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丽
(山东行政学院,济南 25001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现代工业高速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物质财富迅速增长,同时也造成了地球生态平衡的破坏,污染了的水、大气和土壤,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紧迫的情况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作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其含义是指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按照生态学市场经济和基于系统的思维方式,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实现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1]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乡村是最适合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因而生态经济在乡村具有最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促进生态经济健康发展是山东省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根本保证,更是新时代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经济这一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于1966年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提出的。[2]肯尼斯·鲍尔丁认为,经济系统的不断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这与生态环境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因而,选择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有效的办法。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通过对人类与生物界关系的研究,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进行了分析。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变得活跃起来,发表了许多富有影响力的专著和论文。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了经济“零增长”理论;肯尼斯·鲍尔丁还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其主要观点为:地球和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一样,需要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运行,如果我们对环境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一样由于资源枯竭而走向毁灭。所以,人类活动不能超越地球的承载力。面对全球性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鲍尔丁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经济理论,主张采用新技术促进废物循环利用,以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20世纪80年代初期,联合国环境署以生态经济为主题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会议,标志着生态经济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领域,并逐步形成了物质循环、协同、可持续发展和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理论。[3]
中国的生态经济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第一次全国农业生态经济研讨会在银川召开、全国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在南昌召开;1984年2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正式成立,有力促进了我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我国的生态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应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研究阶段(1980—1984年)、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研究阶段(1984—1992年)、以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研究阶段(1992—2012年),[4]以及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的新研究阶段(2012年以来)。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再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做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主要矛盾,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对生态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逐步发展形成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各有侧重的生态经济具体模式。[5]
当前,如何平衡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成为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衡量与评价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状况是研究的基础及核心。国际上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常用的评价指数有ESI(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6][7][8]和 EPI(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9][10]梁伟等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中引入了经济发展指标,构建了反映资源、污染治理、能耗水平和经济水平的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1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框架出发,对生态经济的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由于生态经济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工程,而且由于生态环境的时间、空间差异而缺少统一定量标准,所以在生态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方面,仍有较大的探讨空间。[12]
山东省的生态经济建设实践可以分为“生态省”建设、“生态山东”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态省”建设阶段。所谓“生态省”,实质上是指生态经济省。从政策层面上,中国于1999年开始了对“生态省”建设的实践探索。山东省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较早地意识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2001年修订的《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建设”。2003年发布实施的《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标志着山东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省委省政府把“生态省”建设作为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生态省”建设启动后,山东省首先从污染最重的造纸行业入手,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第一个地方行业标准。2010年1月1日起统一执行流域性排放标准,从实质上取消了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目前,山东制浆造纸企业经过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主动治污,推动了产业变革,原700多家造纸企业经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只剩下十几家,但产量却是原来的两倍,行业污染排放量下降了80%,走出了一条用严格的环境标准倒逼传统高污染行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之路。2005年,山东省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省”,同年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鲁发〔2005〕20号),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生态山东”建设阶段。2011年,省委、省政府根据“生态省”建设情况,发布了“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鲁发〔2011〕22号),将“生态山东”建设的首要目标确定为: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为了推动“生态山东”建设,2014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建立了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并于2015年4月进行了修订,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4月,《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发布,对我省目前生态状况进行了评估与规划。
第三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阶段。2016年5月,按照中央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省”、“生态山东”建设的更高阶段,并提出了我省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在资源利用方面,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平水年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76.59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降低10%以上。要达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经济发展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虽然早在2003年山东省已经高度重视生态经济发展,并采取了众多措施推进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省”、“生态山东”建设,但是在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众多问题和矛盾。
山东省生态资源禀赋较差,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森林、水资源等十分匮乏,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力布局与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多、林少、水缺,生态环境破坏较重,综合治理形势严峻。近几年,全省生态整体恶化态势趋缓,但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2016年4月份发布的《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对山东省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得出的结论是:“生态问题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生态产品仍然是我省短缺的重要产品,生态差距仍然是我省与先进省份、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差距。”以水资源为例,山东省水资源严重短缺,2014年水资源总量148.4亿立方米,地表水量76.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是151.6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6。而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值的49%。这种资源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山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要求。
目前,山东省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先进制造业专业化技术水平较低,产品主要还是集中在低端产品上;第二产业中工业污染较为严重,钢铁、印染等污染重的行业急需通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淘汰低端产能。
能源消耗方面,表1显示了2011至2016年山东省能源消费量及构成,从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6年山东省能源消费量呈增加趋势,且煤炭占80%左右,新能源所占比例较低。
表1 山东省能源消费量及构成(2011—2016)
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是行动的先导。在调研中发现,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存在着绿色发展理念喊得响、落地难的情况。当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呈现相互制约作用、真正面临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选择的时候,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还是更青睐“金山银山”,认为要用经济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比如有的乡镇长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兴趣不浓,觉得搞生态农业投资大、见效慢,资金投入后当年没有收益,不如投资工业见效快、收益多。基层领导干部的这种思想,归根结底还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理解不透、把握不牢、竖立不坚。同时,这也反映出了当前我们绿色发展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曾说,当前我们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就像一个人,在十岁至十八岁期间个子长得速度快,十八岁之后速度就慢了下来。同时,经济发展还面临动力转换,以往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发展驱动力减弱,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更多的驱动力创新。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也有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是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所以,要突破生态经济发展瓶颈,首先要依靠创新。
一是推进技术创新。具体来讲主要措施有:(1)加强环保科技、绿色科技创新。以生物技术、绿色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参与合作程度,成立环保科技创新联盟。支持环保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环保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使其成为凝聚力量、激励优秀环保科技人才的基础平台,为山东省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山东的建设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2)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突破制约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瓶颈。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经济转型升级重点行业、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为切入点,加强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统筹协作,发挥各方面的优势、集中各方面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制约山东省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瓶颈。(3)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推进传统工业生产的绿色化和农业生态化发展,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产品的需要。当前,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传统工业节能减排、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城乡生态环境基础建设、重大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环保日用品等重要领域为带动,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示范工程,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山东省新的支柱产业,以促进山东省生态经济发展。
二是进行保障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山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除制约生态经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度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在我国现阶段,考核机制还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挥棒”。基层领导干部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做两难选择,主要是因为以GDP增长为主导的考核机制所致。所以,要推进生态经济发展,首先要从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改变唯GDP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考核的生态权重,建立健全生态经济发展绩效评价考核体制。在基本管理制度方面,我们已经建立起耕地、水资源、环境保护等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一些重要领域还存在严重的制度缺失,必须加紧健全完善。
山东省能源消耗总量大、污染物排放多,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在进行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上多下功夫,调整优化产业、能源结构,以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
1.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
改变一次能源消费中以煤炭为主体的消费结构,开发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主要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潮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全球来看,丹麦的生态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在丹麦已经禁止了燃煤发电厂的建设。当前,美国、新西兰、冰岛、日本等国均优先开发地热能源,将地热视为继煤炭、石油之后的重要替代型新能源。山东省17地市几乎都有地热资源,经遥感解译,确定山东省地热面积达100.53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2%,据山东省地矿局初步调查,地下3000米以内可利用地热资源量,相当于100亿吨标准煤的热量。[13]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产业调整方面,我们要发挥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措施为:
(1)开展清洁生产,构建工业循环经济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在工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例如山东省造纸行业的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为建立工业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然而,从整体来看,山东省的工业产业还处于中低端水平,主要表现为能耗较大、资源依赖性强、污染物排放较多,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因此,2017年山东省启动了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强调要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为山东省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构建循环生态工业经济体系,在“四新四化”中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发展新动能。
(2)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发展高效生态的循环农业。山东省在高效生态的循环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山东省乐陵市梁锥希森新村循环经济模式和山东泉林集团造纸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分别在村域和工农业融合的范围内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2018年5月11日,山东省委、省政府率先印发了《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工作方案,其中《山东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行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把乡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发展的优势,更好地为人民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生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全民共建、共享生态经济社会,政府要发挥带头和引导作用,引领公众和企业积极参与到生态经济建设中,通过政策宣传和激励培养企业的责任意识,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提高效率的技术创新,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居民积极参与的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共同促进生态经济健康发展。
总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促使我省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产业转型、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契机,将推动我们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而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环境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