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联合降钙素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及对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

2018-11-14 11:15:14李端午罗晶刘轶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性骨折降钙素股骨颈

李端午,罗晶,刘轶

(永丰县中医院骨科,江西 永丰 331500)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好发于老年群体的疾患之一,是由于患者骨量减少、骨微结构异常所诱发[1],其常见于腕骨、股骨近端等承受应力并无法发生相应缓冲形变的部位。既往临床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首选手术疗法,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手术可造成直接骨丢失,加重骨质疏松症,加之术后需卧床静养等因素影响,患者预后质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2]。因此,尽量纠正骨质疏松的影响对提高术后疗效极为重要。为此,笔者通过观察唑来膦酸联合降钙素对疗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并予以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线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经X线及MRI确诊为骨质疏松所致的骨折;②骨密度检查显示骨质疏松,且T值<-2.5[3];③年龄60~80岁;④近3个月内未曾接受过大型外科手术者;⑤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重度心肺功能不全以及肝肾功能障碍者;②手术耐受性极差或不耐受者;③合并严重造血系统或精神系统疾病者;④伴有恶性肿瘤或代谢性骨病患者。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53例)和研究组(53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0例,女33例,年龄60~77岁,平均(66.12±7.63)岁;体重指数(IBM)18.46~25.98 kg/m2,平均(22.58±5.42)kg/m2。研究组中男21例,女32例,年龄60~78岁,平均(66.85±7.63)岁;IBM18.51~25.84 kg/m2,平均(22.61±5.34)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继续进行该研究的比较分析。

1.2 方法

1)手术方法两组均以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具体如下: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全身麻醉后利用C形臂机(南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JHDS-99A)透视下先行闭合手法复位,使患肢与躯干保持12°左右的内收。选择大转子顶点上方3cm开始朝着近端延伸4cm作切口,沿肌纤维方向,逐层切开软组织直至暴露股骨大粗隆顶点。C臂机透视下复位,复位后在大转子处插入引导针,随后行开口扩髓处理,沿髓腔导针处放置合适的PFNA主钉,注意观察并调整主钉相应的深度。同时在大腿上段外侧做一切口,安装侧方瞄准器,沿导针的方向将螺旋刀片轻敲入股骨头内,然后安装远端锁定螺钉,顺时针拧紧尾部螺帽锁定螺旋刀片固定,远端锁定,缝合切口。

2)术后处理两组均于术后第1d予利伐沙班片(Bayer Pharma AG;国药准字H20140132), 20g/次,3次/d,以避免术后深静脉形成血栓。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术后第1天即予以鲑鱼降钙素注射液(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303)50IU皮下注射治疗,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唑来膦酸(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86)5 mg,于术后第3天一次性静脉滴注,滴速为30滴/min。两组均持续用药共12个月。

3)观察指标:①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中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C端肽(CTX)以及降钙素(PCT)等骨代谢标志物水平;②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腰椎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变化;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Harris评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骨代谢标志物比较

治疗前,两组PCT、PINP、CTX、 BGP比较,组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INP、BGP均出现显著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PCT、CTX均出现显著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骨代谢标志物比较

2.2 两组骨密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腰椎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比较,组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均出现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骨密度比较分

2.3 两组VAS、Harri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VAS、Harris评分比较分 分

治疗前,两组VAS、Harris评分比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arris评分均出现显著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VAS评分均出现显著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多见于老年群体的病症之一,近年来,受龄化进程加快、生活习性改变、滥用激素等因素影响,其患病率呈显著增高之势[4]。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致病因素较多,主要包括高龄、女性绝经等,病发后患者髋部等松质骨丰富区域部分骨密度大幅减少,受到外力冲击则易骨折,加之老年人多伴有生理性退化现象,如不及时诊治,致残率极高。早期恢复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手术治疗是既往临床治疗骨折的首选方式,但由于老年患者普遍缺乏骨质,出现骨折并行术后更有直接骨丢失,加之普遍合并其他内科基础疾病,患者术后往往不易恢复,故而纠正骨质疏松的影响对术后疗效显得尤为重要。

鲑鱼降钙素针剂是从鲑鱼体内提取的降钙素制剂,是调节骨代谢的主要肽类激素,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吸收作用从而增加骨的形成和骨密度,在抑制骨质疏松进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5]。唑来膦酸是一种具有高效抑制骨吸收作用的特异性二磷酸化合物,给药后能够迅速扩散至骨内,作用于破骨细胞法尼基焦磷酸合酶,通过抑制抑制骨吸收,进而促使椎体内骨量增加[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腰椎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arris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唑来膦酸联合降钙素辅助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笔者考虑原因可能为:降钙素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吸收进而增加骨的形成和骨密度,而唑来膦酸则是用于抑制骨吸收,从而促进骨生成,虽机制不同,但作用效果却相同,可实现疗效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疾病恢复。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相互作用是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而许多细胞代谢产物参与到了这一个过程中,故而通过观察这些代谢产物的表达水平,可进一步了解骨折愈合以及骨丢失情况。其中PINP、BGP是由成骨细胞分泌,PCT、CTX能动态反应骨吸收情况,可较好反映骨重建过程情况。本研究中,研究组PCT、CTX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INP、BGP则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联合治疗可有效增加骨形成,降低骨吸收。

综上所述,唑来膦酸联合降钙素辅助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机体骨密度以及骨代谢,促进骨愈合,值得临床推荐。

猜你喜欢
性骨折降钙素股骨颈
老年糖尿病患者须警惕骨质疏松性骨折
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 09:03:12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超负荷运动时当心疲劳性骨折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34
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特点及转归分析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血清降钙素原对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降钙素原检测在抗生素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降钙素原联合病原体检测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