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院重症医学科,辽宁 大连 116600)
本院对气管切开拔管后气道狭窄出现反复肺部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联合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狭窄出现肺部反复感染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3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45~74岁,平均(62.06±9.38)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6例,高位截瘫18例,脑梗死8例,脑外伤4例;气管切开时间86~194 d,平均(138.21±6.0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给予具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口腔护理:气管切开拔管后患者口腔的自洁能力弱,同时存在有大量细菌,护理人员应每日对患者应用口腔护理液(0.5%碘伏)进行清洁。②有效吸痰:当患者主诉有憋气感,咳嗽无力,氧分压或氧饱和度降低,听诊可闻及啰音时给予患者吸痰,注意选择柔软且外径适宜的吸引管,吸痰动作轻柔,导管插入不宜太深,吸力适宜,抽吸不可太过频繁。③床上腹式呼吸训练:患者行仰卧位,缓慢深呼吸,腹部膨起,之后缩唇缓慢并完全吹出气体,3~4次/天,可逐渐增加。④吞咽功能锻炼:入院后即对患者的峡部、颈部、咽喉部等进行冰块按摩,使用0.9%氯化钠溶液刺激其舌根、双侧软腭、咽后壁等组织,指导患者反复进行空吞咽、咳嗽、吸气后屏气、呼气等动作。⑤叩肺、震颤、抗阻呼气训练:晨起加强对患者背部的叩击和震颤,指导其有效咳痰,对其进行吹蜡烛、吹笛子等抗阻呼气训练。⑥起立床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体位逐渐由平卧位转变为半卧位,再到直立位;用固定带将患者的胸部、膝部、髋部固定住,进行电动起立床训练,角度15°~90°逐渐增大;入院后第2天即开始对其进行被动肢体功能锻炼,2次/天[1-2]。⑦心理护理:主动接近患者,关心患者,疏导其消极、悲观的情绪,帮助其树立治愈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体温、痰液量、肺啰音、外周白细胞计数、痰菌培养)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X线胸片显示肺复张,炎性完全吸收;好转:痰液量及肺啰音减少,X线显示肺部分复张,炎性病变吸收在75%及以上;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3.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行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患者治愈14例(60.9%),有效9例(39.1%),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干预组患者治愈9例(39.1%),有效10例(43.5%),无效4例(17.4%),总有效率为82.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较:干预组患者各项症状和体征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体温恢复正常 痰液消失或痰液量减少 肺啰音消失或明显减少 外周白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 痰菌培养结果转阴对照组 23 7.6±2.1 9.2±2.4 9.2±2.1 8.5±2.2 9.8±2.5干预组 23 4.0±0.9* 5.1±1.5* 5.6±2.0* 4.7±1.2* 5.4±1.9*
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呼吸衰竭、咽喉阻塞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危重症患者重要的措施之一,其可辅助进行加压吸氧、吸痰等操作来有效增加患者的通气量。但临床上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很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的感染,尤其是脊髓损伤患者及气道狭窄伴有吞咽障碍的脑血管意外患者往往容易发生反复吸入性肺炎,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也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3]。因此,气管切开拔管后对出现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就尤为重要。
对于此类患者,保持其口腔内的清洁是预防吸入性肺炎发生最为基本且关键的措施,同时联合有效吸痰、叩肺、翻身、起床训练、增强呼吸功能训练以及有效的心理干预等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促进痰液引流和排痰,帮助患者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有助于提高其呼吸肌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护理干预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相关症状和体征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种康复护理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在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管切开拔管后气道狭窄反复肺部感染患者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则可减少反复感染的机会,帮助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