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然然/西藏大学文学院
盛唐繁荣的经济与高昂的时代风气造就了知识阶层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的精神风貌。因李颀存诗128首,大都难以系年,后人含混地将李颀与光焰万丈的李杜置于同时,使其诗歌成就与贡献呈现出被低估的面貌。
李颀对政治有强烈的参与心,却仕途蹭蹬,“惜其伟材,只到黄绶”儒、释、道并行造就了开放与活跃的思想环境,李颀面对着功名理想与黄绶小吏的千丈落差,归隐后常寻访名山古刹,与道士、禅师交游。李颀将自己的经历与心境,写进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所谓李颀诗歌的“自家气象”指的是李颀128首诗歌总体的艺术特色与写作风格,这种特色与风格区别于同时期的其他诗人,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记。
李颀诗歌题材多样,五首边塞诗受人推崇,流传广远。
李颀《古从军行》有意选择了三个汉朝典故。“公主琵琶”指武帝时乌孙公主远嫁;“玉门被遮”指武帝因汗血马西伐大宛,“使使遮玉门”,不许征战两年、兵力只剩下十分之一二的军队回朝;“蒲桃入汉”的典故源于“汉使采蒲陶、目蓿归种”。统治者为了汗血马和西域的蒲桃,穷兵黩武的发起血腥又罪恶的战争。而战争的后果,由谁来承担呢?双方民众都陷入了战争所带来的沉重的苦难。一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的推己及人,让人不禁潸然。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人常常把对战争性质的界定分析,等同于诗歌的价值。文学创作可以反映历史事实,但二者之间仍然隔了一段相当的,我们不能遗弃美学标准,若以边战性质来评价边塞诗的价值,显然与文学自身的特性,背道而驰。
在描绘人物风采与性格特征时,李颀表现出特殊的才情和领悟力。年少时李颀有过任侠经历,“小来托身攀贵游,倾财破产无所忧”。性情中的不羁使他能够对笔下奇士们有着发自心底的欣赏,挥洒如流。
李颀在《送陈章甫》中描写其外貌:“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通过人物的容貌特征来表现其性格的旷放坦荡。《野老曝背》第二句:“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取常人不选入诗的画面,写高龄老翁的自得以及这种自得下的无聊,恬静中透露出别致的情趣。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人物即跃然纸上。
盛唐以开放的态度兼收外来文化,使得自身的文化不断地丰富与创新,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空前发达。
李颀在《琴歌》极写音乐的感染力,令人有出尘之想,尤其是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一联,有声与无声互相衬托,人与景的关联,境界悠远、词调清丽。出现于唐代中期《琵琶行》有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无言是因为人因为音乐有所触动,景物也似为之感动,与《琴歌》一脉相承。
玄宗时期,与民休息,出现开元盛世。李颀把道家思想融入到为政之中,主张无为而治,《寄万齐融》:“为政日清净,何人同海鸥”。认为官吏不去扰民,心闲为政,超然于物外;百姓就可以蒙受天然的惠化,致力农耕,遵守礼法。
李颀与不少道士和隐士颇有来往。在诗歌创作中以道士、隐士形象为依托,将其视为可追慕的审美象征,用自己的文学想象去称许对方,是交友的行为处事,也是李颀自身的精神需要。
在《无尽上人东林禅居》中,李颀这样写景:“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寺院的寂静与清幽,暗合自己的归隐生活。但李颀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复杂的隐逸心态,时而哀叹仕途,感情的深厚与激化互相交替,书写的虽是个人的不幸,在封建社会却有着普遍的意义与品格。
李颀在诗歌创作上不遵古法,以七言歌行来作人物诗,与诗言志的传统有异。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诗人以尚奇的审美,对人物经历、相貌、气质和精神境界进行多维度刻画,质实真切情感流泻笔端,感染极强,进一步扩大了诗歌题材的表现范围、拓宽诗境。唐代中叶以后小说人物塑造手法的全面进步,与唐诗的实践不无关联,李颀在其中就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①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M].:中华书局,2002:357.
②《二十六史·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六十三),第964页。
③《二 十 六 史 ·汉 书(下 册 )》(卷九十六上 列传第六十六上),第1358页。
④全唐诗(第四册卷一百三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60:1348.
⑤同上,第1348页。
⑥同上,第1353页。
⑦全唐诗(第四册卷一百三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0:1367.
⑧全唐诗(第四册卷一百三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60:1349.
⑨全唐诗(第十三册卷四百三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0:4821.
⑩全唐诗(第四册卷一百三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0:1339.全唐诗(第四册卷一百三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