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2018-11-14 19:04:05■/
长江丛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教师

■/

南阳师范学院

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下,高等院校为社会输送人才责任的重要性突显出来,特别是创新创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但在此社会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面临严峻挑战。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分析

(一)促进高校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革新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创新企业与产品服务更受关注。较之于普通的人才劳动力市场,其对于独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也明显提高[1]。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以及健全,更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也使得高校综合实力得以提升,对更多优质生源加以吸引,为高等院校新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较之于初等教育,高等院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高素质与高技能创新人才加以培养并向社会输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全面完善与创新。其中,应对创新的切入点进行选择,通过知识、观念以及制度等多个方面强化,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知识与技能优势更加明显,同样也能够强化其创新创业责任意识,在实践过程中更积极主动,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促进学生发展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为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仅依靠理论知识与文化修养并不够,所以高校必须要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以优化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自身的实践、就业与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促进个人素质与技能的优化发展,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理想的成果,而为实现人才的优化培养,就必须保证和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对教育模式加以创新。新时期背景下,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其中,在政府机构与相关部门鼓励与倡导的基础上,国内已经有九所高等院校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并向社会输送了大量创新创业人才。此外,还有部分高校为响应国家的号召,设立创业中心、创业研究机构与创业学院,为学生创设了理想的学习与实践环境[2]。除此之外,为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门还出台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相关意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全面落实。

但不容忽视的是,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也同样存在局限性,集中表现在自主创业人数不多,而且创业的方向也仅被局限在社交、视频与购物等相关的娱乐休闲领域中。根据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高等院校需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适当地调整未来发展的方向,借助互联网技术,确保既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能够有效地融合互联网技术,进而为大学生后期的创业提供必要保障。

三、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且教学思想相对落后。其中,很多高校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到位,所以师生难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地认知。长此以往,创新创业教学相课程的形式化严重,学生更是应付心理较强,并错误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不紧密,所以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高校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管理人员也未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向传达院校院系以及部门传达国家最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文件内容与精神,致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实际情况严重脱离,无法保证其指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教学内容单一

基于“互联网+”时代环境,高校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仍存在单一性,特备是在设置课程体系方面,纸上谈兵的现象明显,难以有效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灵活的,一旦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或者是课程的安排相对紧密,就很容易使得学生不具备充足的思考时间,影响其消化知识的效果,所以创新目的也必然无法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打击。在此基础上,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设置的时候,也没有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予以考虑,内容统一化明显,不具备选择性。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直接的影响,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不完善。即便高校已经创建校园网络,但并未在网络平台中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容,对于既有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另外,部分高校对静态教学模式加以使用,很难通过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学生的学习实践实践与空间都会受到限制,难以实现与时俱进地发展,严重脱离时代发展需求[3]。在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学校教学模式落后的影响而陷入困境。

(四)缺乏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等院校教师队伍水平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效果存在直接的联系。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业务水平不一,特别是教师的聘用缺乏规范性与严格性,强调教师个人学习水平,却不注重其互联网知识与实践经验。这样一来,所聘请的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的指导,也难以对学生的困惑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投入并不到位,未邀请权威人士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队伍的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无法对最新的知识与咨询加以了解和掌握,导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落后,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一)树立正确教学观念

现阶段,国内高校正处于“互联网+”这一社会大环境中,所以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高了重视程度,要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对教师与学生互联网思维进行全面培养。其中,高校需向教师与学生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借助海报、会议以及树立榜样等多种途径,加深师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作用的了解,积极转变教师错误的教学思想,积极主动地对教学方案加以完善,保证课堂的活跃程度,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思想,进而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但需要注意的是,应保证宣传的针对性,并且站在学生角度,使其应付心理得以消除,不断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另外,高校要对相关工作人员予以合理安排,贯彻并落实国家颁布以及下发的、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与要求,在各个院系与部门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对国家文件与精神予以深入地掌握,确保指导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二)完善教学内容

高校在实践过程中,要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内容进行不断地完善,通过融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手段,对学生创新灵感加以挖掘,并在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合理地安排实践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以及实践的实践。另外,高校在实施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科学划分学生的类型,对教师予以合理地安排,确保指导的针对性,增强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效果[4]。但因为线上教育无需具体设备与场所,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若具备特定选择性以及针对性的特征,则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对相关知识加以消化。

(三)创新人才培养手段

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以具备较高学习自主性的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若始终沿用静态教学模式,很难与教学需求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需要全面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对“互联网+”的既有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借助校园网络平台,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实现内容与素材的及时更新与丰富,积极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网络系统,为载体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另外,高校要对新媒体技术与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模式加以引入,尽量有效衔接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进而把成功创新创业的事例转变成学习的素材内容,保证教育资源的丰富化。这样一来,学生即可正确认知“互联网+”社会背景下,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制定未来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可以定期邀请“互联网+”背景下不同行业的成功人士以及权威人士,并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教学实践,借助座谈会亦或是网络互动等多样化方式,将其成功经验分享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教学形成全新地认识,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四)建设教师人才队伍

通过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从间接角度推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实。基于此,高校要将重点放在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与人员选聘等方面。其中,在选聘的过程中,要适当地提高教师的录用标准水平,而且不应一味关注应聘教师学历,一定要借助面试与专业技术能力的考核方式,确保所聘用的教师具备丰富的学识且实践经验丰富。而组织教师人员参与培训过程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投入充足的经费,致力于建设教师人才队伍,并为创新创业教育队伍提供定期的继续教育培训机会,对教师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加以纠正。在此基础上,在系统化与专业化训练的过程中,保证教师可以对全新的知识与咨询予以深入了解与掌握,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实提供必要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上文中针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实意义、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地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路径,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爱雪.“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142~144.

[2]黄娟.“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81~82.

[3]王长伟,王艳伟.基于“互联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24):73~75.

[4]毕凤琴,孙丽丽,王勇,等.基于“互联网+”的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建设[J].价值工程,2017(26):252~253.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