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怡/石家庄经济学校
日常所说的“嗓子疼”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声带发炎,二是喉咽部发炎。导致炎症的原因有很多种,不正确的发声方式引起的嗓子疼在教师中尤为多见。
不正确的发声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捏挤喉部。捏挤喉部使声音高、细、脆,许多女性自觉不自觉地追求这种音色效果。但这种声音扁、窄、尖、细,泛音共鸣少,音量稍大就显得刺耳。同时,捏挤使喉部升高,气流进入鼻腔,使声音带上“囔鼻音”的色彩,还有一些人发音时双唇前突,发出的声音带有“u”音色彩,影响了声音的清晰度和美感。二是嗓子“横”。有些男性为了追求深沉、宽厚、粗犷的声音效果而压迫位于真假声带之间的喉室,发出的声音粗而无力,既不悦耳又易使喉部疲劳和发生病变。三是喊。有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声音高亢、有激情、有爆发力,就采取“喊”的方式讲课。喊的特点是声音高而直,用这种说话,声音生硬,音色少有变化,声带也极易充血水肿。四是虚。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柔美的声音效果,就采用气声成分多而实声成分少的发声方式。这样的发音方式需要不断的补气,发音效率低,音量小,清晰度差,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上述四种不正确的发声方式的共同特点是“喉部紧张”。用声时间短的时候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如果长时间的用声就会出现不适,重者就会“嗓子疼”。因此,解决嗓子疼的问题首先要学会放松喉部。喉部放松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用吸气的感觉呼气说话”。我们首先尝试用嘴吸气,这时的声带轻松张开,喉部是放松的,我们能感觉到喉部凉丝丝的感觉,然后尽可能保持这种放松的状态呼气发音就行了。
导致嗓子疼的原因是喉部紧张,而导致喉部紧张的原因是呼吸方法不科学。
呼吸是人的一种本能,日常状态下的呼吸, 吸呼时间比约为1:1.2,这不能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长时间无间歇说话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法可以使吸呼比达到1:6左右。这里的“有控制”简而言之是指在呼、吸过程中,呼气肌群和吸气肌群同时相互作用,使气息便于有控制地被使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合部在小腹,即丹田穴(肚脐以下三指处)。可以这样说,当气息的支撑点位于丹田时,喉部便自然放松了。
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呼吸法的总体感觉是:吸气时,小腹微收,口鼻同时吸气,膈肌下降,两肋打开,腰带渐紧;呼气时,保持小腹的微收感,气流缓缓呼出,小腹逐渐放松但仍有收住感,两肋与膈肌在小腹的控制下逐渐恢复自然状态。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体会和练习:
(1)站姿或坐姿从容地如闻花香(饭菜香)般地吸气。感觉气息好象顺着气管的后壁向下直到肺的底部,小腹微收,两肋打开,吸至七八成满即可。控制一两秒钟,缓缓呼出。
(2)站姿或坐姿如慢慢地吹去桌子上的土一般地呼气。注意呼气时一定要平稳、均匀。
(3)读诗练习。开始读时可以一句一换气,然后逐渐减少换气的次数。
练习时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不能耸肩,耸肩后形成的“锁骨式呼吸”气息量小而且不易控制;二是吸至七八成满即可,吸得越满用时往往感觉气息越少;三是不能呼得太过,伸长脖子过分呼气就会压迫喉部,造成喉部疲劳和病变。
很多教师在需要增大或减小音量时,总是习惯于单纯地“从声带上下功夫”,极易造成声带发炎或水肿,而科学的方法是加强共鸣。
人的发声共鸣大致可以分为鼻腔共鸣(高音共鸣)、口腔共鸣(中音共鸣)和胸腔共鸣(低音共鸣)三种。三腔共鸣的和谐运用,不仅能增加音量,加强音强,还可以使声音能够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富有弹性,便于控制,更重要的是三腔共鸣的合理运用,还可以使声音达到“大不刺耳,小不模糊”的理想境界。
教学过程中以口腔共鸣为主。加强口腔共鸣第一步是打开口腔。打开口腔可以通过发延长的、响亮的“a”来体会。打开口腔,其实指的是打开后声腔,罗京在播《新闻联播》时嘴唇的动作很小,就是因为后声腔打开得很充分。
加强口腔共鸣的第二步是找到声束“挂”在硬腭前端的感觉。硬腭前端是口腔内敏感的神经内感区,可以通过发响亮的“ai、ei、ao、ou”体会这种感觉。加强口腔共鸣的第三步是发短促结实的“ba、bi、bu、pa、pi、pu、ma、mi、mu”体会声音从硬腭前端(人中)“透”出口外的感觉。
胸腔共鸣能使声音结实、洪亮,增强语言的可信任度,胸腔共鸣可以通过发短促结实的“ha”音来体会和练习。鼻腔共鸣可以使声音清晰响亮、清脆悦耳,鼻腔共鸣可以通过先哼鸣然后再挂上内容的方法体会和练习,练习鼻腔共鸣要注意控制流入鼻腔的气息量,防止出现“囔鼻音”。
学会喉部放松和科学的呼吸、共鸣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掌握。掌握了这些科学的方法,嗓子疼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的声音就会更加好听,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
[1]孙春霞.教师常见病——咽炎的防治[J].河北教育 :教学版,2013(1).
[2]单春光.教师职业病的预防——慢性咽喉炎[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