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动画电影民族性探析

2018-11-15 07:49李和畅
电影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族性迪士尼动画电影

李和畅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电影学者亨利·柏格森在考察迪士尼动画电影时,曾有过敏锐的论断,他认为从消费认同与生产传播的动态系统视野出发,任何电影类型都是审美之维与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即艺术生产是在民族性的自觉指引下发展的。的确,电影是在特定的国家/民族文化实践中产生的,电影作为艺术文本的同时,其话语生产无法脱离现实语境与历史意识,其艺术文本与社会文化系统、深层文化心理相勾连,展现出民族文化特征。

美国迪士尼公司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动画类型电影制作的公司之一。学界普遍认为,迪士尼动画电影获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从早期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木偶奇遇记》等片开始,就着意参与并建构、播散美国文化价值体系。可以说,迪士尼动画电影能够位居“视画之巅”,其特色绝非局限于技术手段、光影效果等外在形式的华美,而在深层因素上,其艺术内涵、审美思维及其价值观念,都具有美式文化精神的烙印。“民族性”就是迪士尼动画电影的母题。

一、平民话语精神

迪士尼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获得世界性的声誉。某种程度上,迪士尼的发展和兴盛,与美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同步性,表现出“艺术/文化/民族”的同构特征,是一种借由动画形式可得以窥探其民族/国家价值观念的具象场域,是对其民族性的日常性与超越性的双向审视。这种民族性的渗透,首先就表现在符号形式上的“美式”审美形态。这反映了迪士尼动画在审美形象上的构建意识,而本质上属于民族/国家成员对自我身份的阐释与建构。

迪士尼动画电影展示了一套为人共识共知的符号系统,即美国文化中平民话语的“民族情结”。平民化是美利坚民族最具标志性的整体文化性格。在迪士尼动画电影中,从《小鹿斑比》《致候吾友》到后来的《小熊维尼》《狐狸与猎狗》,其符号层面的影像叙事无一不是专注于一种具备平民主体意识的视角和阐释方位,也正因为这样,使得其动画影像叙事具备独特的风貌。动画短片《丑小鸭》(

The

Ugly

Duckling

)讲述的是在森林深处的鸭妈妈和五个孩子的日常生活,故事的中心始终聚焦在孩子中最为丑陋的“老五”阿柯斯塔斯身上,它一身灰黑,身为鸭子却不长毛,说话笨拙,那双鸭掌大得出奇。因为这种无来由的怪异,阿柯斯塔斯被鸭子世界里的其他玩伴所疏远。但是丑小鸭并不气馁,它积极向上,乐于助人,依靠自己的善良度过一个个生活的劫难,并且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乐团的一员,光荣地登台演出。而已经烙上迪士尼标签的《米老鼠》(

Mickey

Mouse

),更是将视域放置在一只原本在人类心中丑陋的老鼠身上。这只被颠覆形象的老鼠米奇历经了迪士尼百年的发展,顽皮、可爱、聪明,个性十足,有着完全的平民生活质感。迪士尼动画里的主角,几乎都充满活力又善良、直率,同时具有真诚、乐观而又坚忍不拔的复杂性格。实际上,这些形象本身都是对“美国人”的描摹,都是以其平民精神奠定电影中“美国人”的性格形象,蕴含着对美国民族性的趣味观照与艺术形象展示。另一方面,与平民话语相对的,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中,英雄主义又是始终在场的。按照罗兰·巴特的说法,美国所有的大众文化生产,其实质都是定期的仪式性传达其民族性的英雄崇拜,这是美国民族文化、国家认同的先决条件之一。而迪士尼动画电影正是这种民族/国家文化基因的再一次复制传承。从早期的《木偶奇遇记》(

Pinocchio

)等影片,迪士尼就开始了这样的民族性书写进程。孤单的木匠爷爷制作了一个名叫匹诺曹的木偶孩子,他没有肉体,不会感受疼痛。在蓝仙女的协助下,他成为有血有肉、与真人无异的男孩儿。为了成为一个“男子汉”,匹诺曹踏上了英雄的旅途。《小鹿斑比》(

Bambi

)表面上讲的是名叫斑比的小鹿长大成“人”的叙事,但其实小鹿历经各种磨砺最终成为鹿群首领,以其英雄气魄感染人才是重心。此外,《小飞侠》里的彼得·潘、《睡美人》的王子菲利浦、《石中剑》的小华特……在这些影片中,人物的英雄化显然是美国文化中大众精神信仰的肉身化,讲述英雄的故事,实际也是对一个民族、集体的过去和未来做出积极判断和明确召唤的过程。

二、美式家庭观

斯图亚特·霍尔在谈及美国动画片“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的“表征”作用时,曾明确指出,任何类型动画电影的文本世界都不是客观地呈现,而是表呈为一项话语实践,是生产者与接收者这两级,透过复杂的民族文化话语复杂的权力网络的博弈最终实现的。也就是说,迪士尼的动画电影所做出的努力,是犹如拉康理论中的婴儿与其镜像的关系,它所塑造的可爱化的、趣味化的、童稚化的形象本身是一种理想化的、为获取广泛认同而创设的民族性自我投射,是一个幻象满足的审美境界。

首先,迪士尼动画电影有着浓烈的原始主义倾向,其营造的根据是美国大众在现代社会中欲望转移的整体氛围。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在走向现代性的进程中,其国民整体的情感状态、心理认知都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现代理性和现代文明的弊端尽显,让生存其中的人们逐渐丧失了本真状态与生命的诗意辉光。迪士尼动画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就寄托于这种美国大众民族性情绪上,它们在审美幻象的表述上集中于重返人类美好家园的吁求中,有着回归原始主义的民族文化想象。这种原始精神指陈的其实是一种诗性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契合特性、狂欢化美学基调以及乌托邦理想。典型的例子如《人猿泰山》(

Tarzan

),它是对经典名著的动画形式改换,并做了原始主义价值宣扬的新诠释,借以传输人的异化和世界荒诞的主题。《人猿泰山》的原始世界其实是远离现代文明侵袭的乌托邦,泰山和他的猩猩族群是作为影片中“克莱顿们”的反对者出现的,他们几乎都是“人性”本初美好的象征。而《人猿泰山》所表露出的厚重的原始主义情结,完全可以视为美国大众对人类生存现状深感悲哀和失落的情绪传达,他们将目光转向了那些曾经被理性所压制和嘲笑的宗教仪轨、神话与梦幻世界中去,从而获取一种精神上的拯救与超越。其次,在审美消费上,迪士尼动画电影有着浓厚的美国式家庭观的折射意图,所谓的“好莱坞主义”始终主导和支配着动画影片观众意识的主体。正如雅克·巴尔赞在其《从黎明到衰落》中所陈述的,围绕“家庭中心”的价值观是美国民族性特征中最核心的观念围墙。迪士尼动画的叙事,其特征就在于渗透着完整性的认同,其所有的表述都是取决于社会大众、民族性视域,并以此为表征形成对人的反映,这种反映不仅是在民族性上的,也是在现实的美国家庭层面上做出审美形态的浓缩归纳。《玩具总动员》(

Toy

Story

)系列影片就是绝好的分析样本。该片叙事形式上只是讲述一个美国家庭中的小孩玩具,牛仔警长胡迪与太空骑警巴斯光年之间发生的故事。但实质上,影片在叙事伦理的耙梳整合中,处处牵引着典型的美国家庭观。胡迪的渴望自由的个性发展状态,巴斯光年的爱心、欢乐的施予,玩具们的团结合作、生活方式的自我选择等,无一不是对美国民族/国家文化深层中极端重视家庭价值观的疏导和该生活领域的奉行姿态的呈现。亲情也是迪士尼动画电影着重表现的主题。以《冰雪奇缘》(

Frozen

)为例,拥有魔法而无法操控自如的长公主艾尔莎,她十分看重亲情。在发现自己具有魔法能力时,在父母的授意下开始极力隐瞒,尽管内心恐惧、压抑,但她选择了默默接受。明明很喜欢妹妹,很希望和她玩耍,但在意外伤害了安娜之后,艾尔莎选择了消极的方式隔绝了自己,表面上看是隔绝了亲情,实际上正是因为对亲情的在意,而选择了宁愿封闭自己、承受这份孤独,也要避免伤害到妹妹。没有厚重的亲情作为依托,是不能实现的。对亲情的讴歌,无疑是具有普世性价值的,而这也是对美国民族文化融合性的准确把握。

三、民族秩序伦理

迪士尼作为美国大众文化结构中的组成要件,其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形态层面显然不仅仅与其历史文化的传统有着深厚的关联性,更为重要的是,其最直接、深切的意蕴表达,必然和“现代美国”这个特定的国家/民族共同体紧密相连,其呈现的倾向民族性的历时性维度、共时性维度及形而上的精神维度所隐含的艺术形象建构,都是美国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性文化的自我疏通与观照。所以,在核心意义层面上,迪士尼动画电影在美国集体记忆中的“价值传达”“秩序伦理”与“精神归依”三大核心意义模式上呈现交杂性的修辞策略。

首先,显在表述上就美国民族/国家共同体这样一个“记忆的社会框架”而言,迪士尼动画电影不仅是童话的信息传递者。而且,它有着直面性的价值主题探讨,是审视其当代美国民族价值流失并希冀重生的浩瀚工程。在大多数迪士尼动画影片中,价值失范一直被视作美国民族共同体的记忆加以定位的,它如实呈现了现代美国价值体系中的负面因素、美国社会审美意识上的混乱情势、美国大众在工具理性迷信状态中的迷茫的典型症候。《仙履奇缘》里战争的纷乱、追寻和平生活的艰难;《小飞侠》里红仙女贝尔因为个人主义差点酿成大祸;《小姐与流浪汉》里物质主义至上使得贵族小姐与流浪汉的爱情一波三折;《睡美人》里借由典型的“公主+王子+巫婆”的模式展露了男性中心主义道德价值观的无聊状态;《罗宾汉》以动物拟人化的姿态对权力、对权威做出祛魅;《森林王子》中森林法律的制定,无疑寓意着美国社会从不同声音、意见中走向彼此尊重与对话的期待……可以说,在电影高度媒介化的时代,美国文化整体中所暴露的认同迷茫、价值混乱、道德失落等病症都可在迪士尼动画电影这个艺术场域中找到明确的表征。

其次,迪士尼动画电影作为成人的童话,又不断地凝聚着对美国社会伦理与现实秩序的救赎希冀。正如弗洛姆所言,美国文化的民族性倾向中存在着一个“秩序情结”,其所有的社会形貌都透过对“追求秩序”的救赎与超越主题而得到统合。在迪士尼动画电影中,无论是《小熊维尼历险记》《妙妙探》《救难小英雄》这些满含“近代迪士尼电影元素”的作品,还是后来的诸如《奥利华历险记》《小美人鱼》《阿拉丁》等携带着迪士尼动画异质色彩的影片,迪士尼都在话语形态上钟情于一种含蓄内敛、均衡控制的视角与风格,从而将影片中的救赎主题有意识地促成为自发形成的一种叙事类型,充满了对于新秩序探索的隐喻,弥漫着一股浪漫的情怀以及温情的救赎图景。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了在现代迷乱社会中的美国大众对于情感归属、道德良序、秩序和谐的伦理信仰的依赖情绪。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对于现代性/民族性对立互生的理解从一元走向多元,美国的电影包括动画电影,都获得了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与民族性资源中出发建构合理化社会的契机。这种既对峙又充满张力的影像书写尝试,及美国大众情绪的想象性纾解和转化的实践,为世界动画电影领域增添了无尽的亮色,而迪士尼则是潮流的引领者之一。

猜你喜欢
民族性迪士尼动画电影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迪士尼开业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