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红/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诗歌的语境是物象和意象在诗歌中能成功传达所需情感的物质环境,而文学语境作为一个承载情感审美的关键一环,也是诗歌中生成独特文学意义的语义场所,对研究现代诗歌具有重要的现实先导意义。《致橡树》是我国女诗人舒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朦胧爱情诗歌,全篇以“木棉”和“橡树”作为中心意象贯穿始终,表现出女性柔软和坚韧兼具的性格,从女性角度宣誓出一种独立自主的爱情观念。该诗构思新颖,语言表达深刻,语境氛围浓厚,具有十分强烈的情感色彩,主要以橡树来表现一种高尚伟大的爱情思想,是一种美好理想与信念的共同体现。
首先,文内语境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不同于其他文体,诗歌作品语境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任何一句或一段语境都包含一个或者多个较小的语境,,不是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去表达一个意象和感情,而是借由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词汇的组合,塑造不同的意象特点和情景,以作者自身的对事物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去反映某种社会现象或内心情感。就关联性而言,无论意象在具体诗歌某处涉及到哪方面内容,当其处于新的特定语境中时,所有意象又将在新语境下产生新的内容,并构成新的主题。
其次,文外语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时代性。语境的相对稳定来自于文学作品的相对确定性。诗歌等文学作品被作者因为某些情感或目的创造出来后便具有了相对固定的语境结构,即语境与文本内容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制衡关系。而广义的文外语境便是指社会文化语境,即包括作者个人所处的个人生活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其中更涉及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文化价值等等,这些均会对文学作品中语境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在《致橡树》的正文中,诗歌以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切入,男子被喻为橡树,而诗人对像“凌霄花”“鸟儿”“险峰”“泉源”“春雨”和“日光”那样深爱“橡树”的不平等爱情表示反对。其中,“凌霄花”暗喻过度依赖男性、趋炎附势的女性形象,“春雨”暗喻了无条件为爱情牺牲、传统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而“鸟儿”则用来比喻依靠取悦男性获取物质享受的女子形象。诗人通过开篇的连续否定,生动有力地表达了自己反对男女双方不平等相处的爱情模式。在我国传统古典意象中,“树”和“鸟”是相互依恋与相互陪衬的关系,不具有强悍突出的个性,《致橡树》在表现双方爱情关系时,将“木棉”和“橡树”具象化,并改变了本该象征爱情坚贞不渝的“鸟儿”意象的内在意义,这种意象的转换和联系也赋予了诗歌一种全新的艺术意义。
“木棉”蕴含了女性独立、坚强的性格特点,“橡树”则包含了男子的坚韧和阳刚气魄,两树并立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诗人自身渴望和追求的平等爱情,即不论艰难险阻还是成功喜悦,相爱的两人始终能够做到独立自强和终身相依。因此,结合整首诗歌的语境来看,诗人前半部分描述了自身所否定的爱情观,后半部分又重点描绘了自己追求的理想爱情,这一否定加肯定的双重语境对比,既赋予了诗歌具体的动态意义,也鲜明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真挚崇高爱情的热烈追求,使得整首诗歌主体的表达更加突出明晰。同时,在艺术诗歌作品中,话轮语境的设置往往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倾向,《致橡树》本应当是爱情中双方的一次真诚对话,而仅有一个话轮——女性抒情者的存在实则间接暗示了女性强烈的主体意识。全诗不仅仅是单纯表达诗人自身追求的爱情模式,更是要表现一种高尚远大的爱情信仰,通过对木棉和橡树的具体描写,表现出爱情中风雨同舟、共同患难的理想观念。
《致橡树》写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各类文学作品当时正处于蓄势待发,有待振兴的阶段。诗歌中“绝不学痴情的鸟儿”和“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男人传统社会依附型爱情观念的抗击和不满,以及对以男性为社会中心不平等世俗观念的冲击和反抗意识,体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自我觉醒精神以及批判传统社会腐朽观念的勇气。
作为接受传统教育的女性,诗人舒婷的作品从来不是对美好爱情的简单讴歌,《致橡树》中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思索和对内心渴求的鉴定表达更加成熟,诗人以“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等情感表达,给予了意象更加深远的意义。结合历史背景,可能在诗人的眼界里,爱情应该与祖国、人民等大爱互相融合、相互影响,才会具有更加珍贵的价值和更具独特的风采。
总而言之,《致橡树》是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知名代表作,也是当代爱情的典范之作,全诗通过“木棉”“橡树”双重意象,为读者展现了现代女性独立自强的精神,以及对真挚爱情的呼唤和向往,更带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独特审美享受,同时也为今后现代诗歌的成长指出了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