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鹏 杨媛超 陈 雯 邢子孟 杨珺玓/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承天寺塔位于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承天寺塔建于西夏1050,年。1820(嘉庆25年)重建,八角十一层楼阁式建筑,高64.5米,是宁夏现存最高的一座古佛塔。承天寺塔建在2.6米高、26米长的方形平台上,逐渐缩小,立体轮廓为金字塔形,古朴、高挑、美丽,犹如一把利剑,插进天空,折射出西夏宝塔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施工工艺。承天寺塔东立面,可通过4.8米券进入塔楼室内,每层的木地板结构,都是盘旋而成的木梯到塔顶,望着车窗外,古城银川的风景,堵塞了全景的风景。
拜寺沟是贺兰山东部的山沟之一,沟口北边台地上高耸的拜寺口双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塔位于距沟口约10公里的贺兰山腹地,方塔没有找到文献的记载,就是因为在拜寺沟内,又是方形,故名之为拜寺沟方塔。在塔心柱残片模糊的字迹中,辨认出“大白高国大安二年”等字,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大白高国”,即西夏国名,“大安”是西夏第三代皇帝秉常的年号,“二年”,当公元1075年。这个古佛塔是始建纪年,是目前所知西夏古塔中唯一有记录的高层古佛塔。古佛塔出土的西夏文木牌5方塔区可能是西夏“五台山寺”故址。在古佛塔西部,在沟南、沟北的台地上,都有大面积的西夏遗址。古佛塔下面,就是一处寺庙遗址,遗址前还残留着石砌台阶,是民间传统的坐北朝南的局面。这里居高临下,环顾左右,反映了这座古佛塔在佛塔区突出的地位。古佛塔一共有13层他的每层的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古佛塔没有基座,是直接建立在石块砌筑的地基上,块石之间灌以黄泥浆。塔心中央,有一个直径1.4米、深2.1米的圆坑,是一个用来立塔心柱的。圆坑的墙壁是用块石垒砌而成的,是在砌筑地基时给预留下来的。
第二,古佛塔的塔体是以塔心柱为中心的古佛塔,塔心柱是用砖逐层压茬实砌,黄泥作浆,其内部没有用已经破损的砖瓦填充,因为这样可以从而提高了古佛塔的塔体的整体性和坚实性。自古以来,宁夏地区多次发生强烈地震。但古佛塔在这次炸毁之前,除塔刹残损外,塔身基本完好,与塔的结构有关。内层是西夏时期的材料,其余各层,是在西夏之后历代修复的产物。
第三,古佛塔是13层。古塔是实心,但在第3、10、12三层,各有1个方形塔心室,塔心柱贯穿其间,向南有方形窗口。在塔身正面除了3层、10层、12层三层外,其他的各层塔身都是影塑的直棂假窗,据史料记载会有柱枋斗拱的墙皮推测,假窗两侧,当彩绘柱枋斗拱,用来当做装饰壁面。
双塔寺朝拜西对峙,除两塔八米外,十三层楼阁式宝塔。从地面直起,傲然站立,南墙券门,进入厚空心圆柱塔房。我崇拜双塔,东塔,高39米,塔呈挺拔的圆锥形,美观大方。每层由桩檐和腰檐构成。塔顶是八角形的平座,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座位,还有“十三方”的宝刹。二层以上,每层塔檐四周有兽头,砖头绑在,怒目圆睁,獠牙外露,嘴巴涂成红色的珠子,很强大。兽头是太阳与月亮之间的云彩,彩绘图案,点缀着五颜六色的珍珠塔墙角火焰,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艺和西峡水平。西塔高约41米,塔呈菱形,比一座坚固的高塔高。
二层之上每一层的两层分别八个长方形佛龛,雕刻24和尚,16罗汉,16佛法金刚,8的学生和16的男孩雕像尊供养菩萨造像及装饰图案。生命的气息是强烈而虔诚的。该大楼有一个内置佛龛六棱木中心刹柱,直径约30厘米,墨书文字和梵文文本列席下。与其他地方相比,宏佛塔泥塑绝无逊色。宏佛宝塔西夏佛教泥塑不仅继承了唐代和宋代的传统技法,具有丰富多彩的西夏造型特征,每一尊雕像都是独立而完美的艺术形式,在观赏的过程中会令人陶醉而向往。西夏的佛教文化和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标本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藏传佛教传入西夏时,其建筑风格也随之而来,方塔所在的山沟里因为西夏古塔林立而被称为寺口,沟口的古佛塔,是西夏帝师藏地高僧热巴一度主持寺务和修行的地方。它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塔中十字折角束腰座塔源于藏传佛教,是藏传佛教在宁夏地区传播的一八眉实证。
黄河青铜峡的一百零八塔,是中国现有的庞大集团在古塔。塔位于黄河大坝以西,山和水,非常壮观。108塔位于青铜峡市十公里的峡谷峡谷山川的西坡,是由108座小塔的大型塔群,数量应为108塔。108塔从上到下分为十二个阶段,按奇数序列排列成等腰三角形。
一百零八塔有108种形式,这种形式分别有四大种类:十字折角覆钵塔、八角塔、八角形塔腰葫芦,八角须弥座腰部圆腰腹部塔须弥座折。最高的塔5米,高度2.5米-3米。
西夏时期古佛塔建筑艺术风格的内容体现出一个时代的辉煌,一种民族的强大。我们去探索是为了从中探究出一个强大的时代到底是拥有怎么样的文化。把未知的事物探索成已知的事物,并且发扬出去,让大家都了解西夏的古佛塔建筑艺术风格。就是因为千年佛塔在宁夏突出,发展迅速,所以这些文物在城市散发着古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唐荣尧.西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2]李范文.西夏通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