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文,侯晓强△,张辉军
(1.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3; 2.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易导致关节破坏或残疾的慢性全身性炎症疾病[1],其发病年龄高峰40~60岁,且女性是男性的2~3倍。研究发现[2],在RA确诊1年后患者骨密度(BMD)下降2.5%~5%,其中10%~17%髋关节BMD降低。骨质疏松(OP)是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且易于骨折。RA早期即可出现OP,其被认为是继发性OP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普遍认为RA发生OP与关节炎活动性炎性疾病及活动受限有关[3],同时亦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体质量改变等有关。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辅助性T 细胞17(Th17)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诱导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释放,进一步放大炎症级联反应,从而在RA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4]。基质金属蛋白(MMP)存在于骨基质中蛋白酶,可降解多种胶原,并参与骨骼重塑与构建并表达骨吸收活性[5]。本研究针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伴骨质疏松患者给予二仙汤治疗,探讨其对血清IL-17、MMP-9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14例老年RA伴OP患者,均有明确的风湿热病史和程度不等的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限及畸形等,且双下肢X线提示不同程度的骨密度(RMD)下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7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32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8.42±7.28)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2.46±0.31)年;体质指数(BMI)24~27 kg/m2,平均体质指数(25.69±3.44)kg/m2,腰-BMD(0.62±0.07)g/cm2。治疗组男性27例,女性30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8.13±7.62)岁,病程3~7年,平均病程(2.63±0.34)年;体质指数(BMI)24~28 kg/m2,平均体质指数(25.76±3.51)kg/m2,腰-BMD(0.61±0.08)g/cm2。2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 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RA诊断标准[6];符合《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7]中OP诊断标准;伴不同程度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功能受限等典型RA症状;近1个月接受过关节腔皮质类激素治疗;本院医学伦理会委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原发性OP,或入选前服用过OP药物治疗;长期服用可能影响骨钙代谢的药物;外周血象明显减低,如白细胞(WBC)≤3.0×109/L,血小板(PLT)≤8.0×109/L;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影响骨钙代谢疾病;伴严重心脑血管、肝肾、血液系统疾病;依从性差,未按本方案治疗。
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44)7.5~10 mg/次,每周1次;柳氮磺吡啶(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40)0.75/次,每日3次;钙剂1000 mg/d,维生素D20 μg/d。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中药二仙汤加减。二仙汤药物组成:仙茅根10 g,仙灵脾20 g,巴戟天15 g,山茱萸9 g,熟地30 g,大枣30 g,知母15 g,黄柏10 g,当归6 g,山药20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300 mL早晚温服,2组连续治疗2个月。
细胞因子: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80 ℃冰箱保存备用。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6、IL-17、TNF-α水平,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基质金属蛋白: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2(MMP-2)、基质金属蛋白-9(MMP-9)、基质金属蛋白-13(MMP-13)水平,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骨代谢指标:采用美国Biotek Synergy H4酶标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Ⅰ),试剂盒购自北京君儒康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各项测定过程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症状体征: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功能指数[8];骨密度(BMD):应用国产MEDIX90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测定腰椎L1~L4、股骨颈、Ward′s三角区BMD,均取各测定部位的平均值。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拟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70%,实验室检查指标显著改善或接近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20%,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表1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个月后2组血清IL-6、IL-17、TNF-α均降低(P<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IL-6、IL-17、TNF-α均较低(P<0.05)。
表1 2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bP<0.05
表2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个月后2组血清MMP-2、MMP-9、MMP-13均降低(P<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MMP-2、MMP-9、MMP-13均较低(P<0.05)。
表2 2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bP<0.05
表3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个月后2组血清BGP升高(P<0.05),BALP、CTX-Ⅰ均降低(P<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BGP较高(P<0.05),BALP、CTX-Ⅰ均较低(P<0.05)。
表3 2组血清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bP<0.05
表4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个月后2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功能指数均降低(P<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功能指数均较低(P<0.05)。
表4 2组症状体征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bP<0.05
表5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后2组腰椎L1~L4、股骨颈及Ward′s三角区BMD无变化,治疗2个月后2组腰椎L1~L4、股骨颈及Ward′s三角区BMD升高(P<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腰椎L1~L4 BMD较高(P<0.05),其他未见差异(P>0.05)。
表5 2组各部位BMD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bP<0.05
表6显示,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4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70%(46/57);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3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22%(5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A属于中医学“痹症”“历节风”“尪痹”等范畴,其病机为风寒湿阻于经络,气血凝滞,痰湿瘀阻,搏结于关节[10],迁延不愈,属本虚标实之证,但血瘀痰阻贯穿整个病变过程。OP则属于中医药“痹症”“骨痹”“骨痿”等范畴。中医认为OP是以肾虚为主,脾虚为要,血瘀为害,“虚”“瘀”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是OP发生的主要病机[11]。方中仙茅根、仙灵脾、巴戟天为君,性温不燥,有温肾阳、填精之功;知母、黄柏为佐,性寒入肾,泻相火坚肾阴;熟地益精填髓,山茱萸补益肝肾,共助君药滋肝肾之力。同时兼以山药、大枣、当归气血双补,诸药合用共奏调补肝肾、强筋壮骨、活血通络之功,非常切合RA、OP病机。许多中药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发挥抗OP作用,其中实验报道仙灵脾[12]可以抗OP。年华[13]经实验证实,二仙汤活性物质群中大部分化合物可明显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骨密度。BGP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尤其是新形成的成骨细胞活性。BALP则反映骨转换和骨形成的特异性指标,OP时成骨细胞活跃,使大量BALP释放到血液,此时检测BALP活性可准确反映骨改变早期状况。CTX-Ⅰ是Ⅰ型胶原的降解产物,是反映骨吸收速率的特异性指标。上述BGP、BALP、CTX-Ⅰ骨代谢指标均能反映RA伴OP患者机体骨代谢情况,而骨代谢指标变化先于OP和关节畸形的发生,故在评估骨转换类型、了解OP进展及临床用药方面有重要意义。
表6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炎症因子在RA伴OP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不仅导致RA的发生,也干扰骨代谢并影响骨丢失。其中IL-6、TNF-α等均对破骨细胞生成、破骨细胞功能有调节作用[14]。IL-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强大致炎因子,可诱导活化T细胞释放多种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导致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和骨质的破坏。谢庆云等[15]发现,RA患者血清IL-17浓度明显升高,活动期体内IL-17存在数量和功能异常。实验表明,对RA小鼠模型给予IL-17受体拮抗剂可减轻关节症状[16],亦佐证了IL-17参与RA的发生发展。此外,IL-17通过刺激中性粒细胞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等活性,诱导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表达MMP,使蛋白多糖分子断裂,刺激关节局部破骨细胞生成,加重骨质破坏。MMP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关键内肽酶,在RA伴O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成为目前研究热点,这些MMP有MMP-1、MMP-3、MMP-13、MMP-2以及MMP-9。另外,MMP在血管再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血管再生则是RA的突出特征。MMP-2可降解成骨细胞分泌的Ⅰ型胶原,使破骨细胞接触矿化骨基质,从而激活破骨细胞活性,并启动骨吸收。伴随破骨细胞的激活及破骨细胞吸收能力不断增强,MMP-9表达也不断升高。MMP-13是OP患者表达最明显的基因之一,其过度表达会引起骨重建过度激活,促进骨吸收,增加骨丢失。另外,MMP-13可促进破骨前体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间接促进骨吸收[17]。高表达MMP-2、9、13可能是RA继发OP的重要病因。Taneja[18]发现,IL-17诱导关节软骨分泌NOS,从而刺激滑膜组织高表达MMP-2、9、13,同时抑制蛋白聚糖和胶原对基质的修复功能,进而破坏软骨合成。IL-17、MMP-9诱导的炎症反应在RA伴OP病理生理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以IL-17、MMP-9为靶点抑制RA机体炎症反应,有可能延缓或阻断OP进展并利于预后。
本研究发现,二仙汤通过抑制RA伴OP患者机体IL-6、IL-17等促炎性因子表达,从而下调MMP-9、MMP-13等表达,进而调控机体骨代谢,减少骨量丢失,最终促进机体骨密度增加。此外,还能有效改善RA临床症状,提示二仙汤治疗RA的同时,可延缓或阻断OP的发生。综上,二仙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伴骨质疏松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