿平方米(浅层地热能7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4亿平方米),至2020年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累积新增50万千瓦,至2020年累计实现装机容量53万千瓦。至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达7 000万吨标煤,其中地热供暖年利用量4 000万吨标煤。

国家层面规划出台对于新能源产业意义重大。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列入了风能、太阳能规划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结果10年来风能装机容量增长了103倍,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增长了635倍。作为国家层面首个地热产业规划,地热“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是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必将对我国地热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四深”战略将加速我国干热岩商业化开发进程

2016年7月28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14]。规划提出,要加强“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简称“四深”)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具体到“深地”,地球深部探测重大科技项目的“课题16”将主要针对地热探测与高效利用开展研究。随着我国“深地”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深部资源勘探与开发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进而促进我国地热界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干热岩勘查开发关键技术,大力提高干热岩储层性能并降低干热岩发电成本,助力我国早日实现干热岩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利用。

3)“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全面推进

2016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15],习总书记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化供暖比重。

为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重要指示,通过密集调研与反复论证,2017年,清洁取暖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见表1。从已经发布的有关政策可知,地热供暖得到了充分重视,未来将作为可再生能源供暖的首选形式重点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这一重大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为地热供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4)“雄安新区”将引领全国地热开发走向科学化规模化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

表1 “清洁取暖”相关政策梳理

雄安新区规划的2 000平方千米范围内,地热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16]。该地区雄县、容城、安新3个县域地下分别对应牛驼镇地热田、容城地热田、高阳地热田等3个地热田,雄安新区发育明化镇组、馆陶组砂岩孔隙型与蓟县系雾迷山组基岩岩溶型2种类型优质热储。特别是雾迷山组地热水,矿化度低、不结垢、无腐蚀性、水质好,是地热能利用的优质储层。

2018年4月21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17]正式发布。“纲要”明确指出,未来新区要科学利用区内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城市余热资源,合理利用新区周边热源,形成多能互补的清洁供热系统,确保新区供热安全。“雄安新区”的设立,为我国地热产业的科学化规模化提供示范。

1.2.2 地热产业市场空间不断增大

1)城镇化带动供暖市场不断增大

快速城镇化带动我国建筑面积大幅增加[18],预计到2020年之前形成的建筑规模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左右[19]。在此背景下,供暖面积持续增长,北方地区已形成206亿平方米的供暖市场,见图3。以统计数据较为详实的北方城镇地区为例,年增长率大约在10%。

图3 北方城镇供暖面积[20-21]

2)北方热源结构调整扩展地热发展空间

截至2016年,城镇供暖面积已达141亿平方米。热源结构以煤为主,取暖用煤年消耗约4亿吨标煤[21],污染排放时间上集中在冬季、空间上集中在北方,已成为北方冬季主要污染源之一。近年来,我国热源结构正加速调整,燃煤锅炉比例逐渐减少,燃气与热电联产占比逐年增加,而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占比仍较低[20-21]。

随着“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全面推进,社会各界对于可再生能源供暖愈发重视。作为可再生能源供暖的主要形式,地热将在传统供暖区域燃煤替代与新增供暖区域清洁取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发展空间较大,见图4。

图4 北方城镇供暖热源结构

3)散煤替代促使地热产业向广大农村区域延伸

截至2016年,北方农村地区供暖面积已达65亿平方米,取暖以散煤为主,年消耗接近2亿吨标煤,占北方供暖用煤年消耗的1/2[21]。此外,农村散煤用量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0年之前,北方农村冬季取暖以做饭炉具散热为主,采用专用的供暖设施的家庭相对较少,用煤普遍在1吨左右。而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供暖需求逐年增加,不少家庭安装了取暖专用小型燃煤锅炉,并采用散热片或地暖形式为房屋取暖,取暖季用煤量大幅增加,普遍达2~3吨[22]。农村散煤具有污染重、用量逐年增加、管控相对困难等特点,是清洁取暖推进的重点区域之一。《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指出:“农村地区优先利用地热、生物质、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供暖”。

目前,地热在农村散煤替代中取得一定进展。浅层地热能供暖在北京等地农村开展一系列示范工程。2016年,中国石化在雄县沙辛庄建成河北首个自然村中深层地热代煤示范项目,2017年周边近30个农村连片开展了地热代煤工程。相对于供暖基础设施热源结构已相对稳定的北方城镇地区,农村区域的清洁取暖市场十分巨大,可以预计,散煤替代将促使地热快速走向广大农村。

4)夏热冬冷地区供暖需求促使浅层地热市场空间大幅增长

“南方冬季的阴冷天气异常难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夏热冬冷地区居民供暖需求日益旺盛。与此同时,近年来南方冰冻雪灾发生频繁,气温屡创新低,以秦岭 –淮河为界划分供暖区域体现出不合理性,供暖边界南移呼声越来越高。未来南方供暖区域将大幅增加,对于新增区域,大力发展燃煤热电厂势必会对我国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增加压力。刚刚爆发的大规模“气荒”也预示新增区域推行天然气供暖难度较大。南方浅层地热资源丰富,特别是江河湖泊等地表水系发达,适宜采用热泵系统供暖制冷。未来该区域浅层地热能市场空间将大幅增长。

2 中国石化开展地热业务优劣势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中国石化开展地热业务拥有先天优势

中国石化是我国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第二大油气生产商,是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第二大化工公司,加油站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在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三位。作为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的传统能源企业,中国石化从事地热开发具有先天优势。

1)矿权优势。石油企业拥有自然资源部核定的油气资源探采矿权,而地热和油气资源生成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掌握了油气矿权,也就掌握了地热开发的话语权,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2)专业优势。中国石化在勘探、钻井、测井、录井、完井、水力压裂等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专业人才队伍,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应用经验(仅2017年中国石化就取得发明专利授权2 567件,在央企中排名第三),可以为地热业务的有序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具有很强的专业优势。

3)污水余热资源优势。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气开采的难度逐渐增大,采出液中水所占比例(含水率)及总量也越来越大,东部老油田的含水率平均高达90%以上。产出液中分离出的污水温度在40~50℃。利用水源热泵技术提取油田产出水的热能,既可以替代化石能源满足油田日常生产中伴热输油等用热需求,还可为周边居民提供采暖热能和生活热水,有助于油田企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3]。中国石化拥有255座联合站,油田污水余热资源十分丰富。

4)数据基础以及废弃井数量优势。各油田在矿权区内具有详细的地质资料可以利用,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可提供详实数据支撑,降低了地热资源的勘探成本;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形成了大量的废弃井,其中部分废弃开发井经适当改造后,可转化为地热开发井,或者作为相关地热研究的试验井,降低了地热的钻井成本。

2.1.2 中国石化开展地热业务拥有先发优势

中国石化很早就开始探索开发地热资源,2006年以后地热利用规模几乎以连年翻番的速度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仅中国石化集团下属新星公司就拥有地热井550口,换热站345座,供暖能力4 229万平方米,占全国中深层地热供暖的40%,年替代标煤106.0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0.96万吨。另外,还有多家油田的近30个采油污水余热利用项目及多家炼油、化工厂的余热利用项目。中国石化已成为国内地热开发利用规模最大的企业。

2009年,中国石化开始在雄县开展地热清洁供热业务,经过8年的建设,建成供暖能力530万平方米,城区基本实现了地热集中供热全覆盖,成为我国第一个“无烟城”,单一热田供暖能力世界第一。2014年2月,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交流暨地热能利用工作会议在河北雄县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雄县模式”,并受到国家能源局、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全国20个省市发改委等部门的肯定。“雄县模式”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理念,成功实现无压同层回灌,实现“取热不耗水”的能源化开发利用,较大地提升了各界对于地热资源的认知,成为中国地热产业的发展亮点。目前,中国石化地热能业务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热田,市场范围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四川、安徽、江苏、湖北、广东等16个省市(自治区),已与19个地市、34个县区签订地热开发协议,形成了明显的先发优势。

2.1.3 中国石化开展地热业务拥有平台优势

1)国家地热能中心

2012年6月29日,国家能源局依托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公司专业力量,组建了国家地热能源开发利用研究及应用技术推广中心[24]。国家地热能中心在国家能源局的领导下,主要从事地热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及相关规范标准研究、地热能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国家地热能中心是国家在地热能源领域的技术孵化器和应用技术推广平台,也是中国石化提升自身的科技、人才实力以及在地热届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2)中冰地热技术研发中心

中冰地热技术研发中心是我国科技部与冰岛教育、科技、文化部联合成立的地热能研发国际合作平台,主要开展与冰岛地热培训机构合作加速人才培养,举办定期专业会议和互访加深技术与经验交流,打造国际化地热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和产业基地,合作地热科研和开发项目等工作。中国石化新星公司为中冰地热技术研发中心中方委托单位,中冰地热中心将为中国石化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创新能力提供重要平台。

3)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6年5月国家能源局正式下文批复中国石化组建“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5]。地热标委会主要通过地热行业标准的制定,实现地热项目的科学化评价、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规范化运营,保证地热产业的优质高效开发,规范和引领地热能行业的科学发展。地热标委会是我国地热产业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平台,也是中国石化提升自己的标准化水平,提升行业话语权、占领行业制高点的平台。

4)中国石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2013年3月,中国石化集团科技部批准中国石化新星公司筹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内唯一的地热省部级实验室,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也正在全面推进中。中国石化地热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地热流体分析、热储评价、热储工程、地热能利用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支撑中国石化地热科研项目研究,提升中国石化的地热科研和技术水平,是中国石化科技进步的重要平台。

2.2 劣势分析

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石化的地热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石化还存在一系列短板亟待补齐。

1)技术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地热产业仍处于规模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在此时期,企业重点应培养专业团队、开展技术创新。通过对特定技术应用的深化推广,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石化尽管在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钻井成井工艺、尾水回灌、梯级利用、高效运营、保温与换热、防腐防垢、热泵和发电等地热技术方面都有涉猎,但是总体上技术优势并不明显,掌握的核心技术十分有限,具体表现在地热开发利用相关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并不多。在地热产业整体进入规模化发展之后,中国石化存在被其他企业弯道超车而丧失先发优势的风险。

2)管理精细化水平不够

中国石化地热业务是过去的油气业务转化而来,不同于地热等新能源业务,油气业务的市场营销和项目管理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目前,中国石化在布局新能源的过程中,其市场开发、项目设计、建设与运营、客户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还远做不到精细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

3)产业规模化程度不大

自2006年开展地热业务以来,中国石化在业务规模上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规模化程度不大。一是总体规模不大,目前新星公司地热业务的销售收入仅有几亿元,对比中国石化2.3万亿元的销售收入中,体量相对较小。二是单体项目规模不大,尽管实现了雄县等多个县城的整体供暖,然而至今尚未形成大中型城市区域集中供暖的成功案例。三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中国石化除新星公司作为地热专业公司之外,油田企业中有多家做了不少采油污水余热利用项目,仅胜利油田的联合站污水余热利用项目就达到20多个,还有多家炼化企业从事炼厂余热发电和供暖业务,然而各单位之间缺乏综合统筹,分散用力,并未形成规模效应。

4)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新能源业务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激烈,对企业的决策竞争力、员工竞争力、文化竞争力、价格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等核心竞争力提出较高要求。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发现,中国石化地热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全面提升,具体表现在决策链条长、市场反应慢、议价能力弱、品牌意识差,制约了地热业务的有序开展。

3 中国石化地热业务发展的思路

“十二五”末我国地热资源年利用量为2 000万吨标煤,仅占我国地热资源年可开采总量的7.7%,占当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不到0.5%。也就是说,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量虽然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相对于我国丰富的地热资源基础与日益旺盛的能源供应需求而言,仍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同理,虽然中国石化已经是我国地热开发利用规模最大的企业,但是中国石化地热资源年利用量折合标煤仅有106.08万吨,未来还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作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三位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石化应主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做专做精做大做强”的思路谋划地热业务,实现中国石化地热业务的快速发展,并引领我国地热产业走向规模化、有序化,助力我国构建绿色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革命。

3.1 做专地热业务

依托国家地热能中心、中冰地热技术研发中心、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石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4个平台,以中国石化新星地热研究院作为核心层,以中国石化所属的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作为紧密层,以国内外的包括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美国犹他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合作层,重点在干热岩钻井及压裂改造、砂岩经济回灌、井下高效换热、中低温地热发电关键技术、低成本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防腐防垢、热泵关键部件国产化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与装备研发,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撑中国石化地热产业迈向中高端。同时加大地热专有人才培养力度,为地热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2 做精地热业务

中国石化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与项目设计、建设以及运营能力。因此,在开展地热业务的过程中,应避免陷入到与短视企业的低价竞争中,而应秉着对整个地热产业负责的态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做精每一个项目,最终迈向优质优价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应严控市场开发、可研编制、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等每一环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应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要求,提升管理决策水平。

3.3 做大地热业务

首先,中国石化已明确新星公司作为中国石化集团地热专业公司的发展定位,新星公司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打造20个雄县,实现1亿平方米的供暖(制冷)面积,未来应依托新星公司,建立适应新能源项目特点的投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其次,要统筹中国石化内部资源,系统谋划、形成合力,整合好新星公司与油田及炼油化工企业的优势资源,分配好各自的市场重点,共同推进地热业务发展。再次,实现地热项目规模化、大型化。雄安新区地热资源非常丰富,起步区规划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将达6 000万平方米,而中国石化从2009年开始就在雄安新区的雄县、容城开展了地热供暖项目,截至2016年底,建成供热能力660万平方米。同时中国石化还承担了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委托的雄安新区“地热利用专题研究”。下一步应把握国家设立“雄安新区”的重要历史机遇,保持中国石化在“雄安新区”地热开发利用的先发优势,在“雄安新区”建设一系列规模化、大型化的示范项目。

3.4 做强地热业务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在规模化发展地热业务的同时,中国石化应利用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时机,做强地热业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国石化混改试点单位,新星公司应把握实施混改的机遇,利用好混合所有制这种富有效率和活力的资本组织形式,引进战略投资者,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资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进行优势互补,利用其他经济体的资金、技术和营销渠道,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而弥补自身决策链条长、市场反应慢、议价能力弱的弱点,为中国石化地热产业的发展提供长久动力,打造中国地热绿色低碳的第一品牌。

4 加快中国石化地热业务发展的建议

从中国石化以及目前国内外其他公司开发地热项目来看,影响其盈利能力的因素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针对这5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1)政策支持是前提。建议在国家能源规划中考虑地热相关发展规划,将“热代气”同比“煤改气”列入雾霾治理规划,并享受同样税收、价格、投资、补贴等政策支持,将地热利用列入城市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资源优先是保障。从目前地热资源勘探评价来看,河北、天津、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省市是地热资源富集的区域,下一步要重点围绕以上省市优选厚度大、温度高、埋深适中、回灌条件好地区优先开发利用,实现地区或省市规模化利用。同时,要参考油气行业,在项目前期进行地热资源勘探、评价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要进损益,增强项目的可行性。

3)开发技术是核心。要对地热勘探开发过程中设计、钻井、完井、测录井、开采、监测、热交换等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一套完整的开发技术序列。要建立并完善地热开发过程中相关的安全环保、质量标准,成为行业规范。

4)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是目的。在纵向上,要加强深层和浅层地热资源利用的结合;在横向上,要积极拓展从“地热”到“地热供热+制冷”等相关业务,开展天然气发电及余热利用等相关业务,提升节能与热效能技术,探索碳资产管理与交易,引进光伏发电、地热泵、换热器等企业合资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开拓延伸地热开发产业链,使其价值最大化。

5)可持续有效发展是方向。要进一步攻关研究地热压力场、热场的动态监测技术,科学合理确定地热开发技术政策,优化开发方案设计,提升地热开发项目经济性。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可把地热与天然气统筹考虑,同步进行规划和设计,有利于地热产业可持续有效发展。

5 结语

作为传统的化石能源行业,石油石化行业正面临着供需关系的剧烈变化和可再生能源的挑战,国际上许多能源公司都在谋求转型发展,开始关注并重视地热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雪佛龙、壳牌等国际石油公司,均在开发地热资源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实践。

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中国石化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责无旁贷、重任在肩。2018年4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中国石化已正式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将以“奉献清洁能源,践行绿色发展”为理念,提供清洁能源和绿色产品,提升绿色生产水平,引领行业绿色发展。

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是中国石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企业经营发展效率的客观需要,更是必须切实履行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顺应形势,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应对挑战,未来中国石化要把握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大势,要着力构建以“地热+”为代表的可持续、可接替、有效益的多元综合能源生产经营体系,着力打造创新主体专业化、质量管理规范化、项目建设规模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地热产业,持续发挥好产业领跑者的作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竞争新优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