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苗苗/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这不仅是对源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再创作活动。由于英语和汉语从属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因此,在“移植”过程中,必然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因此,作为翻译人员,必须要对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进行挖掘,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交流的顺畅性。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因此,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翻译的前提。
在翻译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是文化构成的重要元素,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占据主导位置,因此,其在语言中包含着许多宗教相关信息,如“God bless you!”为“愿上帝保佑你!”,“Adam's apple”为“喉结”等等,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的影响比较深刻,其语言在形成中也会形成相应的典故、传说等,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应该结合宗教信仰的差异,找到文化沟通的契合点。第二,风俗习惯差异。在中西方社会生活中,不同的民族性格会形成相应的语言习惯,如在中国文化中,打招呼习惯对“吃什么”、“去哪里”进行询问,而西方文化中这属于隐私,盲目询问会引起他人反感,因此,其打招呼通常只会限制在“Hello”“How are you?”等安全话题内。第三,地域环境差异。中国平原面积广阔,农耕历史较长,在语言表达中也很少利用地域因素描述客观情况,而西方的山地较多、濒临海域,因此,在语言中 rock、water、sea、rope、deck等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且不仅具有本身含义,还会延伸出其他内容。第四,历史背景差异。中国封建历史强调大一统,分裂通常只是插曲,长期的统一、融合使得民族文化具有加强的稳定性,而一些语言的形成能够从历史变迁中找到印证,而西方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交融、战争,外族文化的不断入侵,使得其语言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如“Achilles'Heel”、“a Pandora’s box”等具有明显的罗马神话特征。第五,价值体系差异。自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不同民族在表达爱憎喜好等不同情绪时也会有所差异,如中国文化视“龙”为吉祥的象征,而西方文化却将“龙”视作肆意妄为的猛兽;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而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禁止、危险”,而这种价值评价的差异,使得翻译中的文化解释就变得更加重要。第六,思维方式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含蓄内敛”是美德,因此,在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的过程中也更加迂回、曲折,强调点到为止,西方人则倾向于单线思维,对待问题单刀直入,习惯于直接、简略的表达方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在范围和深度上逐渐发展。在传统翻译策略中,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的两个主要方法。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这两种相对单一的翻译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形成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作为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应该围绕中西方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进行选择。
归化是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对源语言进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文化环境的一种翻译策略,这是实现翻译内容本土化的过程。在归化过程中,翻译者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对在目标语言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如“rest easy”可以翻译成“高枕无忧”,“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翻译成“血浓于水”等,这样的翻译过程是文化的融合过程。对于翻译者而言,其应该了解不同文化的表达习惯,并探究二者的融合与契合点,进而提高目标语言对翻译内容的接受程度。异化则是指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要求译者的翻译内容尽量贴合源语言的而文化环境,这样的翻译过程必然会造成文化的碰撞,因此也就可能在当地文化中衍生出新的词汇,如“功夫”一词在西方文化中被表述为“kungfu”,这样的直接音译体现了外国文化对当地文化的渗透,同时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碰撞与调整,由此可见,异化翻译策略能够在维持当地语言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丰富语言内容。
总之,中西在地域文化、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必然会给翻译人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践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切实把握好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带来的影响,并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让翻译过程不仅再现信息交流内容,更体现文化沟通的实际,进而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与对策探讨。
[1]谢莉萍.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与对策探讨[J].时代文学,2012(8):165~166.
[2]刘文婷.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