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大数据智能化的工业4.0时代,会计从业人员已不能满足于仅仅“会做账”。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只有培养出适应企业要求与社会发展的,能做到毕业即上岗,才能被认为是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符合企业需求,满足企业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然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方向。
学生是学校的活招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对院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度。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被定位于实践型、技能型,用人单位评价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学校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为院校自身带来了好口碑,反过来促进了院校自身的发展。
据预测,未来大量从事基础财务工作的会计从业人员将会失业,企业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很大比例上由高职学历的毕业生完成,这一点在中小企业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使得高职会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是缓解这一现状的必由之路。院校制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帮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挣得一席之地。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并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会计从业人员也需要工匠精神。对于会计工匠精神而言,其内涵不仅包含了高超的专业技能,更蕴含了高水准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更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培育。会计工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经济社会同样影响巨大。过分看重职能技能而忽视职业精神不可取。
据统计,在高职院校中,有超七成的教师毕业之后直接走上讲台,并无,或者只有很短暂的企业实践经验。这一情况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教师脱离企业实际的情况,无法把握最前沿的行业动态,更遑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飞快发展的经济也对教材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准则不断更新,会计管理方式与手段不断创新,都对现有的教学内容产生冲击。
“00”后大学生逐渐出现登上舞台。在科技革命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个性化发展与创新性培养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然而,部分教师却未能根据新一代学生的特点做出改变,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未能得到充分开发与应用。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会计工匠精神包含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各种深刻的含义,是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备的精神理念。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三者有机融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的必由之路。
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最终需要得到企业的认可。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具备高水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毕业生是社会、企业与院校共同的追求。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企业需要与院校共同承担重任。企业可以全程参与学校的教学,从企业实际出发,提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并以校外专家的身份,从企业角度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更贴近企业。
职业资格证在一定程度上是职业资质的证明,虽然会计从业资格证已取消,但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资质的认定并没有放松。取得一定的执业资质是用人单位判断求职人员素质最直观的依据。因此,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亟待展开。此外,目前各级各类竞赛进行得如火如荼。无论是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还是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创业就业类大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有积极影响。
对于优秀人才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需要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企业与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杜静.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探究[J].中国商论,2015(33):185~187.
[2]杨帆.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安徽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调研[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3):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