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几点建议

2018-11-15 01:48袁志刚哈尔滨体育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体能训练身体素质

■袁志刚/哈尔滨体育学院

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步入社会实现就业的前提,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开展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我国高校以及一些专业院校在学生的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要加大重视力度,加大投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进而帮助广大学生改善身体机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体能的概念

关于体能这个词语的概念,不同的研究人员有着不同的认识,内涵很多,表达各有不同,体能主要是与人体器官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是一种衡量指标,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一种能力体现,包括基本体能和综合体能,是人类身体素质的代表标志。综合国内外学者给体能下的定义就是,体能就是指人体结构和器官在适应运动训练、比赛、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学生的体能主要指的就是学生适应学习和生活,体育运动项目,参与体育比赛的身体能力。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能训练主要是促进健康,主要的不是运动竞技,专业院校学生体能训练更突出竞技性与应用性,不论普通高校,还是体校、警校,提高学生体能素质都是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体能素质较低的影响因素

(一)高校不够重视,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我国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体能训练开展不够重视,部分院校重视专业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个别专业体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体育课时与专业课相比安排较少,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有待提升。高校没有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制度与体能训练计划,即使是体育专业教学也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参与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积极性不强,很多学生在学校体检和体能考核中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这种趋势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的开展,不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另外,对于体校、警校等专业院校,即使制定了相应的体育训练计划,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在执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效果有待提升。

(二)学生自身忽视体育运动锻炼,缺乏参与意识

适宜强度的体能训练有助于增加我们机体中的蛋白质,有利于改善我们身体系统的神经调节功能,进而增加我们的肢体协调性。但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他们自身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很少有学生坚持晨练,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对于学校组织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比赛等参与较少,积极性有待提高。从参与体育锻炼性别来看,男生居多,很多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但是实际行动力较差,他们更重视其他娱乐放松的形式,如看电影、玩游戏、看手机,很少时间花费在体育锻炼上,这也是当前影响大学生体能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体育设施落后,体育教学存在弊端

我国多数高校在大一时一般将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必修课,到大二或大三教育阶段,很多院校将体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这就存在一种现象,个别不愿意参与体育课程的学生甚至不选择体育课,导致其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更少,体能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身体素质自然下降。另外,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为学生选择选修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田径项目是锻炼身体机能最佳的项目,但是相比于健美操、篮球、排球等项目,选择田径的学生不多,田径项目训练的缺失,也是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不佳的一个原因之一。

三、高校提升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重视力度,完善体育教育有关制度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规定,高校要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体育教学就是基本手段,通过合理安排体能训练,增强学生的体质。高校要改变传统的重视专业技能教学,忽视体育教学的错误认知,严格落实体育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科学的制度,尤其是体校和警校要结合教育大纲和教学目标,建立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案和计划,并严格落实。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主要可以分为几大类,一是小球类项目,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这些运动训练一般在室内开展;二是中型体育项目,排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排球项目中参与人数中等,高校可以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多开展排球比赛,鼓励男女生都积极参与,进而实现对学生体能的训练;三是大型体育项目,包括篮球、足球等项目,这种体育运动男生参与较多,女生也可以参与,人数较多,一般在10-18左右,是一种全身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可以促进心肺功能的提升,提高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 ;最后一类是有氧舞蹈类,包括健美操、啦啦操等,这种项目适合女学生参与,可以提升学生的肢体柔韧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女生们塑造体型,优美身姿。另外,高校要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系统,定期对学生的体能进行检查和考核,进而强化学生的体能锻炼意识。

(二)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教师主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的组织者与安排者,因此,高校要从师资力量入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进而强化学生的体育训练质量。要从体育教学、体能训练和科研三方面入手,创新体育教学路径,探索新的体能训练模式。首先,高校要以健康第一的理念作为体育教育的指导,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开展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其次,高校要定期组织体育教师们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能力,组织教师参加科学研讨,加强体育教师的考核,提升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准。另外,高校要重视体育教学科研,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发挥科研先导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院校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训练设备设施

高校要加大投入,完善体育教学与训练需要的设备和设施,购置足够的体育运行器械,例如购置足够的球类,用于体育教学和比赛使用,购置一些力量训练器械,提升学生力量与耐力训练的效果。高校要做好体育设施建设及资源的开发,为开展科学的体育教育提供物质保障,为学生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条件。

(四)根据体育训练重点合理安排训练

高校要本着强健体魄、健康第一的思想开展体育教学,在学生体能训练的安排中要找到重点,要合理安排训练,保证学生体能训练过程中的安全性。一些体校及警校等专业院校,也要适度开展训练,高轻度、超负荷的体育训练要在保证学生锻炼的安全前提下进行,避免学生受伤。高校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要多种项目搭配,主要以改善学生心肺功能、神经系统协调性,锻炼学生耐力、爆发力等为重点,做好体能训练中的保护。

(五)以社团和俱乐部为基地开展校外体育活动

高校还要借助课外体育运动项目锻炼学生的体魄,满足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要求,校内要积极举办体育比赛,如健美操比赛、篮球比赛等。高校要和校外体育俱乐部联合,或多个单位联合,定期举办体育项目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达到锻炼学生体能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按照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与体能训练,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大投入,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校内外活动,进而实现对学生体能的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重提升,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永亮.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贺新家,唐宝清.论体能类体育项目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5):69~70.

[3]张建丰.当代大学生体能素质发展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0):86~87.

[4]金凤延.体育教学和体能训练原则及内容的理论分析[J].亚太教育,2016(18).

[5]李伟.当今大学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33):76.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体能训练身体素质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锻炼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