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姜各庄镇姜各庄中心小学
(1)体育教学和其他的学科比较有其特殊性,我们在教学当中要渗透德育。作为教师,要承担起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这一重任。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对身体的锻炼,帮助他们进行思想方面的陶冶,促进他们心理方面的成熟,增强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耐心,以及为人处事的包容程度,这些都是其他科目所达不到的。我们要发挥好体育教学的功能与作用,深入渗透德育教学。
(2)丰富教学内容。一味的教学体育,只是注重肢体动作,在内容方面就易忽略忽略德智体美方面的引导,这是教学方面的遗憾。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教学内容强化德智体美这方面的力度。比如教孩子们打球的时候,可以先给孩子们看一段视频,比如说球赛,让他们理解一下赛场精神、集体意识,让他们理解什么叫做坚持不懈和坚忍不拔,什么叫做为祖国奉献,什么叫做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等,这样在学习体育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就容易主动,也能升华学生们的道德情操。
(3)教师也要提升自己。教师也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在体育课堂中充分的融合德智体美的教学目标,丰富自己的知识博览群书,让自己合乎这个时代的要求,让教学合乎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教学要求。要从大的格局来授业解惑,要懂得体育的历史,多给孩子们讲解一些历史上为了国家冲锋陷阵的体育健儿的故事,让他们认识到体育的魅力。一些体育项目在其发展历程方面融合了很多体育精神,这种精神一定要融会到教学上面,另一方面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让教学尽善尽美;严格的体育精神、丰富的教学内容,用努力的心态,积极的影响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综合素质的塑造。
(4)让学生体验体育智慧。体育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可以给学生举例,有些人从事的职业并非体育,可是由于终身热爱体育,积极从事体育运动参加体育锻炼,赢得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从而成就了一生的伟业,这些都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智慧,在锻炼的同时,让他们的品德一起得到升华。
(1)比赛可挖掘孩子们的潜能、可锻炼身心。每个小学生都极具“潜能”,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给学生提供发挥特长、获得成功的机会,促使学生发挥潜能以带动整体素质提高。如开展冬季长绳比赛、艺术节才艺比拼、运动会、儿童节比赛、体育歌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开辟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使学生在兴趣活动中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并得到成功的体验,由此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此外体育比赛还能培养孩子们坚强的性格,能够让他们增加挑战的意志,也能够提升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不仅仅可以增强体魄,对促进心理的健康也有十分有益。
(2)比赛中的德育渗透。德育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可以利用雨天在教室中进行专门的解说,也可以在比赛当中适时的引导。比如说在田径运动当中,鼓励孩子们咬牙坚持,这是意志力的比赛和忍耐的拼搏;比如在球类运动当中,注重培养集体意识。有的学生好出风头,团队意识差,有的学生虽然能力很强、比赛的热情也很高,但是协作能力差,规则意识不强;一边领孩子们进行运动,一边进行德育教学,在进行接力比赛运动当中,孩子们欢呼雀跃,这时候要抓紧渗透德育,孩子们为了求胜往往违规操作,要交给孩子们尊重对方,不能提前开跑,也不能扔接力棒,一定要尊重游戏规则,这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这样就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游戏规则,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孩子们长大成人以后,也一定能够遵纪守法,这样就能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难以言喻的,因此我们要注意言行举止,时时处处要作为学生的榜样。我们要端正工作态度,教学严谨认真,做示范动作充满热情和活力,力求对学生起到正面的影响作用。引导学生爱岗敬业,不怕辛劳,积极付出,认真负责;日常训练当中,鼓励学生不怕艰难,多给他们肯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以达到锻炼的要求。让他们消除掉不良的情绪,克服掉自卑心理、畏怯心理,认真地指导,热情地鼓舞,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乐观而自信的心理。
浓郁的校园文化,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和心力。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从众行为中形成健康的心理。比如着力于绿化美化校园环境,重新规划校园布局,增添校园体育设施,在校园设立体育塑像彰显生机、激人奋发,意味深长的体育警示语,图文并茂的体育知识展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德育墙、体育名人名言栏,“体育之声广播站”,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知识专栏橱窗,还定期利用中午时间为学生播放《小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片》……精心营造校园良好的环境,既普及了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现在是新的世纪,也是新的教学要求,除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成长的黄金时期,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进行陶冶,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够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和引导,这是我们教育者的职责,不改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