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政法学院
个体心理发展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预期成果之一。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们期望从大学教育中获得众多有效成果,特别是树立自信、接纳他人、遵守道德准则和接纳自我。
让学生达成对自我和他人的广泛而深刻认识,这一点一贯被认为是教育的一个理想结果。学生个体怎样才能获得这种自我认识和他人认识,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公开重视这种认识的发展,以及这种认识要实现什么目的,对于这些问题,研究者们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粗浅的梳理。
独立性的发展是齐克林理论中的关键概念(Chickering & Reisser,1993)。马瑟尔和温斯顿(Mather & Winston,1998)得出结论,认为培养独立性与自信或自我效率有关。他们也认为,创建团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根据他们的观点,学生工作管理者靠课程规划或决策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更确切地说,他们建议,学生工作人员需阐明价值观和准则,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创建、维护团体的活动。简而言之,学生事务管理者应该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施动者。
托勃(Taub,1995)提出,有三个因素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具有重要、独特的推动作用:学生与他人关系的质量、父母在提供情感支持方面的作用及其群体取向。她得出结论,个人人际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独立性的环境,可以通过采取一些策略积极努力地在校园里创建团体,发展与他人的关系,来促进学生独立性的发展,这些策略包括进行合作学习、制定课程串联计划(cluster scheduling of classes)、鼓励成立学习小组、在学校组织和宿舍中培养团体意识。托勃也总结说,精心设计的团体服务计划或服务学习方案能够促进相互依赖感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也解决了学生独立性的发展问题。
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对独立性的发展产生影响。人们曾经认为,培养独立性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与父母分离,但几项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托勃(1997年)分年级研究了学生独立性和与父母的联系两者之间关系的变化后发现,诚如所言,大四学生比大三和大一学生更独立;与大一新生相比,他们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在情感上更独立于自己的同伴。但是,与该项研究的其他参与者一样,他们在情感上对父母有依赖感。这项发现表明,学生个体可能在情感上独立于其同学,但却依赖父母。对于那些从事大学学生工作的人尤为重要的是,不应该认为学生在大学里对父母的这种持续依恋是一种发展滞后或倒退。
肯尼和唐纳德森(Kenny & Donaldson,1992)赞成托勃的结论。他们观察到,大多数学生称自己情感上依恋父母,并且父母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并给予支持。他们认为,教育工作者需给予学生帮助,以解决其与家庭的冲突,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但同时也应帮助学生保持其对父母的情感联系。他们建议,为学生及其父母举办研讨会,这样学生可以不用割弃对父母的依恋而发展自己的态度。
托勃和麦克温(Taub & McEwen,1991)调查了学生的年级状况对独立性发展的影响后发现,大四学生在独立性和学习独立性量表上得分较高,在成熟人际交往量表上也取得了较高的分数;大一新生、大二和大三学生在这些量表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别。作者得出结论认为,在独立性发展的一般领域,可以不必重点关注低年级学生。托勃和麦克温建议重新研究侧重于低年级女生独立性发展的介入活动的适时性。
邓塞恩和安德森(Denzine & Anderson,1999)对常驻助教(resident assistants)进行了自我效能感研究。自我效能的特点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况下的能力和才能的肯定”。研究者发现,“就他们能够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言,大多数常驻助教在抽样研究中具有肯定的自我效能感”。邓塞恩和安德森建议,通过提供优秀导师,朋友劝导或让个人有机会间接学习别人的经验等这些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
马丁(2000年)研究了某些大学开展的活动对社会心理结果的影响,发现“师生关系与发展目的和自我能力意识明显相关。自我能力意识和发展目的也受到学生团体因素的严重影响,如俱乐部和组织、学生的熟人、谈话主题和交谈信息”。
鲍尔(Bauer,1992)对中部一所大学近一千名学生的学习和社交技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都从大学活动中有所收获,如学会了解自己和别人,发展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统计意义上,女生比男生收获更大。鲍尔还发现,得分较高的学生在这些领域收益更大。
斯普林格尔、特伦兹尼、帕斯卡里拉和诺娜(Springer,Terenzini,Pascarella & Nora,1995)对600名学生进行了自我认识提高的概念研究,他们认为这种形式的学习“或隐或显地成为美国大多数大学的教育任务的一部分”。他们发现,课堂和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并得出结论:“这项研究提供进一步证据,支持人们长期坚持的理论,即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全面的。”他们补充说:“这些结果显示了教育活动规划及发展中采取更全面视角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学习管理部门和学生事务分管部门之间在提供教育活动和服务中密切协作的重要性。”
服务学习对个人发展会产生许多重要的影响。阿斯金和萨克斯(1998年)报告了参与服务学习的几项成果。他们发现,与非参与者相比,服务学习的参与者在社交自信和领导能力方面提高更大,该项研究表明,服务学习也加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增强了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了解。埃勒和吉里斯(Eyler & Giles,1999)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参与服务学习活动的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步:认识自我、发现帮助别人的价值、学会与人合作和领导技能及增强自我效能。
迈尔斯·利普敦(Myers Lipton,1996)还以国际理解为侧重点研究了服务学习的影响,认为其效果非常显著,尤其在增强国际理解方面非常有效:参与服务学习的学生比非参与者在全球理解(global understanding)方面有更大提高,因此学校应该鼓励所有学生参与此类活动。
根据特伦兹尼、帕斯卡里拉和布莱姆林(1999年)的研究,学生兼职对情感成长产生影响。他们引述了库(1995年)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兼职影响他们的学习活动,然而,也为其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不但促进其人际交往和实用技能的发展,而且也促进学习和认知发展。” 显然,该研究的启示是:如果促进情感增长是大学的目标之一,那么,大学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比现在更多的兼职机会。
库、道格拉斯、伦德和拉姆·格伊默克(1994年)指出,宿舍生活对自尊产生影响。他们的结论是:“与持不同观点的人接触,往往对个人的发展具有挑战性,并有助于形成个人身份认同或正直、公民责任、审美旨趣、自信和自尊等品质的综合发展。”特伦兹尼、帕斯卡里拉和布莱姆林(1994年)还确定了宿舍生活对学生发展的益处。他们的结论是:“证据显示,大学宿舍生活(与走读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最有力和最持久的积极影响:社会/课外活动参与、对大学教育的满意度、大学学习的持续性和完成学位等”;他们补充道,过传统宿舍生活的学生往往在许多心理领域获益匪浅,它的影响常常是累积性的,在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涯中可能大幅度地增加。
根据文献资料报道,参与大学生联谊与道德推理和心理发展相关,库与其同事(1994年)观察到,参与互助会或联谊会对人际交往能力或内在能力具有多重影响,赫特和伦兹(Hunt &Rentz,1994)研究了美国中西部一所大学的321名互助会和联谊会成员,得出结论认为,参与联谊会“明显关系到梳理和明确目标,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并在信任、相互关怀和诚实的基础上与另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他补充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参与大学生联谊会或该组织之外的其他组织,或与之相关的组织,与个体心理社会发展的具体程度的增长相关。”
[1]Chickering Alexander W.,Reisser Linda.Education and Identity(2 ed.)[M].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1993.
[2]Terenzini P.T.,Springer L.,Pascarella E.T.,Nora A.Influence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536(1):23~39.
[3]弗洛伦斯 A·汉姆瑞克,南希 J·伊万斯,约翰 H·斯苏.学生事务实践基础:哲学、理论、教育成果强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