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嘉苗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大成就,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物质和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影响就业结构和水平。据有关统计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开始减少,大学生将占据新生劳动力的一半左右的水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随着大学生扩招政策的推行,我国当下应届大学生毕业规模、求职人数呈稳步上升趋势,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从就业单位来看,国企、政府和事业单位不断精简人员配备,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主观选择权,对大学生选聘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择业需求与用人单位要求不匹配导致双方难以对接。从新媒体的发展来看,新媒体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丰富拓展了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平台;但新媒体在拥有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一些片面的就业价值取向也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了消极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就业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而两者做出选择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对于用人单位,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实践能力”是素质能力考察的重要指标;而对于大学毕业生们,更注重从知识层面提升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毕业生专业背景、就业意愿和岗位需求不匹配。其次,大学生初次踏入社会,有的对自我缺乏全面、正确的认知,容易与实际脱轨;有的实践经验太少,对自己缺乏自信,无法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其次,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宏观的职业规划,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考研深造、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方向,有意进入民营企业上班的人不多,这必然导致就业困难度加大。大学生对工作的心理期望值过高,求职心态还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弱,好的岗位够不着,差的岗位瞧不起,缺乏实际性,尤其是对薪资和福利待遇要求高,较看重工作给与的回报、公司文化等。
再次,就业的区域矛盾突出,很多学生找工作的范围更多局限于生源地、户籍周边,缺乏广博的就业视野,容易错失良机。
最后,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尚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缺乏持之以恒和锲而不舍的决心,不能正确的看待毕业和就业的关系。
结合新形势下的就业趋势和大学不同的就业心理,做好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工作,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专业教育、大学生涯与职业规划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就业观念、就业政策、专业前景及就业方向的指导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就业模拟应聘”、“公考模拟面试”等系列就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求职、实践能力;做好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的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面向西部、农村和基层的就业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国家基层就业政策项目落实工作。加大政策性就业的宣传力度,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新机制教师”、“选调生”、“村官计划”、“西部志愿者”等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引导广大毕业生面向西部、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要动员学生积极走出去;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做好大学生创业政策咨询和服务工作。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注重收集毕业生就业信息,注重搭建好与用人单位的实习就业平台,抓好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创新面向就业的实习工作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奠定基础;加强宣传,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做好毕业生派遣等日常工作,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对就业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特殊家庭学生等特殊群体实施就业重点帮扶,实行“一对一”帮扶,增强其就业信心和能力;对于未就业的同学积极做好指导和推荐工作;针对不同的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良好心境,随着就业的现实状况引导学生不断更改自己的求职方向,适应新格局、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