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建政 陈国锋 杜运阿* 汪守伍 蔡为民 王少甫 马 勇
(1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2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退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常见的老年人慢性骨关节病,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现今社会已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的趋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已成为了严重影响中老年人工作以及生活的常见病种之一[1]。
本病中医辨证一大部分为阳虚寒凝证型。多发于老年女性。关节软骨的退变是其病理基础,因为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导致关节软骨纤维化、断裂、继而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最后形成整个关节面的损害[2]。笔者采用在此前课题项目研究中使用口服美洛昔康结合自拟补肾祛痛方治疗退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在对补肾祛痛方采用汽化疗法阳虚寒凝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确切,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男22例,女38例,男女之比为1∶1.5;其中病程最短者为2周,病程最长者为20年,平均病程为5.2年;单侧膝关节患者38例,双侧膝关节患者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按就诊顺序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组30例。治疗组男10例,女20例,男女之比为1∶2.0;其中病程最短者为2周,病程最长者为20年,平均病程5.3年;单侧膝关节患者18例,双侧膝关节患者12例;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男女之比为1∶2.0;其中病程最短者为1个月,病程最长者为10年,平均病程为5.1年;单侧膝关节患者20例,双侧膝关节患者10例。各组间患者资料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2002年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制定关于骨关节炎诊治指南的标准[3]。
1.2.2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骨痹(膝痹)阳虚寒凝证的诊断标准进行判断。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舌、脉,患者以双膝关节酸痛、屈伸欠利为主要症状,且疼痛遇寒则增,得热则减;以四肢冷而重着、神疲倦怠乏力为次症,脉象沉细缓,舌质淡、苔白。
1.2.3 纳入标准: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符合中、西医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接受本研究的近1周内,没有采用其他治疗。③签署《宿迁市中医院中药补肾祛痛方采用汽化疗法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诊断:①不符合上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者;②膝关节肿瘤、合并滑膜炎大量积液、韧带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结核与膝关节明显畸形者;③精神病患者;④合并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⑤局部皮肤存在破损或皮肤性疾病者;⑥对本方药物过敏者;⑥拒绝签署《宿迁市中医院中药补肾祛痛方采用汽化疗法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热敷治疗,热毛巾热敷,温度控制为45 ℃,每日2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予以补肾祛痛方采用汽化疗法进行治疗。补肾祛痛方药方:鹿角胶10 g、桑寄生20 g、牛膝10 g、熟地黄10 g、威灵仙15 g、骨碎补10 g、宣木瓜15 g、鸡血藤15 g、地鳖虫10 g、独活15 g。临床随证加减,寒胜者加制附子10 g,肿胀明显者加泽泻各10 g,疼痛剧烈者加全虫6 g,湿胜者加苍术9 g,1日1剂,每日2次,汽化熏蒸外用,皮肤处药汽温度控制为45 ℃,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1.4 健康指导:为了加快患者康复并预防病情复发,要特别提示指导患者:①减轻身体重量,减少膝关节的负荷;②避免上下楼、长途步行、爬山、下蹲等有损伤膝关节的活动;③膝部保暖,适度膝关节功能锻炼,以主动不负重锻炼为主,如游泳。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1 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采用患者膝僵硬持续时间评价,记录患者晨起时表现的膝僵硬持续时间,0分表示晨起时无膝僵硬表现;1分表示晨起时膝僵硬持续不到15 min;2分表示晨起时膝僵硬持续时间在15~30 min;3分表示晨起时膝僵硬持续时间>30 min。日常活动能力评价包括4个方面,即上下台阶、单腿站立、坐位变站位、下肢深蹲,评分为0~3分,0分表示活动自如、1分表示活动轻度受限、2分表示活动明显受限、3分表示不能活动。
1.5.2 膝关节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方法,采用100 mm标尺,从左至右表示疼痛逐渐加剧,0 mm为“无痛”,100 mm为“剧烈疼痛”,患者依据自身疼痛程度在标尺上标记。其中0 mm记0分;10~40 mm(包括40 mm)记1分;40~80 mm(包括80 mm)记2分;80~100 mm(包括100 mm)记3分。
1.5.3 膝关节肿胀度评分:依据肿胀严重程度评分为0~3分,0分表示无肿胀;1分表示与正常情况相比稍肿胀;2分表示肿胀程度与髌骨相平;3分表示肿胀高于髌骨。
1.6 疗效评定: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5-6],评价内容包括8大项35个小项。显效>70分;进步:>51分,且≤70分;改善:>31分,且≤50;无效:30分以下。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比较:对照组无治愈病例,治疗组治愈3例,对照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低于治疗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疗效情况比较(例)
2.2 膝关节活动能力、疼痛、肿胀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膝关节活动能力、疼痛、肿胀评分比较
现代物理学揭示:机体的受热效应与机体的受热强度成反比,与机体的受热面积成正比[7]。现代相关研究表明热刺激可以减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炎性导致的水肿,缓解神经末梢的压力,使肌肉、肌腱、和韧带等组织松弛[8]。中药熏蒸可通过热刺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达到消炎,解痉,镇痛等作用,消除炎性水肿,修复病变组织。中医药防治骨性关节炎作用在于能消除关节炎性水肿,改善软骨细胞功能,促进软骨修复。其机制:明显减少关节积液,降低关节内压力,刺激软骨破坏区出现大量幼稚软骨细胞,更有利于促进软骨修复。
祖国医学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痹症(骨痹)的范畴,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即本虚为:机体衰老,肝肾不足导致亏虚,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导致筋骨痿弱;标实为:长期劳损导致气滞血瘀,肝肾亏虚导致气血亦亏,气血推动无力而使气滞血瘀加重,或兼有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或因阳气亏虚,内生寒湿。临床中常见者为阳虚寒凝之证,乃因机体衰老,肾阳亏虚,一身阳气衰惫,风寒湿侵袭后,阳气不能驱寒外出,遂寒气凝滞于关节,而发此病。本病的治疗重点在于培补气血,温经散寒,祛风除湿[9],气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痹症遇寒加重,得热则舒。补肾祛痛方采用纯中药治疗(补骨脂、骨碎补、桑寄生、熟地黄、威灵仙、宣木瓜、地鳖虫、鸡血藤、杭白芍、独活、苍术、白术、防风、乌梢蛇、川乌、附子、泽兰、泽泻、全虫、穿山甲、鹿角胶、牛膝、乳香、没药、甘草等),方中补骨脂、骨碎补、桑寄生、熟地黄、鹿角胶具有补益肝肾之功;威灵仙、宣木瓜、防风、乌梢蛇、川乌、附子、全虫、穿山甲、独活具备温经络、祛风湿、止痹痛之效;地鳖虫、鸡血藤、杭白芍、苍术、白术、泽兰、泽泻、牛膝、乳香、没药可达活血化瘀,祛湿消肿之用,再加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此方具有补肝强筋、补肾壮骨、温经通络、散寒止痛、活血消肿之效。本方予以汽化外用,形成药液蒸汽直接作用,通过皮肤毛孔渗入深部病所,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利于关节功能重建。同时缓解炎性渗出,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有效消除了关节滑膜炎症,改善了骨内循环减轻疼痛[10],达到补肾助阳、温经散寒、活血舒筋,标本兼治之功效。从而解决退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本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我们的随访研究发现:30例退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补肾祛痛方汽化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热敷治疗。该方法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显著,经济实用,方法简便,适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