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效果分析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8-11-16 06:45赵艳敏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0期
关键词:达拉红细胞黏度

赵艳敏 黄 鹤

(沈阳二四二医院神经内分泌科,辽宁 沈阳 110034)

伴随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TIA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干预性,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TIA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十分常见[1]。依达拉奉属于一种神经细胞保护剂,可将自由基有效清除,对脑细胞的过氧化作用予以抑制,能够使脑缺血与继发脑水肿明显减轻,改善组织损伤[2]。为了探究TIA采用依达拉奉的治疗效果与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TIA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与依达拉奉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报道如下。

表1 分析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s)

表1 分析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s)

分组 例数 高切黏度(mPa/s) 低切黏度(mPa/s) 血浆黏度(mPa/s) 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6.28±1.26 5.19±0.91 15.68±3.94 14.01±3.46 1.71±0.28 1.58±0.26 4.76±0.44 4.29±0.40观察组 35 6.77±0.91 4.79±0.63 15.03±4.10 11.33±3.92 1.65±0.23 1.33±0.21 4.82±0.48 2.90±0.45 t值 - 1.8651 2.1381 0.6763 3.0324 0.9796 4.4253 0.5451 13.6582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分析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情况(±s)

表2 分析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情况(±s)

注:*与对照组对比,χ2=4.6289,P<0.05

分组 例数 C反应蛋白(mg/dL) 促红细胞生成素(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15.03±5.58 10.60±4.84 1.36±0.40 1.65±0.45观察组 35 14.72±5.98 8.11±3.89 1.40±0.36 2.00±0.42 t值 - 0.2242 2.3723 0.4397 3.3639 P值 - >0.05 <0.05 >0.05 <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TIA患者,并通过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中,有男18例,女17例,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4.77±8.50)岁;平均发作次数(5.00±1.30)次。观察组35例患者中,有男19例,女16例,年龄57~74岁,平均年龄(64.85±8.62)岁;平均发作次数(5.12±1.43)次。两组患者平均发作次数等基本资料的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脂、血压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加用依达拉奉(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133)治疗,每次30 mg进行静脉注射,每天2次。均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抽取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5 mL静脉血,并利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对全血高、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进行测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C反应蛋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治疗3 d内发作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充分消失表示显效;治疗3~14 d内发作有效控制表示显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表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如血液流变学指标等予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如临床效果等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照组患者35例有效25例,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35例患者的32例有效(71.43% VS 91.43%),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析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见表1。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高、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的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分析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情况: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改善程度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TIA就是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反复发作,引发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此病出现的常见因素[3]。颅内动脉硬化血栓产生引发管腔狭窄,脑血流降低,TIA频发导致脑梗死的风险明显提高,老年TIA患者更明显[4]。依达拉奉属于脑保护剂的一种,能够对脂质过氧化进行抑制,使自由基有效清除,防止脑水肿的出现[5]。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71.43%VS 91.43%),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依达拉奉对TIA的治疗效果较好。研究还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依达拉奉可使TIA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充分改善。研究还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改善程度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是因为C反应蛋白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具有相关性,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活动的重要指标;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糖蛋白进行调控,对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诱导新生血管的产生[6]。依达拉奉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显著提高,使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使脑组织炎性反应明显减轻,改善脑组织损伤[7]。

总之,TIA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保护神经。

猜你喜欢
达拉红细胞黏度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
血黏度高怎么办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沉潜迷醉达拉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