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模式研究

2018-11-14 09:19
生产力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高技术服务业

张 赛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一、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是沿线国家与区域探索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通过沿线国家和区域间的共生增长模式,以改革、调整、创新的方式释放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倡议的提出有助于启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创新驱动科技进步,从而有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是国家发展实现全局性发展的核心”。十九大更是将创新发展理念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技术产业作为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从国际形势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范围内各经济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使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将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创新发展作为新一轮崛起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科技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占领制高点[3-4]。目前,全球在通过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复苏的环境下,各国运用各种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手段促成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与发展,这些新的模式与新萌芽的业态融合带动了各个领域的突破,实现了各领域的跨越式融合性发展。

从国内环境来看,2010年国家提出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现阶段具有高科技的领先产业。随后“十八大”又进一步加强了科技创新驱动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快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提升传统产业为科技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在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链位置的同时,全面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较高的增长效益,为我国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5]。

“一带一路”建设围绕区域性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经济合作走廊、科技产业园区,开展联合攻克科技难题、实现跨区域的技术转移和科技融合性的科技援助等,实现了“开放互通”的创新战略,依托科技创新,推进开放互通,建立跨区域合作大平台,实现深入的跨境跨国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具有何种创新驱动模式?解析“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技术产业政策如何引导高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对于提升高技术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现阶段大多数学者主要关注于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如何实现高技术高效率的创新研究以及创新所带来的效应等相关研究视角。此外,从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单个产业领域的研究则基于投入产出结构的分析。而对于高技术产业内比较及产业间关联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通过我国典型高技术产业间关联度的实证分析对其投入产出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归纳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模式,进一步探索实现高技术产业高效发展的政策的有效引导路径。

二、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模式研究

(一)投入产出比率及指标体系的相互关联特征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我国2002—201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实证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比率,通过产业之间的关联性等相关指标来探索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模式,下面对相关指标进行具体的说明。

1.最初投入比例。这一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高技术产业的不同投入要素分别所占比重,同时来衡量高技术产业通过创新驱动带来的盈利能力。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以及固定资产折旧这几项指标。

2.投入效率和使用效率。通过投入效率和使用效率来分析高技术产业内部驱动力的结构构成要素及其相应的变化情况,即其内部的构成基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文以钱纳里的产业划分类型为理论基础,用中间投入率和中间使用率分析高技术产业的产业类型。

3.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主要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两个指标来衡量高技术产业在技术创新驱动的关联性是怎么样的一种模式,具有前向性还是后向性程度更高,更具体的来说就是判断需求和供给哪一侧的效应更强,用这两个系数值用来表征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的整体性特征。

4.优化的影响力系数和优化的感应度系数。将原来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结合高技术产业的结构特性进行修定与优化。用来判断高技术产业创新结构形态,是否呈现出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导向。

(二)我国典型高技术产业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1.数据的来源与数据处理

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我国近年的投入产出表作为本文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选用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同时,由于投入产出表中产业分类的划分范围较为宽泛,一些产业囊括高技术产业和非高技术产业,因此,结合高技术产业目前的发挥态势及中国投入产出表中产业的划分标准作为依据,选择出4个典型高技术产业进行分析。

本文为保证实证分析的科学性,鉴于投入产出表在不同年份略有出入,在实证分析中秉承产业分类的科学性、客观性、数据的准确性原则,将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囊括投入产出表中的研究与试验发展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统一合并为一类,使得在后面的分析中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避免了因为不同年份的分类略有差别而导致数据缺失的情况。此外,综合行业的划分标准,考虑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持续性,本研究特对一些具有特殊情况的产业划分做出以下处理:(1)以仪器仪表业代表与仪器仪表有关名称的产业,比如将仪器仪表业与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相等同;(2)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同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同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样只在个别年份略有不同的划分。

此外,本文结合历来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一致性的标准,并基于产业的连贯性对产业的类型对行业的划分做出以下处理:将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涵盖出现过的仪器仪表业;将信息传输、软件以及信息服务业归属于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此外,将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及其他电子设备归属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2.我国典型高技术产业投入占比初始情况

(1)高技术制造业投入结构

表2 2016年投入比率均值 单位:%

从表1可以看出:2016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业劳动者报酬系数为50.1%,说明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性较高;生产税净额系数16.1%,说明其利税能力较强;固定资产折旧系数较高,但是其营业盈余能力相比较弱。

从投入产出数据2007年、2016年初始投入比重的总体趋势来看,劳动者报酬出现了起初由高向低的持续变化趋势,但是到2012年略有回升的一个整体的上升趋势;固定资产折旧率在2016年以后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营业盈余在2016年以前是呈现上升趋势的,但是在2016年有显著下降的趋势。从以上变化趋势的总体情况来看,除营业盈余能力明显下降外,劳动密集程度和资本的融合性得到显著加强。

从表1可以看出,仪器仪表行业在2016年的劳动者报酬系数大于第二产业及42部门的系数均值为53.2%,说明仪器仪表行业属于人力成本相对较高的劳动密集性产业,相对来说其物质资本的投入比重较低。从2002—2016年的整体情况来看,虽然该产业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但是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是整体上升的趋势;生产税净额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尽管在2007年和2016年略有下降;营业盈余比重总体是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007年之后是显著下降的;固定资产折旧比重基本是持续性的下降趋势。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仪器仪表行业的劳动密集性是较强的,但是资本密集程度较差;营业盈余能力总体上仍然具有较高的水平。

(2)典型高技术服务投入比率

表3 典型高技术服务业初始投入比率单位:万元,%

从表3可以看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劳动报酬系数均在2016年是大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具有较强的劳动密集性;生产税净额小于第二产业和42部门的系数均值,但是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营业盈余系数有待提升。

从2002—2016年的总体趋势看,生产税净额比重是总体上升的,但是在2002—2016年出现了持续性的波动;固定资产折旧比重总体下降趋势明显;营业盈余比重在分析期内是保持在一个均衡水平的。综合上述的分析,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总体上看劳动密集程度较高且不断在加强,营业盈余能力有待提升,资本的密集性呈显著下降趋势。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2016年的劳动者报酬系数具有中等偏上的水平,具有较为适中的劳动密集性;生产税净额系数为10.9%,说明从整体上来说,资本密集性变化不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劳动密集性是显著增强的,营业盈余能力虽然有下降趋势但是仍处于较高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典型高技术制造业及高技术服务业的劳动报酬都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性特征,说明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3.产业中间投入率与中间使用率

表4 典型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使用率单位:%

由表4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分析期内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业、仪器仪表业的中间投入率都在60%以上,说明该类产业主要依赖于投资得以发展,并且在分析期内都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能够较好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表5 典型高技术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使用率 单位:%

由表5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 2002年、2007年、2012年和 2017年这四个年份的投入产出数据中的中间投入率均高于50%,仅在2002年低于平均水平,表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正在逐步向附加值低、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不断转变;在分析期内中间需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且低于平均水平,消费者服务业的特性逐步显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为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中间使用率呈下降趋势且均低于50%,消费品资料特性明显。

表6 产业划分标准(钱纳里划分理论)

由表6钱纳里的产业划分标准,在我国典型高技术制造业中,在分析期内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转变为最终需求型产业,而仪器仪表业始终是中间产品型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总体趋势上可以看出在转变为最终需求型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综上所述,从分析期内的数据总体情况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的消费品资料特征日益明显。同时中间投入率也在不断上升,由此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带动价值链提升作用也在显著增强。

4.典型高技术产业影响力和感应度

表7 产业的影响力及感应度系数

通过表7可以看出典型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从整体上来看,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较高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对经济均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和带动产业关联性的提升。

高技术服务业仅在2002年的数据略低于第三产业均值而在分析期内的其他阶段均处于较高水平,表明高技术服务业对经济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同时也可以看出高技术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效应是较弱的,从整体上说明高技术服务业的拉动效应均大于其对经济的支撑效应。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驱动模式是以后向拉动效应为主的,前向支撑效应只具有辅助的功能。

5.典型高技术产业间融合程度分析

高技术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通过产业融合度水平来表征,本文通过对原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行修正和优化,得到优化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从而更加准确地提高技术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水平,从而进一步通过现有的关联度水平来寻求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的有效模式及其路径。进过修正和改进优化后的优化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zj表示某产业j对其他关联产业z的影响力系数,eiz表示某产业对其他与之相关联产业的感应度系数,n为产业部门的个数,C=(I-A)-1表示里昂惕夫逆矩阵的系数。

(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我国典型高技术制造业融合度

表8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度和感应度

在分析期内制造业的影响力均值均小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的影响力系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后向关联度很高,并且呈现上升的增长趋势。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融合度

由表9可以看出分析期内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具有较弱的后向关联度,而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具有较强的后向关联度。从其动态变化情况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的后向关联度是总体上增强的,而对仪器仪表业的后向关联度从总体上是减弱的。

表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典型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和感应度

分析期内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高技术制造业具有较高的前向关联度,但是总体的走向是下降的态势。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和两类高技术制造业之间的前向关联程度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

综上所述,高技术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后向关联性,也就是说,高技术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是需求拉动增长的模式。从而表明高技术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后向关联模式是高技术产业内互动发展模式的主要模式,是以产业前向关联模式为辅助模式的。

(三)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典型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模式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的结论可以归纳出“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地区向西开放的核心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模式具有典型性的重要特征。

1.形成资本要素集中的人力资本驱动型模式。从投入产出表的初始投入比重的分析来看,劳动报酬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了要素流动中人力资本驱动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强,而并非只注重提高科技忽视人力资本投入。随着人力资本投入比重的增加,具有更多高劳动技能的部门会产生集聚效应,带来更高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2.实施以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驱动模式。从2002—2017年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看,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总体上是高于感应度系数的,从而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的经济驱动作用是以需求拉动为主的。在我国目前需求不足的市场环境下,“一带一路”建设背景向西开放战略下,这种需求驱动模式有利于扩大市场内需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3.注重产业后向关联性为主的互动模式。高技术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总体上是小于影响力系数的,这种模式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通过高技术服务业的后向需求模式表现出来;高技术服务业还不完全具有支撑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应该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四)影响创新驱动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的主要因素

创新驱动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从宏观政策上表现为需求导向,从市场环境表现为我国存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供给失衡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科技政策体制建设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如下:

1.宏观政策机制的需求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政策体制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强调财政和货币政策在拉动出口、消费、投资方面的作用,这种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了国民经济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忽视了我国经济长期不足的表现。

2.我国经济供给结构失衡。在产业发展方面,国家的政策引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落实在产业层面会带来政策体制由于国家产业发展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的连续性缺乏和长期体制性的缺乏。从而带来了经济供给不足在各个方面的一些表现。

3.政策体制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科技的发展是带动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提高高技术竞争能力的重要驱动力,陕西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相应出台了各种科技优惠性扶持政策。在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开放的环境下,对陕西省科技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上来看,在一带一路战略要求下,原有的政策体制建设就会出现乏力的状况。

三、建议与启示

(一)增强创新资源投入与自由流动性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创新投入起到了强劲的助推作用。政府应在人力资源以及经济支持力度增加创新资源的投入。近年来,发达经济体都将科技创新放在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方式改变,政策对科技的财政支出也在逐年提高,但是,依据目前的发展态势,政府对科技创新资源和资本的投入仍然不足以填充科技产业化所引致的巨额资金缺口。需要将科技投入转化在科技研发活动的各个阶段与各个领域当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力量。因此要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尤其是留住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科技人才,政府鼓励并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奖励对科技创新具有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从而减少落后地区人才的缺失。此外,通过科技合作等多种科技合作形式增强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性,实现产学研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的多向流动与合作。

(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的提高

加强科技多方面的沟通,充分发挥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优势,为高新技术企业输送人才,并协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科技转化。在高校、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建立对接平台,促进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其次,通过消费者打开创新产品“锁入效应”。实现多元化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

(三)优化创新发展的大环境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体现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其次,要对中小微企业重点帮扶,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的灵活性,从而带动经济运作模式向灵活化转变。高校与科研机构作为创新主体,一是有助于实现科技基础与前沿的研究;二是能够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并输送至社会,提供社会发展所需。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者,充当着创新共享平台的重要作用。不仅打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普惠性政策。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高技术服务业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上海市新闻出版产业链研究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