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行 倪敏东 梅小燕
宁波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在很多重大城市项目实施的背景下,很多居民的居住、就业情况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定位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文章数据均来源于百度慧眼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宁波市区职住人口的分布特征,研究市区当前的职住空间关系,得出居住、就业人口分布特征、各街道、区的职住平衡分析,并基于此提出缓解职住不平衡的对策。
居住和就业是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空间不断蔓延,导致了部分居民职住分离状况的产生。因此,准确掌握城市居民居住、就业地分布、研究城市居民职住空间结构,是研究现代城市规划、解决城市问题的基础。
当前,宁波市不断改革出新,市区区划调整、奉化撤市设区、杭州湾新区建设等重大城市项目的实施使得宁波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宁波市面向未来建设的关键期。从现有规划来看,中心城区的多心发展使得办公用地和商业用地数量进一步发展,导致城市中心区就业更加集中,就业人口密度持续增加;同时,现有政策、开发成本等限制,使得市中心住宅开发强度的降低,使得中心区的常住人口减少,新增人口将持续在周边地区聚集。
在传统研究中,一般借助各种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都有所欠缺。得益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在城市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基于移动设备产生的海量位置、出行数据,具有大数量、即时性、全样本、可验证等特点,对于分析城市特征、研究城市问题具有极高的价值,为在传统方法之外更加全面的了解宁波市职住分布情况,奠定了数据基础和技术基础。
本文数据来源为百度慧眼平台,由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慧眼宁波规划创新实验室提供,数据采集时间为2017年10月,内容为市六区范围内居住人口、就业人口数据。用叠合宁波市区“一张图”数据库、街道(镇)行政边界等基础数据进行居住、就业人群识别,分析市六区职住空间情况。希望通过“大数据”反馈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明确技术方法的运用范畴及对下一轮规划方案的指导与支撑。
目前,宁波市的居住用地共有77.4km2,主要分布于老江东、海曙西门口、鄞州中心区、东部新城、姚江北岸、北仑区等区块(图1)。其中,老江东的东胜街道、百丈街道、白鹤街道等,海曙的西门街道、白云街道等,北仑中心区,奉化中心区,是传统居住用地集中区,居住区主要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较齐全。鄞州中心区、东部新城水乡邻里板块、江北弯头板块、镇海新城等区块,凭借新城建设也成为居住用地集中区。慈城新城、北仑春晓街道、梅山街道、戚家山街道等区块也有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开发。
图1 宁波市六区居住人口热力图
图2 中山路城市轴线居住人口密度变化趋势图
图3 宁波市六区就业人口热力图
图4 中山路城市轴线就业人口密度变化趋势图
居住人口一般较为集中,多为组团式呈现。临近三江口核心区的东胜、百丈、白鹤三个街道为市区居住热力最高的片区,承载了大量的中心区就业人口;海曙区的西门、白云等街道,沿机场路两侧连绵成片,呈现较高的人口热力值;市区其他居住人口聚集地主要在各自区的中心,如北仑的新碶、戚家山街道、镇海老城区、奉化的锦屏、岳林街道等。
对慧眼平台大数据进行分析,在市六区内共识别出约有600万居住人口,平均居住人口密度约为1600人/km2。在数量上,居住人口最多的区为鄞州区,最少的则是江北区;而在密度上,江北区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奉化区地广人稀,密度最小。居住人口最密集的地点在鄞州区,承载了大量核心就业人口,单网格识别出27665人,人口密度达到2.7万人/平方公里。
中山路做为宁波市区最传统、最重要的轴线,覆盖了天一广场、东部新城等主要商业、商务区以及江夏桥东、邱隘等重要居住集中地。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图2),以江夏桥东为中心,居住人口密度沿研中山路东、西两个方向整体上呈衰减态势,东侧邱隘公园附近、西侧鼓楼及天一广场区域较整体趋势有所不同。江厦桥东及其周边区域在原江东区时就是居住人口密集区域,目前仍是是密度最高的居住区块,平均为2.1万人/km2;西向的西门口、东向的邱隘公园是两处次集中区域,主要居民分别为在天一广场商业区和东部新城的就业者,平均人口密度均为约1.5万人/km2。以江夏桥东为居住人口中心,在天一广场、鼓楼等城市商业中心附近,居住人口密度急剧减小,西门口附近重新又居住人口集聚,再向西侧居住人口密度趋于平衡,衰减速度维持在较低水平;自江厦桥东向东,居住人口密度下降较为平缓,在邱隘公园附近因承载东部新城的居住人口,人口密度有大幅上升。
作为宁波市商业中心的三江口,尤其是天一广场附近,是宁波市就业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图3);鄞州中心区作为商业次中心也集聚了大量的人气;作为商务中心的东部新城在宁波政府的大力建设下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除了这三个明显的就业中心,这三片区域的连绵区域也吸引了部分就业人口。此外,北仑中心区、姚江北岸工业区、骆驼工业区、镇海老城及奉化中心区的就业人口集聚程度也相对较高。
对慧眼平台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宁波市六区就业人口的平均密度为826人/km2。其中,就业人口密度最高的为江北区,约为1400人/km2,而奉化区的平均就业人口密度最低,仅有约为220人/km2,鄞州区、海曙区、镇海区的平均就业人口密度均超过千人每平方公里。
天一广场作为宁波市的商业中心,也是就业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图4),其就业人口密度为22000人/km2,以其为中心点,在中山路向两方向做密度分析可发现,整体上呈持续衰减态势。向西侧随着距离的增加,就业人口密度降低速度较快,至大卿桥附近降低速度有所减缓,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向东侧在江夏桥东就业人口密度有急剧下降,随着距离的增加,就业人口分布较为平缓,在海晏北路附近,即东部新城商务区,就业人口密度有所增加。就业人口热力图所反映出的情况与此相吻合。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宁波市区的职住空间存在一定的特征,不论是职住人口的集聚,还是分布差异,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职住空间分离,但热力图只是反映人口的集聚情况,对于确切的职住空间关系,需要再做分析。本文采用居住者、就业者分别在本区域内就业、居住的百分比来衡量居民的职住状况。
对市六区按街道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平均有45%的居住者选择在本街道就业,有47%的就业者选择在本街道居住。市六区范围内共78个街道中,只有26个街道在本街道工作的居住者比例不超过30%,但有20个街道这一比例超过60%;另一方面,有28个街道的工作者在本街道居住的比例没有超过30%,而有29个街道这一比例超过60%;两项比例均大于60%(即某街道的就业者有超过60%在本街道居住,同时该街道的居民有超过60%在本街道工作)的街道有16个。
进一步分析各个街道的本街道就业比例,可以发现,居住者和就业者的工作选择与其跟中心区(三江口)的距离有关。距离市中心越远,在本街道就业和工作的比例越高。两项比例均小于30%的街道,都不在绕城高速范围内,而下应、洪塘等刚纳入绕城高速范围但经济发展并不出众的街道,也有很高比例的居民选择在本街道就业;经济活跃的江夏、鼓楼、月湖、中马等靠近中心区的街道,只有不到10%的就业者能居住在本街道内,而溪口、莼湖、瞻岐等市区边缘的街道,没有能够集聚大量人口的就业地,在本街道居住的比例高达80%。市民总体职住平衡状况较为良好,有将近50%的居民能够在本街道进行居住与就业,但区位对街道的职住平衡性有较大影响。
对市六区按区进行分析,发现鄞州、海曙、江北三区职住平衡性较差,本区的居住者在本区就业的比例和本区的就业者在本区居住的比例均小于40%,而镇海、奉化这两项比例均大于50%,北仑则高于60%。从这个结果进行分析,鄞州、海曙、江北三区因为共同的在三江口核心区扮演的角色,使得各个区内居住的居民有更多的到邻区就业的机会,且额外付出的通勤成本较低。北仑区因为远离市区各个商业商务中心的地理位置,北仑港的中心地位及完善发展的配套居住,使得大部分的北仑居民能够在本区内解决就业、居住需求,所以平衡性远高于其他区。奉化区、镇海区与北仑区有些类似,都是离市区中心商业较远,形成区内中心,受到市区中心吸引和影响较小,大部分居民会选择在本区内进行就业,所以职住空间平衡性较好。
百度慧眼平台数据为城市职住空间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数据支持,解决了以往研究中数据获取困难、准确性不足、样本量过小等问题。通过对百度慧眼平台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宁波市人口分布总体呈现内密外疏,人口密度随距市中心(三江口)的距离增大而衰减。(2)就业与居住人口的分布具有相伴的趋向性,但就业人口更加集中。(3)鄞州、海曙、江北三区职住平衡性较差,尤其是三江口核心区附近街道,北仑区职住较为平衡,距离中心区越远职住一般越衡。
以上述结果为基础,提出以下几项措施,以减缓宁波市区职住不平衡问题。
首先,借助区划调整,加快构建产业结构。2017年区划调整后,宁波市区结构更加合理,中心城区“一主两副、双心三带”结构基本形成,借助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物流贸易港的发展,鼓励现代化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在市区周边布局发展,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形成新的居民就业集聚区,为居民就业向中心区之外发展疏散创造条件。
其次,加强人才公寓、廉租房、公租房等的建设,尤其是市中心、就业集聚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建设条件,给予容积率奖励、降低日照标准、提高居住密度等措施,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实现就近就业。同时,完善各个就业集聚区的配套设施,使其能够吸引并留住更多的居民,减轻市中心的过境交通压力。
第三,加强各区、各主要就业地与居住地之间的公共交通建设,尤其是大运量轨道交通的建设。职住空间不可能达到完全平衡,加强交通联系可以使得居民的通勤行为更加便利,多种交通方式共同构建便利、快速的公交体系,削减时间成本,减少职住空间不平衡带来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