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天钰 魏玉岐 齐 菲/承德医学院
(1)了解教育和相关医学康复的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和医学康复作为“医教结合”的基本范畴,对两者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解,是特教工作教师必须要达到的标准;(2)熟练的掌握康复的实践技能。一般实践技能中技能操作中关键的部分,技能操作是医学康复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每天都和视力、智力、听觉障碍等残疾儿童打交道的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来说,熟练的运用康复实践技能是这份工作的基本职责;(3)可以对特殊儿童智障特点快速的判断,能够独自承担个别化的训练。可以独立进行诊断和评估,制定并实施教育康复计划。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我国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应该接轨国际标准,为国际化专业能力教师的培养而不断的提升;(4)具备有效融合集体教学和个别化康复教学的能力,尽管针对残疾儿童来讲,个别化康复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我由于我国特教学校的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所以当前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需要把集体教学和个别化康复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为更多的残疾儿童提供良好的福利,使其教育现状得到改善,也是“双师型”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医学康复技能。主要分为听觉、言语、运动等功能康复板块,主要侧重生理和病例学基础的培训,以便及时及时发现特殊儿童康复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解决;(2)教育康复技能。主要分为语言、认知、学科学习、心理与行为等能力,主要侧重于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培训,以便对特殊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培训的技巧主要有:(1)分班级对人员进行培训。按照受训教师的不同需求,分为基础、提高、综合三类班级。基础班需要教师对不同模块的理论知识的进行了解,掌握教育与医学康复理论性的知识;提高班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康复时间技能进行熟练的掌握,并通过模拟实践、案例观察等形式有效的结合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综合班主要强调教师利用临床实践、经验交流等,培养独立诊断和训练个别化的能力;(2)分模块对相关内容进行培训。根据受训教师的知识背景,把培训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分为不同的专题,都融合了基础理论、技能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灌输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念,使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得到改善;(3)重视实效性的培训方法。按照培训班级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基础班主要强调集中授课,并辅助技能方法演示,利用课堂案例的录像对理论和方法加深理解,运用模拟的形式内化提炼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班根据“集体授课+小组合作”的形式培训,通过“学习——实践——反馈”的形式,使知识与实践操作实现完美的融合,因为这种环环相扣的培训方式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并且可对培训的效果实时反馈,所以可以较快的提高受训教师的技能,使培训的时效性得到增加;综合班主要通过小组实践进行相关的培训,每个实践小组有一名带教老师和数名学员,利用暑期在康复门诊进行实战性的训练,使独立诊断和训练的培训目标得以完成,进而使培训的效果更立体、更直接。实践得出,这些培训技巧可以使受训教师从理论学习到工作独立承担在短时间内完成,并完成预期的目标,因此为培训效果的有效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考核对于培训来说,既可以检验教师的培训效果,还可以检验整个培训模式。衡量一个成功的培训模式的标准是受训者对技能所掌握的水平。实际上应该在整个培训过程都贯穿培训考核,每天通过书面或录像对所掌握的进行考核,加上最后的书面和实践考核,才能综合体现培训的效果。培训考核贯穿始终不仅可以对培训中的问题及时了解,实施有效的培训计划,还有利于受训老师在培训中根据实时反馈的培训内容,随时调整受训的内容,使培训的效果更加理想。
有效的培训模式和完善的培训保障机制有重要的关系,为了使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得到顺利的实施,华师大言语听觉科学重点实验室专门成立了培训机构,组建起专业的培训队伍,通过规范、科学、系统的培训教材的开发,对培训课程进程合理的安排,提供具有完备的设施,有现代化康复设备配置的培训场地,对实训沟通、录像剪辑等工作提供协助,现代化全方位的保障机制,可以保证各环节的有效实施,为培训模式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医教结合”项目的深入开展,高校在特殊教育领域形成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先进思想和专业技能的教师,使教师教育观和学校的课程观发生较大的变化,为特殊领域的改革提供较大的便利,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加快国际化进程做出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