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讲究的是标准统一化,很难顾及到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采用分层走班教学就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而进行的一种教学策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斷发展,分层走班教学模式逐渐应用到各个学科中,本文笔者主要分析了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从什么是分层走班制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分层走班制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希望本文的一些见解可以给广大初中英语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分层走班;初中;英语教学
受到教学改革的影响,学生在升学阶段不可以自主择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也必须接受所有的学生,在小升初阶段,初中学校每年都会招进很多的学生,其中有学习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也有少量的学困生,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强,随着初中教学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成绩上“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为明显。从科目上来看,初中英语这种现象比较明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造成优等生无法得到更大的提升,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成绩也越来越差,这成了困扰广大教师的问题。
一、 分层走班教学的提出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自身条件,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分层教学,尝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走班”的教学模式,所谓“走班模式”就是在不打散学生班级的基础上,保持任课教师不变,在上英语课时,实现两班级之间的A、B、C分层教学,这是一种小范围的分层,并没有改变学生的班级和任课教师,因此容易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接受,采用这样的分层方式,完全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A班中注重对知识的延伸,探索更深层次的语法、句子等,满足优秀学生的需求,在B班中的学生为学习水平处于中间的水平,所以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推动这些学生向上游发展,C班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处理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语法,照顾到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正视学生差异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 分层走班教学在英语学科教学的探索
学生之间的分层主要参考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学生的意愿,学校根据学生的英语总成绩为依据,给学生学科层次提出参考意见,再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划分层次,但是学生划分的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层次的划分标准,在每次大型考试后可以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对层次进行调整,因为很多学生都希望升到更高的层次中,所以这样的模式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 牢固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目标要明确,把握好学习方向,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划分不同的英语课程目标。首先,对于A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英语基础的同时,要对他们的课余英语知识进行丰富,增加他们课外英语素材的阅读量,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对于B层的学生,同样需要扎实他们的英语基础,英语课的教学难度要保持适中,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创新的题型。对于C层次的学生,要从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入手,采用趣味性较强的上课方式来让他们喜爱上英语学习。更要注重他们的基础,给他们安排一些可以实现的小任务,例如,每天记忆十个英文短语等。
(二)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这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班级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对于A层次的学生,要在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加深层次的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对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提升,深化他们对单词词性的积累。对于B层次的学生,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单词词性的变化。对于C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要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放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师要多与他们进行简单的英文沟通。
另外还有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英语教学,分层教学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加丰富,可以将一些经典的电影片段、著名人物的演讲视频引入到教学中,针对A、B、C三个班级层次学生的对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老师进行合理的调整,要保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针对A层次的学生,在观看完这些影视作品后,要求他们自主完成一篇英语观后感,提高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B层次的学生,在他们观看完之后,设计一些问题对他们进行提问,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C层次的学生,在观看完之后,让他们整理对话中出现的一些句子和单词,进行整理和记忆。这样就针对不同班级层次的学生能力不同,进行了锻炼。
三、 结语
这种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对初中学生学习英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通过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得到更多的家长、教师的认可,希望可以得到广泛的开展,满足更多的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平山区初中“走班”学习的行动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16(8).
[2]赵宏伟.北京四中实施走班分层教学模式的基本经验[J].中小学管理,2015(3).
作者简介:
王燕君,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