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杨
(抚顺市第二医院儿科,辽宁 抚顺 113001)
小儿脑瘫即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中枢神经病变,主要发病于1月龄的围新生儿,临床症状为智力障碍、运动障碍、视力及听觉障碍等,部分患儿甚至可能存在情绪障碍,容易出现自上倾向,严重影响患儿的成长与正常生活,也给患儿及其家庭造成严重负担。药物治疗小儿脑瘫往往收效甚微,康复护理是治疗小儿脑瘫的主要方式,在护理期间加入引导式教育,能够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使患儿更加积极配合治疗,提升治疗的有效性[1-2]。本文研究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中的效果分析,对研究组患儿实施引导式教育,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现就研究相关情况进行简单整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08例小儿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按照患儿入院先后顺序给予患儿数字编号,并将编号奇偶性作为护理分组的依据,其中编号为偶数的54例划入对照组,剩余编号为奇数的54例则划入研究组,所有患儿均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护理操作,不存在意识不清者。对照组患儿中有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为(3.24±1.67)岁,其中痉挛性脑瘫30例,手足徐动性脑瘫24例;研究组患儿中有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为(3.67±1.56)岁,其中痉挛性脑瘫29例,手足徐动性脑瘫25例。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未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开展组间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即秉承以人为本理念,按照相关护理程序展开护理,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接受引导式教育理念下的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针对患儿情况给予患儿及时的心理疏导,耐心聆听患儿的自我表达,患儿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表现出进步需要及时鼓励,采用拥抱、抚摸等方式进行配合。同时,也要注意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由于患儿患病,家属会表现出消极情绪,配合度不高的同时还会影响患儿情绪,护理人员需要用知识与事实对患儿家属进行引导,使其树立信心。②环境护理:脑瘫患儿较为特殊,对病房的墙面粉刷可以选择彩色胶漆,方便患儿作画,同时在病房内摆设一些小玩具,吸引患儿注意并且使患儿更加放松,避免患儿由于环境陌生产生紧张感影响治疗。③康复训练:根据患儿情况安排患儿完成相关训练,以穿衣、洗漱等基本生活动作作为训练内容,将时间划分为上午与下午2个阶段,按时间执行训练。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引导患儿家属学习相关护理知识,确保患儿家属对引导式教育充分了解,并能够基本掌握方法,方便患儿出院后对其进行家庭康复护理。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②观察两组患儿的各项评分(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动作及社会适应)。
1.4 疗效判定:治疗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显著改善,智力发育较之前明显正常,反应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为显效;治疗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有所改善,智力发育较之前有进步,反应能力有所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患儿各项症状均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将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录入计算机,以SPSS 19.0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若数据以(n,%)表示则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校验,若数据以(±s)表示则为计量资料,采用t校验,如得到P<0.05,可判定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可见研究组的有效率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3%(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各项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动作及社会适应),可见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认知功能 语言功能 运动功能 自理动作 社会适应研究组 54 13.67±2.33 14.76±2.52 14.33±2.32 10.78±2.02 14.68±2.45对照组 54 10.02±2.11 11.21±1.98 10.67±2.01 7.33±1.51 10.56±2.34 t 8.533 8.140 8.762 10.052 8.93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1 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对比
小儿脑瘫作为一种神经损伤类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一般发病于胎儿出生后的1个月内,主要原因有:①父母长期抽烟、酗酒;②妊高征、妊娠糖尿病等;③宫内感染、先天畸形、胎盘早剥及缺血缺氧等。患儿一旦患病,智力发育可能受到影响,而患儿的肢体、运动及语言功能等也会受到损伤,与同龄儿童产生差距,给患儿造成心理负担,也给患儿家庭造成负担。小儿脑炎暂时没有特效药能够治愈,主要通过康复治疗对病情进行控制,改善患儿的各项功能,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3-4]。
引导式教育又称为peto疗法,是一种将护理与学习结合的新型护理方式,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及科学的引导,使患儿完成功能性的运动,促进患儿恢复。进行peto疗法的基础是对患儿心理的调节,患儿能够积极面对治疗并配合治疗,才能开展后续的治疗,其次则是根据患儿的情况制定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康复治疗方案,并且取得患儿家属的配合,共同引导患儿进行康复治疗。通过反复的刺激与练习,能够对患儿输入感觉信息,帮助患儿的脑组织发育,患儿脑内会形成条件反射式的习惯动作,就能够自主的进行主动与被动运动,就能够提高脑部皮质的活动率[5-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可见研究组的有效率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3%;观察两组患儿的各项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运动功能、自理动作及社会适应),可见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可见显著差异。这一结局与曾敏[7]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说明引导式教育确实能够改善小儿脑瘫患者的各项评分,提升治疗效果,使患儿生存质量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育应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中能够改善患儿的各项功能,提升其生存质量,且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