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波/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在新常态下,独立院校还应结合班级建设中团支部、班委各自饰演的角色,构建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以提升团组织的活力,增强班级文化的凝聚力,助推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当前,对于多数独立院校而言,团支部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新意,广大学生对于团支部的认识,仍停留在读读文件、写写心得体会等方面,因而对于团支部工作的理解出现偏差,这导致团支部对于团员的吸引力持续下滑,团员意识日趋淡化,团支部工作在班级中的认可度不高,犹如形同虚设。
面对新形势,团支部工作的内容、形式也出现了变化,更增添了时代内涵与全新的内容。而独立院校团支部支委的建制相对薄弱,有限的人员需要分担大量的团支部工作,无论人力,还是精力方面,较班委会均存在较大落差。加上不少支委在开展团工作中暴露了诸多问题,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工作缺乏科学的指导,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团支部的工作效率。
独立院校中,存在部分团支部出现功能越位,与班委工作存在重叠等问题。还有些团支部出现功能缺位,致使其日趋边缘化。加上团支部、班委会间缺乏行之有效的协作运行机制,因而存在较为严重的各自为政等情况,致使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凝聚力、向心力不足,无益于班级的团结与健康发展。
一方面,要求独立院校管理者、实施者应牢固树立创新理念,严格依循共青团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方针政策,加快扭转传统理念,采用现代化先进理念武装头脑,指导独立院校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的建设,为班团一体化建设谋划出新格局。另一方面,应加强宣传与推广力度,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班团一体化建设热潮,使更多学生了解班团一体化的作用与意义,并积极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班团一体化与班级文化建设之中。
对于独立院校而言,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的参与力量主要包括管理者、实施者、规划者、执行者及参与者。其中,团委担任着机制规划与构建者的角色,负责班团一体化的设计、规划与指引;辅导员是实施者、管理者,负责对具体运行过程加以指导、监督、管理;班长及团支书是执行者,负责具体活动的组织、开展与结果反馈;团员与广大学生群众是参加者,其积极性直接关乎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的实施效果。因此,应明确各方分工,加强协调与监督,汇聚合力,方可促进班团一体化的科学、有序运行。
一方面,构建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应在继承、发扬传统工作方式、方法的优势的基础上,全面贯彻与落实创新理念,转变传统灌输模式,严格结合学生特点与独立院校办学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与共青团活动,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另一方面,积极借助于新兴媒体的作用,为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的构建提供载体与开放式平台,利用新媒体加强对班委会、团支部的指导、管理、协调、监督,构建线上、线下双线联动运行模式。
在构建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的过程中,要求团委、学生管理部门应全面研究,营造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为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的推进提供平台保障。具体而言,应将基层团支部建设全面纳入重点工作项目来抓,为了全面提升基层团支部的活力,构建起班团一体、通力写作的良好工作环境,应注重树立项目化管理思路,为团支部、班委会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让之全面发挥其能动性,引领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主动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过程中,继而收获更大的成就感。
为了促进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的长效发展,还需积极强化团员的主体性,激发其内生动力,以便为该机制的运行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其一,要确立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处理好信仰驱动的问题,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使其逐步内化为团员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其二,应逐步完善共青团改革理论,构建起完善、可行的制度,利用制度促进班团一体化的协同运行。其三,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团员管理模式,增进班团与团员之间、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发挥团干部、班干部的示范与引领功效,增进班团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战斗力。
一言以蔽之,面对新常态,独立院校应加快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的构建,通过创新、协同,促进团支部与班委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之共同发挥各自功效,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为独立院校校园文化注入不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