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蕾/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清照是宋词的代表人之一,李清照的词对于“愁”字的描绘和体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字里行间化无形之愁为有形,而有形之愁又千变万化,曲尽其意。本文选用李清照《声声慢》林语堂的译本,从象似性的五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象似性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理论,它存在于语言文字发展的始终。国内外对象似性都有所研究。王寅和赵艳芳将语言的象似性总结为语言符号在语音、语言形式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国内外对其分类多且各不相同,海曼(1985)注重研究成分以及关系象似,王寅认为句法结构中存在距离、顺序、数量、标记、句式、话题和滤减七种象似性,还有沈家煊、赵艳芳等人也略微不同。皮尔斯最早提出隐喻象似性,他指出隐喻象似性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综上,本文总结将象似性归纳为语音、顺序、距离、标记及数量象似性。
语音象似性指通过对某种声音的直接模仿,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语音还原,能使语言表达形式更加生动形象。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原文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模仿了雨滴打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林语堂译文 :“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nut |Keeps on droning:|Pit-a-pat, pit-a-pat!”,通过语音象似性巧妙的对声音进行模仿,拟声词“Pit-apat”还达到首字母押头韵的效果,并且各重复两次。将单词用连字符连接起来,显示出一个声音发出来的时间很长,表现了雨的小,正好应对了原文的“细雨”二字。这从听觉和视觉描绘了一幅雨景,烘托出一种悲凉、孤寂的气氛,再现了原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顺序象似性指语序映射语言认知主体的认知状态或认知过程的顺序。词首 “寻寻觅觅”表现词人受到各种打击之后整日若有所思、东寻西觅的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她寻觅到的只是“冷冷清清”,凸显了词人孑然一身“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情景。这七组叠词按照时间顺序,先通过“寻觅”这一动作表现词人的心理状态,接着用“冷清”的环境对其衬托,最后“凄惨戚”直接描绘了词人真切的内心独白。这样一种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一种认知顺序正好与对作者心理认知的时间顺序相对应,作者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体现了女词人在国破家亡之后的痛苦凄凉。林语堂译文:“So dim, so dark, |So dense,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七个so+adj构成的短语对应着原文七对叠词,描绘上色彩暗淡和心情抑郁的程度越来越深,是一种由浅入深的顺序,但是译文无法表现原文中由表及里的一种顺序以及事情发生先后的时间顺序。不过译者在使用两个描写外部环境的形容词dim和dark之后,放上五个描写心理的形容词并且程度不断加深,恰为认识和感知的顺序,完整的表达了原文跌宕起伏的情感。
距离象似性是指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概念距离越近,就越容易将它们放在一起思考,语符更容易共现使语符距离更近,促进融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林译本:“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 |My old friends, |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距离象似性指在不改变译入语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体现出各个词语各个事物之间的距离,如许译本:“It breaks my heart, alas!|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颠倒了原文语句和词语的语序,使得整个译本的各个意象的亲密度完全异于原文中的亲密度,完全背离了距离象似性,无法正确的传递原文细腻之处的情感。
标记象似性即从无到有的顺序象似于认知的自然顺序及组词的一般顺序。标记象似性可以利用偏离常规的形式使文本具有凸显感和冲击力。
该词开篇连用7对叠词,齿音字和入声字的运用,构成了低沉的音调、敦促的节奏,使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了词人无可遏制的感情洪流。词人以此方式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增加诗歌耐读性。在翻译时应该注意保留这种特殊的标记象似性,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与原文一样的感情洪流。林语堂在翻译中遵循了标记象似性原则,故有七组“so+adj”这种气势如虹的翻译文本诞生。同样是翻译,如果没有遵循标记象似性原则所作的翻译就没办法达到与原文作者一样的感情色彩,比如许渊冲的《声声慢》译本中对此句的翻译:“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此译本显得平庸而不具有原文中的凸显感和冲击感。林语堂的 “so+adj”极具冲击感并能联想出一种冷清、迷茫无助的情境,用词程度不断加深,最后一词“dead”瞬间再现词人寻觅茫然、孤苦无助的内心感受。而许渊冲未遵循标记象似性的译文,远不能达到与原文相同的修辞效果。
数量象似性是指语言单位的数量映射所表达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语符数量多能传达更多的信息,引起读者的关注,从而达到凸显的目的。
“点点滴滴”连叠二字,体现了数量的象似性,词语的重复生动形象再现了雨打落在梧桐叶上的场景,从视觉转到听觉,传达出一种令人心碎的声音,也传达了一种言语未尽的感觉。林语堂将其译为“Pit-a-pat, pit-a-pat!”仿佛可以听见雨中敲打出的“滴答滴答”声,达到了音韵美,形合美和意境美的完美结合。译本遵循了数量象似性,重复语符以引起读者注意,此处作者描绘“细雨”的点点滴滴以表现时间的缓慢,而满怀“愁绪”的心情感觉度日如年。译本此处重复了两遍雨滴声达到强调作用,英译中的短横线使译本达到更强的效果。张炳星的译文:“It is drizzling outside,|making Phoenix trees drip, drip,dusk until.”虽然重复却也达不到原文所需的效果,而茅于美的译文:“The Wutong tree collects raindrops. |Drip,drip, drip, drip, in the evening.”符 合 数量象似性,也达到了作者想要传达更多信息的目的,但是在形式上这种译法背离了原文,所以林语堂的译法更切合文意。从听觉和视觉再现了原文的意境美。
本文用象似性分析《声声慢》及其英译本。可知,译文的音韵美,形合美及意境美最为重要,这恰好同许渊冲的“三美论”翻译观如出一辙。而把握了象似性有利于再现翻译的音韵美和形合美,也利于传达原文作者的认知思路以达到意境美。象似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今后翻译文化的“三美”再现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Peirce С.S.The Philosophy of Peirce[M].NY:Harcottrt Brace,1940.
[2]邱文生.认知视野下的翻译研究[M].厦门:厦门人学出版社,2010.
[3]李清照.李清照词集[Ml.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潘家云.《声声慢》翻译赏析与试译[J].外国语言文学,2003(03):54.
[5]季淑凤,葛文峰.语言象似性的识解与翻译[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