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硕 王丹丹/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与国际接轨越来越紧密,因此市场对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需求数量日益增加,英语交际能力在人才选拔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高职英语教学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内容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还强调高职英语教学应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专业,在开设公共英语的基础上,适当开设专业英语,使学生在就业前能够得到专业英语交际技能的提升,使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满足。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改革初期,各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不断扩大,但是学生质量与素质却不能得到保证,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和英语学习能力更是令人担忧。以往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哑巴英语”学习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无法达到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部分英语教师虽然在不断寻求方法努力改变现状,提高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但是结果并不乐观。因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我从事高职英语教学已满五年,据每年我对学生英语基础情况调查得知,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能达到100分以上,而有的学生还不足50分,并且学生英语整体水平处于每年递减的趋势。想要学好英语,打好基础是关键,可是由于学生在初中、高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进入高职后,就会出现“越不会,就越不学,越不学,就越不会”的一种恶性循环现象,部分学生因为课上听不懂,对英语学习就越发缺少兴趣和动力。其次,在我国,初高中英语教学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一直处于中高考压力状态下学习英语,从而导致学生进入高职后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现象。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基本都会在学生大一时期开设一学年的公共英语课程,其开设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英语等级考试证书与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挂钩。学校这种做法初衷是为了督促学生学好英语,但是同样也无形中把高职英语教学变为了应试教育。因此,很多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还处于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课堂上重视单词、语法、翻译等教学内容,忽略了英语口语技能的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也只是简单的读读单词,课文翻译,语法讲解等,课堂大多时间由教师主宰,学生只是“听众”,课堂活动时间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学生没有机会运用英语,英语学习还只能停留在书本上,最终学到的还是“哑巴英语”。课堂教学技术也大多只限于板书和PPT课件,课堂教学不能灵活多样,长期以往,学生就会没有新鲜感,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甚至厌学。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无法满足高职教育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行业与国外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些前沿、高科技的技术都需要从国外引入,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专业技能要过硬,专业英语技能也要过硬。但是,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育职业性针对性较差,很多高职院校仅注重公共基础英语的教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很少会与学生专业相融合。这就会造成学生只会应用一些日常英语,专业英语能力则较差,这种与专业融合不够深入的现状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虽然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在开设公共基础英语的同时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但是现状并不乐观。因为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这两门课程不属于同一教学组织,两者教学整体设计也没有经过统一的商议,两者任课教师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两者孤立教学,不能有效地衔接,甚至出现了断条的现象,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十三五”期间,国家对高职教育重点扶持,因此招生人数处于年年增长趋势,这就导致了英语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以我校为例,17年招生2200余人,班级达到56个,但是专职英语教师只有9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几乎每名教师每周教学任务高达20学时以上,但是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因此我们还需外聘几名英语教师。这种现象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数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课堂教学上,而在学术研究、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学习、走出校园参加进修和培训等自身业务提升上就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英语教学效果。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减少教学任务,甚至采取合班上课的方法,学生数量高达近百人,英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学设计缺乏职业导向,违背了高职教育对职业能力教育的要求。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招生来源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高考统招生、单招生和三校生。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学源不同而进行分班设置,基本都是混合成班。三种学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其中高考统招生较好,三校生较差。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一起上英语课,教师无暇顾及每名学生学习效果,如果过多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就会让基础好的学生感觉课上“吃不饱”,过多照顾基础好的学生就会让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往单一的教育目标、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低且参差不齐这一现状,我们要改革传统教学法,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大胆尝试分层教学。首先对学生英语水平有一次统一的测评,然后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分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选择适合本层次学生水平的教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想要改善高职英语教育出现的以上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英语学习才会有更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也会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让学生们认识到英语对他们今后职场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给予科学的指导。学校也要多组织多种形式的英语技能大赛,重视英语社团的发展,通过比赛、社团活动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们有锻炼英语水平、展示英语风采的舞台。
高职英语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受到教师师资水平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多注重英语教师师资水平的提高,加大这方面力量的投入,为教师多创造自我提升、互相学习的平台,为教师积极争取国内外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对先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加强与其他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积极参与教学比武等活动,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真正做好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课堂教学要增加互动,多让学生参与,不再是自己独唱,而是台上台下一起进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上和课下活动,自主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从而形成一种浓郁的、名副其实的课上课下说英语的气氛。
此外,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教育方式,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合理使用,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先进教学设备的投入,如增设和优化语音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保证教学条件,为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教师教学信息化技术培训,激励教师多使用信息化技术,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云平台进行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通过网络平台批改作业和考试,可以总结与储存学生错误,并向学生及时反馈,供学生复习。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上传教学相关资料,课前师生、生生通过网络教学资料进行交流互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再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的引导者、资源者和咨询者,实现“翻转课堂”。
公共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学习是一脉相承的,基础英语是专业英语的基础,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补充与延展。无论是在内容的设计、教材的选择,还是在教师的教学上,二者都不能割裂开来,要互为辅助,紧密结合。同时,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时,两门学科的教师要加强交流,共同商定,使两门学科能够深度融合,互为补充,真正培养出具有专业英语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总而言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教育者进行全方位考虑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在改革中,我们既要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改革的过程肯定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明确改革方向与方法,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怀着为职业教育做出贡献的恒心,不断努力,不断研究,不断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改革过程中的一切困难,最终实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霞.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新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8(7):72~73.
[3]郑召关.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116~117.
[4]姬勃.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4(5):42~43.
[5]王涛.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方法[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