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的温情叙事

2018-11-15 03:30
电影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海蒂克拉拉爷爷

凌 波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418)

阿兰·葛斯彭纳的《海蒂和爷爷》(

Heidi

,2015)改编自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施皮里的小说《海蒂》。小说曾经多次被搬上大银幕,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20世纪30年代由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主演的《海蒂》(

Heidi

,1937)。在《海蒂和爷爷》中,原著中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以及乡土生活中的宁静与和谐都被保留了下来,加上与一个温情脉脉的故事相匹配的、醉人心脾的阿尔卑斯山风景,电影给当代观众以一种慨叹和触动。

一、人物:人物形象的平面化

在《海蒂和爷爷》中,为了实现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肯定,主创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对人性进行了提纯与净化。在电影中,严格来说每个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如海蒂在天真无邪的同时又略显大胆、不守规矩,克拉拉优雅美丽、高贵温柔,但还是难免流露出任性骄纵的一面,男孩彼得耿直、淘气,曾经打过动物,偷过海蒂的食物,并且不愿意学习,爷爷是一个默默为海蒂付出的人,但是脾气古怪、个性倔强。一而再再而三与海蒂为难的女管家罗德迈尔极为严厉,但是她也有谨慎负责的一面。然而在电影的叙事中,不仅电影里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恶人,没有一个角色是被从人格意义上彻底否定的,即使是罗德迈尔,她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并且她除了对海蒂较为严苛,曾经怀疑海蒂有智力缺陷以外,并没有对海蒂采取过任何丑陋卑鄙的陷害手段,其他人物人性中的灰暗、消极一面也被尽可能地提纯、过滤了,使得电影中的角色都有着扁平化、平面化的特征。

以女主人公海蒂为例,海蒂可以说集结了主创所认可的高尚、善良人格,是一个几近纯净、透明的人间天使式的化身,海蒂所到之处,她的善良就影响着她周围的人。首先,对于别人给予她的伤害,海蒂总是选择遗忘,而对于别人对她的善意,她总是能铭记于心。在电影一开始,养育父母双亡的海蒂的丹蒂姨妈为了工作而将海蒂送到爷爷那里,爷爷则粗暴地回应自己不想被打扰,要海蒂赶紧跟姨妈走。在双方都没有考虑她感受的情况下,海蒂没有哭闹,而是自己睡在羊圈里,感动了爷爷。于是爷爷专门为海蒂做了一把椅子,海蒂就真诚地对爷爷说了谢谢。并且在去往法兰克福后,一直对爷爷念念不忘。其次,海蒂能够始终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感恩之情,并且将这种感恩化为力所能及范围内的对他人的照看和关爱。当海蒂在山上认识了彼得双目失明,且牙齿无法咬硬东西的奶奶后,她在回家的路上对爷爷说:“我们相比起来已经很幸运了,不是吗?”在对彼得奶奶的苦难感同身受后,海蒂每次在克拉拉家里吃饭,都会悄悄藏起一个软面包,为了能够让彼得的奶奶也尝一尝。第三,当他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海蒂总是选择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他人。海蒂本身并不愿意生活在克拉拉家漂亮的大房子里,远离自己的亲人。但是当海蒂得知自己要走克拉拉就病了一场之后,海蒂就选择委屈自己,留下来陪伴克拉拉,以至于自己只能在夜里偷偷抚摸爷爷留给她的木头鹰,并且罹患上了梦游症。善良的海蒂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以至于在她回家后,女仆提奈特还当着对猫毛过敏的罗德迈尔的面给小猫起名为“海蒂”。同样,克拉拉等角色也都带有善良的道德光环。

葛斯彭纳和施皮里并非看不到贫困、残障和来自成人世界的伤害有可能给海蒂、克拉拉等人物造成负面性格,但他们还是选择了构建具有人性美的角色群像。即使是他们身上的些微为了情节需要而存在的缺点,也都能获得观众的理解与宽容。

可以说,电影以丧失具有丰满血肉的人物,丧失冷峻审视人性的代价,维持温情叙事所需要的美好人格,完成对理想人性的呼唤。对于一部具有“合家欢”性质的童话电影而言,这是无可厚非的。

二、环境:道德评判的简单处理

道德偏向是温情叙事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主创建立起一套价值标准以及审美取向后,主创才可以让人物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从而闪烁出道德的光芒,成为被赞颂、肯定的对象。在原著中,海蒂生存的两个环境就形成了一种对比,体现着施皮里的某种价值判断。一个是山里的世界,另一个则是法兰克福的“宫殿”。无论是原著抑或电影,都交代了前者并不完美,后者也并非就代表了虚伪冷漠、唯利是图,“在《海蒂》中,不仅古老的原始文明是和谐的,现代文明也是和谐的。”如克拉拉的父亲塞斯曼先生尽管不愿意海蒂离开自己家,从合约的角度来说他也可以不放走海蒂,但是他在发现海蒂的梦游症是因为过于思念家乡后,不愿意将自己女儿的快乐建立在海蒂的痛苦之上,不仅马上派人送海蒂回家,还让她带了一篮子的面包和腊肠。

电影以其特有的影像表达方式,直观地为观众展现了两个世界的区别。在阿尔卑斯山,海蒂接触到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草地、洁白的雪山以及鹅子和熊熊两只一黑一白的山羊。她在电影中先后两次脱掉成人给她穿上的,代表了淑女身份的紧身衣裙,只穿着贴身的白色连衣裙,光着脚轻盈地奔跑在花草和山峦中。而在法兰克福,她一再试图打开别墅的窗,想看到外面是否有山,对她来说,山就意味着爷爷。在得到管家塞巴斯蒂安的指点后,海蒂又和克拉拉一起去了城里最高的塔,然而在攀爬到塔顶后,海蒂看见的只有数不尽的楼房和烟囱。尽管后者代表了现代文明,但是它却不是海蒂所感念的,培育了海蒂道德情感,寄托了她温馨回忆的那片土地。在这样的处理下,海蒂最终向山区的回归,无疑就意味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在电影中,其实观众也可以隐隐感觉到,葛斯彭纳所塑造出来的饱含温情的、令海蒂牵挂不已的乡村实际上并非天堂,它同样隐藏着某种血泪和苦难,至少也存在某种难堪。例如,人们看似朴实无华,但是他们一直有着对于爷爷的歧视,这就是一种不和谐的声音。但是葛斯彭纳选择了并不放大这一点,并没有对阿尔卑斯山的乡土生活进行批判和拷问,而是将其简单处理了。

例如,海蒂在从城里返回山区后,她面临的最大问题,也仅仅是当地人固守着“牧羊人没有必要读书”的观念,对她人生理想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在牧师所开办的学校中,男女学生被分开,当牧师问孩子们将来长大了选择干什么职业时,铁匠的孩子说要做铁匠,农夫的女儿表示要做农民,当海蒂说自己想写故事时,她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海蒂也因此产生了胆怯心理。这显然是一种农村闭塞、落后环境下必然存在的生活体验。并且电影很快就使之得到了解决。克拉拉的祖母是一位睿智的教育者,她曾经用给海蒂讲故事只讲一半的方式,引导海蒂努力识字和阅读,从而在文化上突飞猛进。当海蒂对克拉拉奶奶讲起自己的梦想被嘲笑的苦恼后,克拉拉奶奶送给海蒂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用“他们见识太少了”否定了这种嘲笑,并对海蒂说:“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管别人说了什么。”海蒂当作家的梦想得到了鼓励。海蒂在去过法兰克福,增长了见识后的眼界,与原始、保守的阿尔卑斯山区之间的矛盾就此得到化解。

三、情节:理想化的情节走向

在情节的设置上,《海蒂和爷爷》有着非常明显的理想化处理。在之前的影视以及迪士尼的动画作品中,爷爷被传说曾经“杀人”的隐痛,爷爷曾经孤身一人去到法兰克福寻找海蒂未果,甚至爷爷去世的情节,在《海蒂和爷爷》中被悉数删去,避免给观众带来过多沉重、压抑的感受。电影中人物的命运保持了从窘迫或痛苦,向着幸福、圆满发展的走向。

如爷爷曾经感叹“人们讨论的总是最邪恶的一面”,以至于孤僻到不想和任何人说话,除了海蒂,爷爷是没有任何朋友的。而实际上,爷爷是一个有智慧有见解,并且始终保持着尊严的硬汉型人物,因此在电影中,爷爷也收获了克拉拉奶奶的善意和温情。如前所述,在场景的道德属性上,阿尔卑斯山区是被设置为更接近善与美的。而服装考究精致、发型整齐,并且戴着爷爷讨厌的“贵族帽子”的克拉拉奶奶却入乡随俗,对待爷爷极为礼貌得体。当爷爷拿出一个破旧的水壶和两个黑乎乎的杯子来给克拉拉奶奶倒酒时,克拉拉奶奶两次都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随后两位老人相视一笑。这与之前罗德迈尔对海蒂不断强调用餐礼仪形成了一种鲜明对比。正是因为克拉拉奶奶对阿尔卑斯山区的主动融入,她对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的尊重和诚意,爷爷才得以在海蒂之外又感受到了人际交往的快乐。尽管电影并没有就此进行展开,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美好的情感对于承担苦难重压的爷爷来说,是疗救痛苦的一剂良药,克拉拉家与他的和谐交往,也必将是他获得其他村民理解的起点。

而电影中部分情节更是带有一定的传奇性色彩,使得电影中的阿尔卑斯山区有着一种乌托邦式的美感。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克拉拉奇迹般的重新站立。自母亲去世之后,克拉拉就身患疾病不良于行,以至于长期被困在轮椅上。这也是克拉拉不愿意失去海蒂这个能给她带来久违欢笑的好朋友的原因。身为富家小姐的克拉拉尽管养尊处优,但是却能够一直友好地对待海蒂,如在花瓶打碎、吃饭等时候多次为海蒂解围等。在去到山区之后,克拉拉也能入乡随俗,她跟海蒂一起睡在阁楼上,用干草彼此打闹,跟着海蒂一起做不再穿紧绷的衣裙、端碗喝羊奶、用手背擦嘴等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可以说,克拉拉是一个优雅、平等待人的小姑娘。而彼得由于嫉妒两人的友情,将克拉拉的轮椅推走,以至于轮椅滚落悬崖,克拉拉失去了辅具而只能由爷爷背上山。但也正是这次彼得的恶作剧,让克拉拉在目睹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自己脚上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这让所有人都感到极为惊讶,不仅塞斯曼先生又惊又喜,彼得的错误也反而具有积极意义,他内心曾经的憎恨、妒忌等情绪已经微不足道了。重新获得行走能力,可以视作《海蒂和爷爷》对于友善的克拉拉的回馈,尽管这并不一定符合科学原理。这样一来,风景如画的山区就成为一个具有诗性甚至是神性的理想之地,它在不惜以一种美好得不切实际的叙事,帮助克拉拉的身体变得更为健全的同时,也在敦促着观众向上向善,获得一种精神世界上的圆满。

《海蒂和爷爷》延续了原著的温情叙事,以一种高度纯真的孩童视角给观众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世界。海蒂等人勇敢、善良、热爱生活的一面深深地感动着观众。电影选择了在人物塑造和道德判断上尽可能地简单化,并且缩减了具有悲剧性的情节,使故事向着皆大欢喜的方向发展,几乎每一个出场的主要人物都收获了温暖与关怀,整体叙事的童话基调得到了保证。尽管很难说葛斯彭纳和施皮里进行的执着的、对阿尔卑斯山的温情书写,能够成为成年后的海蒂的理想家园,观众也并不一定能从海蒂的经历中寻找到一条超越自我困境的道路,但主创们对于理想人性的这种凝练表达,他们在面对现世之恶时体现出来的真善美信仰,却是值得肯定的。

猜你喜欢
海蒂克拉拉爷爷
海蒂的苹果
音乐与爱情——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马拉松
海蒂和爷爷(中)
克拉拉过敏了
克拉拉过敏了
海蒂和爷爷
冬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