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现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探索金融更好支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夏金融精准扶贫经验为例,对产业金融扶贫提出发展新型农业主体,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配套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业金融扶贫产品和产业保险产品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 金融 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全局高度,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场硬仗来攻克。宁夏是西部欠发达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连片特困区,宁夏各部门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发挥金融优势,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为推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全区19.3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47元,增幅高于全区农民2.2个百分点。但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尤其是自治区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基薄弱,脱贫难度大。本文就下一步金融更好支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做一些探讨。
一、宁夏产业金融扶贫发展现状
宁夏金融业坚持产业扶贫作为金融扶贫的一个着力点,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特色,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发展、持续脱贫。一是围绕“1+4”(滩羊为主导,黄花、小杂粮、中药材、牧草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综合运用直接补贴、贷款担保、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实物租赁、农业保险等方式,创新“苗木合作社+风险保证金+农户”等金融扶贫模式。二是光伏扶贫。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贫困户利用自家屋顶及院落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由专业公司统一建设、运维、管理,农户电站“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同时,享受光伏电费收益和政府补贴。三是采用“政府+银行+合作社+企业+政府和企业担保基金+保险”等托管模式,借助财政补助、风险补助、农业财产保险等方式降低贷款风险,由龙头企业统一饲养、经营,每年支付建档立卡贫困户固定收益。总体来说,宁夏贫困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关联度低,种养殖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贫困户生产能力、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金融机构缺少支持产业扶贫的着力点,产业金融扶贫发展较慢,产业金融扶贫模式和信贷产品种类不多。
二、宁夏发展产业金融扶贫的必要性
(一)农户脱贫需要产业金融扶持
贫困户受生产能力和规模的限制,需要产业带动。经过多年金融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个人贷款已基本做到“应贷尽贷”,满足了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需求。并且,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能力、生产规模有限,受市场影响波动大,进一步脱贫的动力不足,需要产业金融扶贫的带动作用。
(二)扶贫产业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贫困地区企业或新型农业主体想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发展壮大,需要金融支持,但因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账目不齐全等原因,贷款成本高,资金短缺、周转难,不利于生产经营、扩大规模。
(三)扶贫产业是金融介入扶贫产业的突破点
建档立卡贫困户个人有效贷款需求基本饱和,而产业金融扶贫发展相对缓慢,并且十分需要金融的支持,可成为金融精准扶贫下一步增量提质的突破点。
三、制约宁夏产业金融扶贫的因素
(一)产业基础薄弱,金融机构缺少支持产业的着力点
宁夏贫困地区产業基础薄弱,发展渠道较窄,种养殖业比重较高,规模小、集中度低,产业同质化倾向严重,且多属于初级加工,缺乏产品承销、深加工等中下游产业链,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产业的规模带动效应较差,对当地的经济及脱贫带动作用不足,金融机构缺少对产业支持的着力点。
(二)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信贷风险不能有效缓释
大部分贫困县、区未建立产业风险担保和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也没有贴息等优惠措施,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条件就相对较高。受使用扶贫再贷款的利率限制,扶贫再贷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产业扶贫贷款的作用较弱,金融机构更愿意用自有资金以较高的利率给企业发放贷款。
(三)金融机构介入产业扶贫的能力不足
金融机构,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网点和人员较少的大型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农业主体的信息获取难度大,成本高,金融支持能力不足。
四、对产业金融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发展新型农业主体,提供金融支持产业的着力点
一是发展培育新型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新型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与传统农民相比,在生产养殖技术、管理经验理念水平较高,并发挥熟人效应,从规模和技术上带动当地其它贫困户发展生产。二是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链和深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带动农户和合作社发展,甚至带动一个区域的特色农产品发展。
(二)多部门协作,完善配套措施
建立税收减免、财政奖励、费用补贴等优惠政策,提高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主体的资金投放。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和扶贫资金,壮大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和融资担保基金规模,增强产业风险保障和融资担保实力。运用支农、支小和扶贫再贷款等货币工具,降低银行贷款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各类产业金融扶贫模式和专属信贷产品
引导金融机构从创新贷款授信条件、抵质押范围、提高贷款额度、放宽贷款条件和简化贷款程序等方面,创新适合贫困地区新型农业主体的贷款产品,降低新型农业主体贷款难度,支持新型农业主体更好发展。
(四)引导保险公司创新产业保险产品
保险扶贫作为金融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范和化解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经济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受资金、自然灾害风险、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较大,收益不稳定也是新型农业主体贷款难的原因之一。通过创新保单质押等保险产品,有效解决扶贫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叶青,袁泉.我国金融扶贫的创新与成效——兼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实践经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74-80.
[2]徐学明.创建金融扶贫示范区 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N]. 金融时报,2017-12-20(006).
[3]刘七军.金融扶贫与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基于宁夏“盐池模式”的个案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74-78.
[4]康彦华.“宁夏固原模式”金融扶贫思考[J].青海金融,2017(08):17-21.
[5]闫洪敏.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扶贫现状探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作者简介:张昀芊(1989-),女,宁夏银川人,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