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宣传、教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简单、片面理解成为高校一门普通的公共必修课;部分学生狭隘功利性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专业课“有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群体甚至有被边缘化的趋向。如此种种,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陷入了被曲解、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发展瓶颈中。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打开了新局面。
习近平在2016年12月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高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坚持中国特色主义办学方向是以国家发展道路作为逻辑起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终点来层层递进而展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要实现中国梦,道路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近代以来艰辛的实践探索已经找到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这条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来说就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把教育发展同我国发展的现在、将来紧密联系起来,“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回答了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回到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问题。
青年学生要落实好“四个服务”,坚持社会主义的学习方向,必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行外化于行,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四个服务”中。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角度讲,青年学生对中国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认知和认同再到实践不是天然形成的,要遵从教育学规律,遵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经过系统的教育、文化熏陶、甚至理论灌输,使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认同再外化为具体实践。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即使是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政治要求,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的要求。
2015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简称“15方案”,该方案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标体系,是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尤其是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中华民族复兴、开创中国高等教育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提纲挈领地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是对“15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目标的战略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后继有人就需要高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教育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他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3]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队伍要做好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必须打造一支信仰坚定、业务素质精湛、理论深厚、学识渊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靠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和真用,依托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但是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如果不能很好地与其他部门形成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就不能体现,建立大思政格局是党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顶层构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打开了新的局面。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协同合作的大思政格局,是整体思维、统一思维在知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体现了运动的、发展的、全面的教育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环节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2]从课程建设的提出了系统的而具体的要求。
在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中,学校党委、组织、宣传和教育部门在发挥着重大作用。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要负起把关定向、统筹指导、建强班子的责任,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组织、宣传、教育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2]在构建高校大思政大格局中,除了有中央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外,高校内部各部门子系统之间需要科学安排,有机衔接,这样才能发挥大思政格局的整体效应。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方针和顶层设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打开了新的局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大推动引领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