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8-11-14 12:46胡秀芝刘勇李锋
考试周刊 2018年96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信息化

胡秀芝 刘勇 李锋

摘 要:《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是高职高专建筑大类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合信息化技术,辅以多元化考核方式,使学生具有实际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能力,同时为课程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任务驱动;施工组织与管理;信息化

一、 引言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是作为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造价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前置课程为施工技术、合同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等课程,其涉及施工方案的编制、施工进度的安排、资源配置和优化、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及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内容,是一门学生必须掌握的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但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教师理论授课为主,而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低,很难达到课程预期效果,对此,本文进行了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思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二、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方面

在高职高专课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教学的改革,单招生的比例逐年增加,导致教学对象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学生思想活跃,自尊心强,借助网络信息知识的透明化,学生不再单纯依靠教师教学获取知识,对教师的教学成果持怀疑态度。

(二) 师资方面

随着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在就业方面选择高校到高校,缺乏实际施工项目经验,而《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又是一门对教师综合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形成了高校近年来的师资趋于年轻化、理论化,因此在授课方面沿用自身学生时期所接触到的固有方式——“满堂灌”方式,导致教师台上津津乐道,台下学生却沉迷于网络世界而无心听课。

(三) 考核方式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的考核方式沿用的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结合,更侧重于期末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的检测,从而导致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

三、 任务驱动教学的概念

任务驱动教学是在传统理论教学形式上加入任务进行任务化教学,是将课程分模块分节点,以划分任务的方式将课程所需知识和技能要求下发到每位学生,学生接受任务后分小组分任务细化分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减轻教师上课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 探索思路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是一门较强的核心应用课程,从对技能知识的要求角度考虑,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将任务驱动贯穿全过程。围绕任务驱动,将建设项目按分部工程划分为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及装饰装修工程进行划分,分小组分任务的形式进行课程改革建设,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二)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1. 小组划分

首先通过六人迫降荒岛逃生的破冰游戏让学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在破冰游戏过程中,根据学生各自的选择和表现来按性格能力不同自动划分小组,在游戏过程中积极代表学生发言的主导者则为某一小组组长,避免教师自由安排成组导致的成组混乱、小组成员能力不匹配的情况。

2. 具体措施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差,加上信息化的大力发展,手机等通讯设备的普及,学生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课程中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因素所干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纯理论知识,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针对此种现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结合任务驱动、视频和图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以任务驱动为向导,将任务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模块化内容进行分解,以分模块下发任务的形式督促学生自行完成作业。任务下发模式如下,括号内为任务成果。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工作(原始资料收集、技术资料准备等相关文案)→施工方案的编制(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用)→施工进度计划及资源配置计划的编制(劳动量的计算、project横道图进度表)→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建设项目细分为基础、主体、装饰装修三大阶段的场布三维图)→主要施工管理计划的(编制相应文案)→学生展示成果→成果的自评、互评、师评。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首先是自我小组内解决——班级内解决——教师协助解决,再通过最终成果的自评、互评、师评,起到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作用,达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目的。

(三) 课程改革的成果

1. 教学资源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根据分模块分任务教学的方式,现有教学团队基础在课改的过程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建筑大类高职高专的教学教案、课件、习题库及任务书等教学资源,将已有教学资源整合,形成了一个教学包,为今后的授课及进一步课程建设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2.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分班级分小组形成了各自的施工组织设计文案,并摒弃了原有的手绘进度表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借助信息化手段,将project、斑马梦龙进度计划以及场布软件运用于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对相应软件的操作以及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学习。

3. 多元化考核方式

从传统的考试和平时成绩的综合考核办法转变为考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成果展示的方式,使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更加科学,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了相关应用技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 结语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将建设项目划分为多个分部工程,按小组划分任务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一方面丰富了教师上课的形式,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成效总结如下:

1. 通过课程改革,采用任务驱动划分任务的教学模式,提升了课堂效率,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學模式,针对课堂知识点,不用“满堂灌”的方式,而是针对重要节点展开和深入教学,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2.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介入,将课程从传统的多媒体教室搬进了机房,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3.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代替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互相抄袭,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胡秀芝.苏乾民例谈高职院校施工组织管理课程改革[J].文学教育,2016(9).

[2]程玉兰.建筑施工组织[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胡秀芝,刘勇,李锋,四川省德阳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