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教学而言的,是指学生在课外的一种自主读书活动。《新课标》提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课标把课外阅读提高到了如此高的地位,那么,在农村的教学现状中是否也是如此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控制学生注意力“关键是学生意识里要有一点思维的‘导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内,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的‘导火线’理论把“已知的东西”的获得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为我们语文老师从课内巧妙地引导学生自觉开展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笔者在课堂实践中的运用也是屡试不爽。
课外阅读要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必须反复强化其阅读的兴趣,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必需,一种习惯。为此,笔者时常在班级中以组长负责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由于农村学校对课外阅读的不够重视,很少或几乎不开展读书活动。此时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取得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在自己所带的一个或两个班级内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外阅读亦然。课外阅读指导,在帮助学生确立课外阅读的目标和范围后,就要根据课外阅读的目标和范围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对于农村的初中生来说,由于来自农村学校、学生家长等方面的制约,课外阅读计划的制定,不但得从七至九年级进行宏观统筹规划,七年级新接班的老师还需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情况作一了解,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课外阅读基础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以下计划参考表系笔者根据《新课程课标》的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材内容及每册教科书后的 “名著导读”以及学生的阅读实际水平所制订,经过两届学生的试用后证明,这种阅读量与阅读内容的梯度分配还颇为合理,详细列出,以供参考。
茅盾曾说:“善于选书,才能善于读书。”课外阅读要提高效率,必须重视课外读物的选择。尤其是农村学生,平时耳濡目染的是父辈的生活方式,读物少,阅读面窄。而且农村学生的审美品位基本不高,不良的低俗的信息读物不时地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手里传来传去的也就是同学读什么我读什么,家里有什么我看什么。再加上来自电视、网络等方面的不健康的信息资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以致这些学生产生暴力、早恋、玩世不恭等扭曲心理。所以正确选择课外读物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我们常说“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对于农村的初中学生来说,在他们迈向社会走向成长的第一步,一本好书的指引作用更为重要。因为是好书就一定思想健康、积极,往往能激励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如鲁迅、余秋雨、巴金、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大家的作品,如《读者》《意林》等杂志。都是笔者力推的“好书”。以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
选择这类好书,主要考虑课内外知识地结合,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就建议中学生们应该多看些常规性的书,如《古文观止》、鲁迅的《呐喊》,她认为:“《三国演义》逻辑性好,比《红楼梦》更值得中学生一看。泰戈尔的《飞鸟集》,科普书 《十万个为什么》等都是对课堂知识性东西的有益补充。”推而广之,笔者在教学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就引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教学《狼》一文时,推荐学生读《聊斋志异》(选那种文白对照的),若学生能读懂文言的《聊斋志异》,那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将大大提升。对于与新课标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中的美文,笔者认为尤其要推荐。如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和《亲爱的爸爸妈妈》两文时,推荐学生阅读《南京大屠杀》等。
向中学生推荐好书,须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爱好。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因此,在选择读物时,应选择那些适合于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读物。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经之道,广大语文老师如何通过有限的课内教学时间指导学生开展无限的课外阅读是一个很高深的教育科学问题。但只要广大语文教师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正确运用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点拨与引导,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定能得到全面提高。广大语文教师只要坚持不懈地在课堂内精心地播种、浇灌课外阅读之花,就一定能在课外阅读花苑中散发出馥郁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