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迪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医学也在迅速发展,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临床经验较为充足,治疗后效果较好,但并发症的发生也较多,比较常见的有局部血肿、股动脉出血以及股动脉夹层等[1],若处理措施不当,处理不及时,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治疗的效果,严重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有研究表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手术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等,一般情况下,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后患者均可以得到恢复[3]。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总结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总结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以及处理措施,旨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8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为32~79岁,平均年龄为(52.93±20.13)岁,所选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所选患者有以下病种:良性、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栓塞的患者58例(65.90%),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溶栓或支架植入术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6例(6.82%),下腔静脉植入滤器患者5例(5.68%),血管出血需要介入治疗止血的患者5例(5.68%),动脉血管造影患者14例(15.92%),见表1。
表1 所选患者病种分类
1.2 方法:所选88例患者均应用Selling技术进行穿刺[4],根据不同种类患者分别给予不同部位的穿刺,如股动脉穿刺、肱动脉穿刺、右侧颈动脉穿刺、经皮肝内门静脉穿刺以及肝静脉穿刺等,穿刺前告知患者及家属穿刺的目的,治疗的注意事项,以及治疗后需要观察的要点,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检查和治疗手段了。采用18G穿刺针,3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仪(DSA),在造影仪监控下将所需器械送至患侧病变血管处,根据不同病种,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完成待髓鞘拔出后给予局部压迫止血,随后加压包扎。
1.3 评估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标准如下: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是否有疼痛、红肿、出血等情况发生,或者下肢、下腹部出现疼痛、肿胀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为发生局部血肿;观察患者超声检查结果,发现股动脉附近的血流回声增强,同时血液流入假腔内,可以判断为股动脉出血;如发生股动脉夹层,此时动脉壁回声带的信号由单条转为双条,且回声带出现分离,出现异常的血流信号[5]。
1.4 统计学方法:对文中所有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构成比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分析88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有5例患者治疗后发生并发症,分别是1例股动脉出血、2例局部血肿、1例抗凝溶栓治疗后发生腹部渗血、1例股动脉夹层患者。发生股动脉出血的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压迫止血、加压包扎处理措施后,出血得到控制,停止出血,分析原因是由于患者治疗后压迫止血的时间过短,且患者治疗后活动是牵拉损伤;治疗后出现局部血肿,给予及时有效的局部压迫止血措施,1周后出血吸收,分析局部血肿原因为穿刺次数过多,治疗后压迫止血位置不准确;患者出现抗凝、溶栓治疗后腹部渗血,给予及时有效的纠正休克、紧急抢救措施,分析原因为腹腔内出血所致的急性休克;治疗后出现股动脉夹层患者,分析原因是由于手术操作者经验和技术水平不足,穿刺针穿透血管壁进入内膜下,选择动脉时为正确引导导丝进入,导致牵拉导管速度和幅度不够标准,损伤到血管内膜引发股动脉夹层发生,给予加压包扎后闭合效果良好。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属于有创检查和治疗方法之一,虽然临床应用广泛,但是常常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有研究报道[6],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操作医师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有关,如操作者经验技术不足,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就会明显增多。一般情况下,选择较低的位点进行穿刺,认为位点越低越安全,但是位点过低会遇到无骨部位,此时发生出血情况会有较难止血的问题,在多次选择未确定准确位点情况下,容易发生没有导丝引导,以及反复抽拉导管,导致血管壁受到损伤,容易发生动脉夹层[7]。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88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总结分析其病例资料,有5例患者治疗后发生并发症,分别是1例股动脉出血、2例局部血肿、1例抗凝溶栓治疗后发生腹部渗血、1例股动脉夹层患者。患者一旦发生并发症,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后均得到恢复,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有治疗后压迫止血的时间过短,压迫止血位置不当,穿刺次数过多,手术操作者经验和技术水平不足等。故手术操作者在进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前,应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本治疗的适应证,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做到操作流畅、动作标准等,治疗后一旦发生并发症,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提高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