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大学
互联网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网络上的信息量虽然庞大,但难辨其真伪,部分不实信息可能会将群众带向错误的方向。高校的思政教师必须尤为注意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维和价值导向。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层面、思想素质层面、心理素质层面和道德素质层面进行多方的教育和引导,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督促大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来源于其自身三个尤为突出的特点,总体来说,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的受众是学生,而网络的使用也是依靠人来进行操作,即互联网只是教育工具的一种。对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分析很容易就能得出,其特征其实是顺应大众生活所衍生出来的,自由发展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共通之处。互联网越是普及,我们就更需要展现出真理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们自己体会到真理的意义互联网的感染性,网络上的一些追求全面发展、上善若水的思想也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领会真正的大爱与无上的智慧。当然,互联网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过多的信息数据会混淆学生的视线,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学生会有困惑感。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尊重大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的同时,学会引导他们如何去筛选信息、辨别信息,让他们重新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架构,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探寻其中的真谛,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熟练运用工具,研发新的教育模式。
在现今互联网流行的时代,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明显反映出其工作效率低下、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遇到了台阶。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回归到课程本身,从思政课的内容出发,寻找方向。思政课中要注意研究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研究这两个问题也可以找出思政教育的突破口。群众路线是指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造福群众,依赖群众力量,从群众中来,最后也要回归到群众中去。我们党一直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基本路线,是在不断的建设、改革过程中对历史经验的概括。思政教育还涵盖了精神领域中的意识和思想层面,涉及到了人的三观,但教育的核心主体还是群众。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主体和关键,我们一定要坚持群众路线。客观环境的变换可能会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模式,但是无法改变其核心和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针对年轻大学生,对其实行理想信念教育。互联网作为教育外部环境,我们要从其特征出发,寻找到教育所能利用的点,以此来改进思政教育工作。
现今互联网极其普遍,群众的使用率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利用起互联网,尤其是现在大学生的许多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不重视互联网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使用,就违背了群众路线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使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一些软件和应用,如QQ、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通过对这些主流应用的分析,把握大学生思想的大方向,将互联网作为平台,逐步引导其思想,刺激学生们自己去学习探索,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还实行实践教育。此外,互联网还有一大特性是重视用户的体验。因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能准确展现思想理论的内涵,还要避免课程的枯燥乏味,要提高内容的直观性,考虑他们的情感层面,要用大学生喜于接受的方式来减少他们对枯燥理论的反感,估计他们挖掘理论的有趣部分,将沉浸于互联网中各种思想的大学生引回马克思主义道路上来,达成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运用好互联网就必须要体现学生们的个性,减少或削弱中心的存在。考虑到互联网的这一大特征,我们要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就需要去中心化,推崇群众思想,弱化中心,不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凌驾于群众之上,要坚持平等、互相尊重。所以,教育者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与教师一起完成教育任务。群众路线还从侧面规范了教师的行为,要能充分的融入学生中去,走下讲台,与学生深入交流,从改变课堂的模式开始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使思政教育深入学生内心。
[1]王晓雪.“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2):228~229.
[2]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5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