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娟
河北省永清县北辛六乡中心校鲁村小学
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读,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美;通过读能使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通过读能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既然读有这么好的作用和效果,那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就围绕这一课题,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引入故事激趣。小学生爱听、爱讲故事,他们从故事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在朗读前,可经常讲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以及身边的朗读比赛获奖者练习朗读走上领奖台的故事,激发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
(2)利用幻灯片或视频创设优美情境。如在教学《瀑布》一课的朗读训练时,我便利用视频来设计导读,借助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从未见过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瑰丽景象。当学生听到瀑布一层又一层地涌上来,发出哗哗巨响,冲击岩石发出松涛一样的吼声,就联想起“叠叠浪涌上岸滩,阵阵风吹过松林”;而看到瀑布从高处飞泻直下,一串串乳白色的珍珠闪着光亮镶嵌在高山之中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时,学生由衷地发出赞叹:“哇!好美啊!”从而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就容易激发起朗读的欲望。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更加直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随着教师精彩的范读,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都会像清泉流淌于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如学生在听教师范读《风筝》时,就能感觉到孩子放风筝时的快乐和找风筝时的急切心情。这时的范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动情生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如在教学低年级的《会摇尾巴的狼》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用讨好、凶狠的语调来读出狼的狡猾、凶恶;用和顺、轻声轻语来表现山羊的善良、机智。
(1)配乐朗读。教师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指导学生结合配乐进行朗读,以声响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也会入情入境。
(2)表演朗读。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情境表演朗读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童话剧、寓言故事等、边表演边朗读,还可配以一定的道具,学生完全地投入,把自己与文中的形象融为一体,感情自然流露,十分真实。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教给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技巧。“正确”即要求学生读时字音要准确、清晰,不丢字、不添字。“流利”即要求教师先讲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动笔做适当记号,以便引起对本文朗读技巧,让学生动笔做适当记号,以便引起对本文朗读停顿语气的注意,然后再反复练读比较,以达到读得“流利”。“有感情”即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要求教给学生怎样靠语调的抑扬顿挫,靠朗读的速度及轻重音、长音等技巧加以表现。
要想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百读不厌,那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就要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
(1)教学看图学文部分。可教给学生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读。即凭借图画,突出感知对象,激起学生观察兴趣,使学生产生丰富联想,逐步达到以图会文,读文识图,文情画意相得益彰之目的。
(2)教学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可教给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读的方法,熟读精思,深究内涵。
(3)对于课文中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的精华部分,可教给学生听录音欣赏读法。即先让学生听录音欣赏,欣赏些什么,再让学生跟着朗读。
4.有些课文为了表扬好的或批评丑恶的,常常利用相反意义的句段结构予以衬托或用对比手法展开思路。对于这种段落可让学生采用男女生对比读法,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朗读训练并非一日之功。须长期扎实训练。首先抓好读准关。如有些地方受方言影响,前后鼻音混淆,教师就要反复示范前后鼻音生字的读法,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发音口形,反复练习,不断纠正,从而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其次抓好正确关。要求学生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读对字音。再次抓好优秀关。要求学生朗读时读出课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可以说,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朗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靠理发分析,更要靠不断训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