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宗 熊华军
继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发布后,各省也制订了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相关计划。其中,研究生教育被认为是引领“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1]。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纷纷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导师和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方向,导师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安排课堂教学、开展培养活动和保证高质量学位论文进程的基本依据。2016年7月,甘肃省下发了《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西北师范大学进入到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中。学校在校研究生规模超过8000人,抓好研究生教育对于学校培养一流人才,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增加到10个,同时动态调整了2个硕士学位点。为实现甘肃省“双一流”建设目标和新的学位授权点建设的需要,在充分研究国内外一些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学校研究生院通过广泛调研,形成了“123456”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准则。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研究生学历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因此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与本科阶段课程学习有本质不同。如果说本科生课程学习是学习捡一只打到的“死兔子”,那么硕士生课程学习是学习打一只看得见的“活兔子”,博士生课程学习是学习打一只看不见的“活兔子”。研究生课程学习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化性成伪,即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从自然人成为理性人,主要标志是“自为学习”;二是转识成智,即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从知识接受者成为知识生成者,主要标志是“自觉探究”。具体来说,研究生在学习活动前能明晓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2]。为了实现研究生的角色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的转变,学校实施“4S”课程学习模式,即基于教学大纲(Syllabus)的每周课后自主学习(Study Independently)和课中师生研讨(Seminar)以及贯穿本学期课程学习的专攻(Specialize)。
教学大纲是“学生与教师就课程要求及规定达成的契约”[3]。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必要将教学大纲视为本学期师生双方必须遵守的契约(合同)而非“向管理部门交差”的文件,从法律角度保障教学大纲的认真编写和切实执行,对各门课程严格把关,才能实现“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的作用”。
研究生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阅读相关文献并撰写读书报告。学校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开发了精品文献库,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发了精品案例库。文献和案例要融通到教学大纲中。研究生阅读文献后,写作读书报告一般围绕三个维度:别人说了什么?在别人已说中能否找到还未说的?在还未说中能否找到自己要说的?研究生阅读案例后,写作读书报告一般围绕三个维度:我在哪里(现场面对)?我要去哪里(事实发现)?我如何回到这里(价值解释)?
学术学位研究生基于文献进行师生讨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案例进行师生讨论,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概括和总结。
研究生根据研读的文献或案例以及师生的研讨,选择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专攻的成果可以是一篇高质量的课程论文,也可以是若干篇小论文。任何成果都应该是理论的升华和知识的创新。
一是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二是学术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分层培养(见图1)。
图1 “2分”的对象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学术学位研究生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将“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贯通到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将“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能力培养”贯通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因此这两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制及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环节和论文要求都不尽相同。例如,为了深入推进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4S”教学模式推行基于文献的研讨式教学S-S-LS-S(L指文献,Literature),专业学位研究生“4S”教学模式推行基于案例的研讨式教学S-S-CS-S(C指案例,Case)。学校还以“职业实践”为“体”,以“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为“两翼”,让“培养目标具有职业定向性,培养模式具有工程实践性,培养过程具有产学研协作性,培养内容具有专业领域性”[4],以此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5]创新可以分为继承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强化问题导向的学术训练,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基础研究,着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提升创新能力的方式。学校通过学术实践和论文写作两个方面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课程学习”为“体”,以“学术实践”和“论文写作”为“两翼”,夯实学术学位硕士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以“论文写作”为“体”,以“课程学习”和“学术实践”为“两翼”,提升学术学位博士生的高阶科研素质,如图2所示。
图2 “2分”的内涵
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学校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要体现“中国一流、地方特色、师大风格”的愿景。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既不是研究生院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也不是学院自定自行的“单人舞”,而是以研究生院为纽带的政府、社会和大学的联动。
研究生院收集了中央政府与甘肃省政府下达的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政策,并将这些政策汇编成册,供全校师生学习。这些政策分两类,第一类是宏观定位的,需要我们消化并吸收。如为了体现“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给研究生开设根基性、引导性的课程,摒弃只增加学分而不增加学术营养的课程。第二类是微观指令的,需要我们落实并创新。如学校基于“让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学习更职业化”的教学理念,把英语教学与研究生的专业紧密结合起来。
①修(制)订培养方案之前,研究生院要求每个招生专业至少参考5个国外著名高校的培养方案,至少到3个国内著名高校进行实地调研;②培养方案修(制)订中,研究生院要求各学院邀请校外人士参与培养方案修(制)订,尤其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③培养方案修(制)订后,研究生院邀请兰州大学、甘肃理工大学、甘肃交通大学的专家对各学院提交的培养方案进行集体审定。
首先是研究生院提出的发展理念要创新。例如,研究生院基于“三纵六横”理念构建荣誉课程体系(见表 1)。“三纵”指学校人文科学群、社会科学群和自然科学群,“六横”指元典知识、通识知识、前沿知识、方法知识、实践知识和语言知识。荣誉课程是学校调动全校最优质资源开设的高质量、高水准的交叉学科课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育管理去培养一流人才。其次是各学院提出的培养方式要创新。如历史文化学院以“课堂知识学习+校内实验室技能训练+野外专业实践”模式培养考古学学术学位研究生。
表1 “三纵六横”荣誉课程体系
“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学科模式向学科交叉、跨学科模式的转变将成为主要趋势。”[6]学校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打破学科壁垒、专业属地、学院界限和年级隔阂,让研究生基于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偏好,实现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层次选课。
基于单一学科专业培养研究生容易出现知识结构较专、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等问题。推行跨专业选课就是打破专业束缚,“力求实现按一级学科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促使在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间形成学科、专业的扩散和迁移”[7]。
注重多学科文化的融入,将使研究生具有更广博的知识、更宽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思想[8]。跨学科选课就是让研究生超越一级学科,选择其他一级学科课程,进而利用多学科方法实现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互补,利用综合性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本专业问题。
以学院为单位培养研究生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本次课程体系变动最大的是将学院平台课程作为学校平台课程的一部分。各学院开设的课程将作为全校研究生选课资源的一部分,借此打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界限,实现跨学院选课。
硕士生不能选博士生课程,博士生不能选硕士生课程,这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改变这种现状,学校研究生课程不再单独为硕士生或者博士生设置,而是统一设置,“学有余力”的硕士生,可以选修博士生课程;“行有不足”的博士生,可以选修硕士生课程。
为了实现4跨选课,学校的一个举措是开设荣誉课程专题(见表2)。文化专题基于时间分布设置,科学知识专题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7大基础科学设置,社科和艺术专题基于任课教师的研究领域设置,方法类专题基于研究生科研中最常用的研究范式设置,语言类专题基于研究生需要设置。每位研究生须获得以上荣誉课程至少1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
本次培养方案修(制)订准则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发展平台、指导团队和过程管理这“5目”也作了规定。
对研究生的培养的重点必须落实在课程教育环节,因此,“以课程教学为抓手夯实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并在课程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研究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研究生接受规范的学术研究训练,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9]。学校基于“宽基础、厚专业、活模块、跨学科”的思路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见表 3)。该课程体系有三大改进:①将前沿课程、方法课程、文献研读课程、跨学科课程融入学院平台课程;②将学院平台课程融入学校平台课程;③将荣誉课程融入学校平台课程。
表2 2018年荣誉课程专题
表3 学校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教学大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契约,以此回答学生有关课程问题,同时告知学生他们达不到课程要求的后果。”[10]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有助于管理部门对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进行评价,也有助于用人单位明晓求职者的学习经历是否与其单位运行目标一致。新学期开学前一周,任课教师需提交教学大纲。研究生院欢迎任课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理解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教学大纲。
发展平台是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载体,是培养研究生学术素养、能力和技能的重要保障[11]。从地域看,要构建校内和校外尤其是国际化的发展平台;从属性来说,要构建校级和院级两类促进研究生发展的平台;从类型来看,要构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平台;从层级看,要构建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发展平台。总体而言,学校要为学术学位研究生提供诸如专题性学术讲座、综合性学术会议、学术月活动、校外学术交流和海外交换生、海外访学等发展平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诸如校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参加各类比赛等发展平台。
为实现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学校实施导师团队指导制度,导师团队由论文导师、课程导师和实践导师等组成,论文导师任组长,论文导师和团队成员相互沟通、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习。论文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和执行者,其作用贯通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课程导师和实践导师要与论文导师配合,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引导研究生深入地开展研究。
课程考评对研究生培养具有监督、总结、鉴定、激励、导向、改进等功能[12]。为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实行全方位、全联通、全过程、全覆盖的严格的课程考评。课程考评主要由课堂出勤和表现、课程作业和课程考试组成。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强调了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同时对研究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文字相似性检测,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借助培养方案修(制)订的契机,学校还将课程考评与研究生培养的其他过程融为一体:①课程考评与日常管理的贯通。分学术委员会根据研究生课程考评结果对研究生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分。②课程考评与中期考评的贯通。研究生有一门必修课不及格并经补考后仍不及格,或必修课一学期有两门不及格,将被直接判定为中期考评不及格。③课程考评与学位论文写作的贯通。任课教师要注重以书评、小论文、课程论文等形式训练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及促进写作规范。为此,任课教师要及时将作业的批阅意见反馈给研究生,同时研究生院会派专家对研究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复评。为保证课程考评落到实处,研究生院一要出台相关制度加强监控,二要引入第三方力量加强监控,三要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加强监控。
研究生院将基于6个抓手推进本次培养方案的落实。
①完善研究生信息管理平台功能,建设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和学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研究生教育大数据分析,加强质量监测与调控,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②完善研究生网上评教和教学评价系统,进一步提高教学评价的信息化水平。③以学校建设信息化“云大楼”为契机,搭建研究生远程教学、混合式教学和虚拟学习的空间。④支持研究生通过国内外开放平台修读MOOC等网络课程并适时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
精品文献指本专业的经典、主流、前沿和特色文献。硕士生要阅读50部(篇)主文献,博士生要阅读100部(篇)文献。对研究生来说,通过研读精品文献,一方面可以夯实本学科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对导师来说,通过指引研究生研读精品文献,一方面能将学术精髓贯通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另一方面能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对学校来说,通过实施精品文献研读制度,不仅能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还能加强对研究生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的管理。为此,学校规定将文献研读作为研究生中期考核的主要内容,将文献综述作为开题报告考核的核心部分。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13]。学校在如下方面开展工作:开发教育硕士案例检索系统;统筹规划案例库建设方案和案例教学推广工作,分步建设案例库;制定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的编写规范、入库标准和入库流程,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学案例征集体系;推广案例教学,使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三门以上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组织案例编写培训、案例教学研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等相关活动;通过举办案例研究论坛、编辑出版案例研究论文集和专著等方式,鼓励案例作者、案例教学者广泛开展案例研究。
所有课程应制定教学大纲。各培养学院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统一规定教学大纲格式,但必须包括教材、课历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审核通过的教学大纲在研究生信息管理平台发布。教学大纲是研究生选课的唯一依据,也是校院两级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任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不得随意变更教学大纲中关于学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规定。开课前,任课教师应按照课程要求、针对选课研究生特点认真制订教学大纲。在制定过程中,任课教师不仅要参考国内外同行的最新做法,还要听取研究生的意见。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重新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
解决“硕士不(丰)硕”、“博士不(广)博”的关键,就在于加强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分享等方式,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实现该目标,就需要严格课程考评。根据教学大纲,教师要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研究生需根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客观如实地评价课程教学;教学督导需对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切实履行教学大纲规定且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有优先获得评优评奖和晋升职称的资格。
“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理论认为[14],每个人都有四个层面的自己:开放区域――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自己;隐藏区域――自己了解、但是别人不了解的自己;盲点区域――自己不了解、但是别人了解的自己;未知区域――自己不了解、别人也不了解的自己。完全学分制能在第三个层面进行突破,帮助研究生知晓自己的学术潜力,并挖掘自己隐藏的学术潜力[15]。为了实现完全学分制,学校只对三分之一的学分作了明确规定,三分之二的学分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修读。基于更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深入的教学内容、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更快的教学节奏、更严格的教学考核,学校要求开设出的每一门研究生课程,均能促进研究生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