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琪 陈宇阳
按专业解释来说,新媒体艺术主要指——那些侧重利用现代科技、新媒体形式和新的观看方式,去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作品。而这个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又可以按照媒介的不同来细分成许多具体分支,主要的有:数码艺术, 电脑图绘艺术, 电脑动画艺术, 虚拟艺术, 网络艺术, 互动型艺术, 电子游戏艺术, 电脑机械艺术,3D打印艺术,还有利用了应用生物科技的艺术作品。
以上密密麻麻列出的这一组概念,每一个都可以单拿出来做一个专业课题。在西方艺术院校,通常也会用一个学期的专业培训和艺术实验去研究某一个表现形式。复杂、精准、有效的细分,正好说明了西方当代艺术在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里的发达程度;这就跟好莱坞电影工业一样,每一个工种的专业化分程度,直接代表了整个工业的良性发展水平。
这其中,有很多媒介分支都有所交集,而一般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也会采用多重技术,利用观者的多项观感,涉及好几个专业领域。因此,在较为粗放的理解里,人们也通常把新媒体艺术作品统称为“数码艺术”;或者按照另一个更为时髦的定义来说,新媒体艺术也属于“时基艺术”。在“时基艺术”这个定义里,艺术作品把时间这一概念引入了作品的创作和理解过程之中。在我们三维的、立体的生活里,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维度其实也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这个无形无影、但无处不在的“第四维作用力”,就是时间。
时间,一直以来都是各种科学家和人文艺术家所研究的主题。在天体物理里,时间是一个具体的单位,而在人文科学里,时间多半是个感性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生命和人类的历史。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和科技对人类理解力的影响,视觉艺术家也开始越来越普遍地意识到时间这一客观单位的存在,于是越来越多的视觉艺术作品把时间和时间的影响力作为了自己表达和讨论的内容。
目前,国际上重要的现当代艺术机构,例如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汉美术馆,还有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都已经将“时基艺术”列为了他们的常规艺术媒介分类。“时基新媒体”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概念里,已经和绘画、雕塑、摄影、装置等常规艺术种类一起,并驾齐驱,被视为了艺术收藏、艺术编辑、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大方向。
关于时间的时基艺术似乎有些玄而又玄。但实际上,新媒体艺术基于其自身新奇的表现力和观者的参与性,应该是最容易被理解、最容易吸引人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就要涉及到人类观看方式的改变。
在长期的艺术史里,人类对于艺术的解读和观看都是被动的。然而,随着新的科技进步,新的人类交流方式的产生,新媒体艺术正在打破这种被动的艺术欣赏方式,一种交互的、对话式的观看方式正在出现。借着影像声效的吸引,搭着时间的桥梁,时基艺术作品正在把观者的参与和互动带入到当代艺术的语境里。如果说,传统的艺术作品是静态的,那么新媒体艺术就是动态的;如果说,传统的艺术表达是单向的,那么新媒体艺术的沟通则是双向的。
在这种双向的观看方式里,时间成为了新媒体艺术的关键语境。时间的流逝,观者投入在一件作品里的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光线、声音、空间、活动对于观者的影响,都是一件时基艺术作品所需要掌控和展现的。所以说,观看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的理想型,应该是一次四维的、双向的、全身心的体验。
因此,现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一大趋势就是在时基媒体,数码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时间的作用和人类的感官这两大重要元素,突出艺术作品的“对话性”和观者的参与感。于是,交互艺术这一新媒体艺术分支在各大艺术商览和艺术年展上大放异彩,也有越来越多的专业院校和艺术机构把作品和观者的互动性作为了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来讨论。而对于那些不懂艺术理论和艺术流派的普通大众来说,互动性的艺术作品也是十分有趣的,它们要么是用突出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吸引着来往的观众,要么是用先进的科技完成与观众的交流。总之,作品本身的互动性总是会让是新媒体艺术快速地吸引众人,在单独或者集体的参与活动中传达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时间的流逝,观者的参与,身体的感知,这三大新媒体要素在不同的艺术作品里所占有的比例各不相同,或者说,所采取的步骤是不一样的。越复杂、越大型的新媒体艺术所需要的观者投入比例更大。例如,一部视频短片作品,用显示屏展示给观众,观众所需要的投入就是站在显示屏跟前,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去观看这部作品,在时间的陪伴和流逝下,逐渐理解艺术家的意图;而许多新媒体互动装置作品所需要的观众投入则显得更多,你不仅需要时间去体验艺术家营造的环境,甚至还需要真刀真枪地去触碰、去操作、去完成一个装置,最后还要根据自己的眼耳口鼻手所获得的信息去消化得出这一段体验中所蕴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