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体育不过是一项娱乐身心、休闲放松的活动,但是在体育特长生的眼里,体育却是他们与普通的文、理科学生相同的实现梦想的途径。因此,体育特长生会将很大一部分精力与注意力投放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新课改的实施为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模式等都带来了不小的改变,对体育课程的理念方式转变与组织结构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本文针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学习训练特点来進行讨论研究,分析关于高中体育特长生如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提高其训练效率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体育特长生;训练效率;方式方法
很多学校因为体育特长生群体的人数较少或者不看好艺术发展道路,就将教学重心不自觉地放在文化课学习的学生身上,对于体育特长生的教学培养重视程度多少有一些放松。这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不是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但是在这种环境中,仍旧会有一部分真正热爱体育的教师会为了学生们的体育教学发展而深深牵挂,无时无刻不为了学生们的体育特长发展而操劳。
对于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老师来说,体育特长训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教师与学生没日没夜的练习就可以的,而是需要一些技巧、方法的。以下就是我对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的一些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
一、 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 学生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
由于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内容、训练方式都已经从原来的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中跳脱出来了,体育训练不再只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而是已经从一些比较专业的角度来对学生展开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体育训练,无论是体育训练方式、体育训练强度、体育训练难度等都是要求较高的。但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从文化课的学习习惯中转换过来,在体育训练中就会出现一些适应不了训练方式或者承受不了训练强度的问题,导致学生身心都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影响体育训练效率。
(二) 训练方法陈旧,训练效果不佳
在高中的体育特长生训练中,由于其起步发展都缓于其他主要学科的教学,并且很多学校的不重视、不关注的态度使得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发展局面不容乐观。再者由于很多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教师仍然是一些沿袭旧习惯的老教师,依旧采用一些传统的小步起跳、高抬腿跑、后蹬助跑的传统教学训练方式,理念陈旧、方法没有新意、学生的兴趣不高、灵活性较差等不利因素使得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果并不能得到明显提升。
二、 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效率的有效方式
(一) 教师要革新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体育特长生
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主要训练指导者与训练发展的关键仍旧还是教师,因此,在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转变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任务。首先,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指导来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主体性”在训练中逐渐突出渗透。并且还要注意在训练中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潜力与发展个体性差异,对每一名学生都进行有效的深入了解与分层教学,并且能够做到通过自己的理念革新由内而外地实现训练方法的转变。还可以参加一些体育特长生训练学习交流活动,努力反思自己的训练方法的利弊与有效性的大小,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转变训练方式,提高训练效率。
(二) 把握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平衡点
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提高并不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体育教学中,而是将两者进行协调,并且尽可能地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提升。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并不是一整天二十四小时都进行高强度训练,也会有一些休息的时候。再者,学校的课表也会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有一个大体的时间段的规划,基本上都会将体育训练与文化课的学习穿插进行,劳逸结合,生理运动与脑力运作相结合,避免学生的文化课过于落后,使得体育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三) 开展科学训练,提高训练效率
现在的教学倡导的是“科学”二字,体育训练也不例外,先进的科技发展趋势为教育领域带来了不少改变,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也不例外,教师要想实现高效训练,合理地开发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策略等是最有保障的,也是最有效的。比如可以将传统的各种奔跑练习进行改进,利用一些专业的速度练习方法加强对于跑的能力练习,一般练习采用200米~300米重复跑2~3次,做1~2组,在跑的过程中要求做到蹬摆结合,放松大步;100米间歇跑,做5~6组,间歇2~4分钟;80米牵引跑,做5~6次;利用地形、地物进行上坡跑、下坡跑、顺风跑等多种方式练习相结合,这样训练的效率就会大大得到提升。
总的来说,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定的积累与训练培养的。但同时,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技巧的,只有当教师与学生都能够达到训练理念革新、模式转变与技巧性突破,体育训练效率提升就是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时军霞.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效率的方式浅谈[J].当代体育科技,2013(9).
[2]刘国,张召.唐山市高中体育特长生参与体育训练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时空,2011(9).
作者简介:
杨卫兵,江西省九江市,江西省九江市湖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