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内涵与时代价值

2018-11-15 02:25郑秋月郭亚苹
长江丛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学本质马克思

郑秋月 郭亚苹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其中,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解决当下时政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社会的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生来就有,是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不断参与社会活动所形成的。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是自然的人。人作为大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链条。但是,从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仅仅把人看作实在的、生物的人就未免有失偏颇。马克思承认人是自然的人,但绝不止步于此。恩格斯曾致信马克思道:“我们必须从‘我’,从经验的、肉体的个人出发,不是为了陷入里面,而是为了从这里上升到‘人’。”[2]马克思虽然承认人的自然属性,但对于人的本质的把握最终是落脚于人的社会属性,他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前提,重在阐述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人是有意识的人。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人能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相比于动物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它通过“思维操作”指导人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为现实,从而改造、创造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自产生起就是社会的产物,正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能进行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塑造和创造理想的客观存在。

第三,人是类的存在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是类存在物”这一说法,抽丝剥茧地厘析了人的类本质,在对人的类本质这一问题的阐述上,与费尔巴哈划清了界限。费尔巴哈关于“类”本质的主要依据是经验自然科学,他认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即人的类本质,直接由人的自然属性引出社会性,对人的社会性并未做出科学系统的阐释。对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4]

二、人的解放——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状态分为类的存在、群体的存在、个体的存在三种情况,所以人的解放也相应地分为三个方面:类的人的解放、群体的人的解放、个体的人的解放。

第一,类的人的解放。这种解放代表着自由王国的实现,这种状态下,人不仅能够共同控制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能够自觉自由支配自己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类社会只有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只有经历了必然王国这一阶段,物质资料足以支撑全体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时,旧分工和私有制这两大造成自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对的的障碍才会得以消除。

第二,群体的人的解放。人类社会是一个群体,人不可能脱离群体作为一个单个人完全独立地存在。人类在劳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建立起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且借助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制约,从而形成众多不同的社会群体。当其中某一社会群体创造了自己的完善的社会体系,并成为这个体系的绝对统治者,这个群体就获得了政治上的自由。也就是说,群体的解放通过改变旧的社会关系,推翻旧的社会统治者这一途径加以实现,从这个过程中,群体的人就在社会的钳制和奴役中解放了出来。马克思指出,群体解放的终极目标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任何一个群体都将不再拘泥于自身的狭隘界限,而促成这一理想的实现只能寄希望于无产阶级这一群体,从而实现人类的统一和联合。

第三,个体的人的解放。这一层次的解放以实现个人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旨在实现个体的人的个性自由。马克思所说的个性自由,是指个体的人摆脱了迫于生存而承受的束缚、压迫和压抑之后,所达到的一种自由自主的生存状态。马克思根据个人与其生存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状态,把个体的人分为“偶然的人”和“有个性的人”。对于无产者来说,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关系是一种异己的力量,这种背景下无产者就成为“偶然的人”。而无产阶级想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必须使之前受偶然性支配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关系受到人的自觉自主的控制,必须“剥夺剥夺者”,从而逐步取代“偶然的人”,最终成为“有个性的人”。

三、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认为“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这里所说的“总体的人”就是“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正是在劳动中人的本质才得以反映,人才成其为人。人通过劳动活动对客观物质世界加以改造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要求改变劳动的固定化问题,使人不再被迫屈服于社会分工,而是以个人意志为依据,自觉自由地选择个人的劳动活动领域,自由地改造客观世界。

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和社会是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所谓现实的人不是离群索居、固定状态中的人,而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完善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只有挣脱不合理社会关系对人的压抑与束缚,使人联合起来,全面占有和齐控制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才能使人在多样的社会关系中提升和丰富自己,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三,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际上,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且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二者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个性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重要表征,是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的直观展现。马克思注重个人的独创性和自由,他认为自由个性的形成要求人的素质、能力的提高。

四、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时代价值

新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但是各种社会问题依然存在,人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深入挖掘并深刻把握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髓,对于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马克思曾多次提到“和谐”一词,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旨归。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指处于社会中的每个意识主体都自愿自觉地尽其所能,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指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实现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指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这要求我们用联系地眼光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与人、物发生积极的正面的关系,而非将自身凌驾于他人之上,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

猜你喜欢
人学本质马克思
马克思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设计的本质
人学视野与世界文学建构:蒋承勇教授学术访谈录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北人学没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