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静芸
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而90后、00后正是互联网使用的一大主力军。报告指出,通过内容黏着、互动应用和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维护和拓展,社交应用程序正在发挥平台化、工具化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二空间,具有新异性、简洁性、符号化、诙谐性同时又带有粗俗化的网络交往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着实扮演了一个颇有分量的角色。
毫无疑问,现代化通讯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交流可以随时随地随心。但其也对大学生的正常交往产生着负面影响。正常情况下,大学生应该通过现实生活中和同伴交往、探索新知、积累社会经验来完成自我认同任务。可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情况变化了。高校社交APP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一批“95”后高粘度大学生用户被俘获。看似多元化社交渠道的背后,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本文试图探讨在这个大环境下所出现的这一种特殊却又愈来愈常见的现象:网聊达人反遇现实社交困境。
现在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电脑、手机等高科技通讯方式长大的“网生一代”,虚拟的媒介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交流方式,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交往之窗。但事物总有正反两面。对一些大学生来说,原本属于现实生活的、面对面的社交之门与此同时也悄然间关上。
“当人们的交往通过手指一按就可以进行时,人的嘴便沉默了”,一份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人际交往障碍”在困扰他们的四大心理危机排名首位[1]。作为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且高度发达的社会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当代大学生无可避免地对高科技产生或多或少的依赖倾向。愈来愈多的人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虚拟世界表现活跃,在现实生活中却少言寡语。有人对此进行了幽默的形容:网上薛宝钗,人前林黛玉。这种鲜明反差无疑会给大学生现实社会交往设下较大的障碍。
平日里,一些大学生更喜欢用网络沟通的方式,很多时候也都爱宅在宿舍。在网上他们能够轻松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宣泄自己的情感。网络上的他们,或热络、或俏皮、或活泼、或伶牙俐齿……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呈现着和网络上的“他(她)”不一致的样子——不爱发言、不苟言笑、少言寡语……很多大学生习惯了通过看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来了解同学的动向,却疏于现实中和同学的互动。“每天睡前依恋不舍地放下手机,一早醒来也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课堂上用手机上网不断刷新微信朋友圈、人人、微博也早就养成习惯。在网络上聊天、回复、互粉等等,却鲜少去与身边同学交流,淡漠与同学的交往,不太愿意参加班级院系学校的集体活动,久了便难免会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社交障碍的困境。一款移动社交软件针对大学生社交习惯进行的调查显示,5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5小时,日常生活基本“机不离手”。“微信、微博、QQ都会一直处于开启状态,一有消息提示,我就会马上回复”,指尖上的社交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沉浸于虚拟世界,就容易导致缺少对真实世界的体验。网络虚拟社交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某些方面的社会疏离。2012年6月全国英语六级考试的作文题目就直指这种生活现象。试卷上给出了这样一个情境——爸爸:“女儿,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女儿:“你去看我的微博吧。”着实令人啼笑皆非。轻点屏幕、动动大拇指,简单的动作就完成了社交。而在这一过程中,现实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正不知觉的减弱。这样的现象实在不胜枚举:家中来客,紧张得叔叔阿姨都很难叫出口,大学生们尴尬地“一笑而过”,又继续跑回卧室上网;在网上无话不谈,见面后却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该说些什么;难得的同学聚会,却个个手机不离手,成了“低头族”。
当前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渴望在新环境中多交流。而有的人似乎更愿意到虚拟空间中去寻求友谊。这本无可厚非,但一旦产生过度依赖,造成负面影响,那便是不可取的了。在访谈过程中,几位被访对象都提到自己使用网络主要是进行搜索引擎和与人交流,另外,网络游戏也是主要的一部分。在做人际关系评估的时候,他们都具有一致的特征,那就是现实中(大学生活里)觉得鲜有可以交流沟通的对象。再进一步问为什么时,个别的是因为觉得大学里人际关系可有可无,较多的人表示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很弱或是对与人交往存在恐惧、害羞等心理。虽然现实中也能和同学们平和友好地相处,但孤独感与缺失感却似乎挥之不去。于是,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求释放。有一个被访对象说到:虽说是虚拟世界,但不见得感情也是虚拟的,我相信有真情。他提及在游戏“梦幻西游”中认识的一个朋友还会经常给爱吃巧克力的他寄各种高档巧克力。
综合一下几位被访对象的访谈,能够看出这样一个循环:觉得在现实中与人交流麻烦或感觉厌烦或有畏惧、害羞等心理,于是将目光投向网络,在那里少了拘谨与矜持,网络愈发变得不可取代,它成为逃避现实的一个避风港。习惯性地逃避了现实生活,越不能融于现实生活,便越爱在虚拟世界沉迷……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交往的定义是:社会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彼此传达思想、交流信息、沟通意见、联络情感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我国学者归纳了社会交往的三功能:沟通功能、调节功能(协调情感、协调行为)、保健功能。
根据交往是否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划分,社会交往可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2]。直接交往是指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面对面的交往,间接交往是指需要某种中间环节才能实现的交往(网络上的交流便可归为这一类)。间接交往虽然方便、快捷、交往范围广泛,但情感色彩方面逊色于直接交往。部分大学生在网上是“侃”达人,社交中却存在着不适应的现象,如害怕交往、不愿交往等等,任其发展下去就容易演变成社交心理障碍。常见的大学生社交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害羞心理、封闭心理。这几种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在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参与度。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语言文字以外,还有相当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动作表情。然而移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则会大打折扣。移动网络上的间接交往,实际上是一种 “人—机—符号—机—人”的交往形式[3],没有面对面的直接的反馈和情感交流,只是一种符号化的、外在的操作形式。在网络虚拟社交中,交往双方借助各种网络工具,以“身体缺席”这样一种间接方式进行互动。这种“身体缺席”式的间接交往,不需要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难免对以往社会交往关系的基础造成一定冲击。大学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在网络上自由地展示自己,甚至可以有意塑造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身份。一方面,这种间接交往方式能够满足其交往的心理需要。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和沟通时间的连续性以及沟通内容的广博性、随意性[4],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自由地交往空间,相互探讨一些问题,知识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在此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既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又可开阔视野,丰富了生活。但同时不利面也日益凸显: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社会交往机会的减少,可能会使不少大学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习惯了网络交流,等回归到真实社会时,巨大的反差往往会令人无所适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一方面为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5]。
因社交能力萎缩而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挫败感及抵触情绪,阻碍健康成长和能力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矫正。
余金龙说:“每个人都有多个人格,网络上的那一个或许是你的电子人格,它可能表现得和你平时不一样,有很多潜意识的需要可以由此释放。如果你沉迷于此,久而久之,你的电子人格就会越来越强大,从而超越现实的自我。那个时候,回归现实就变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甚至会让你产生逃避、放弃的心态。”所以,要脱离虚拟社交依赖,克服社交障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现实。然而,如何回归现实,也的确是一大难点所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营造一个优良的网络环境,合理地监控管理相关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具等。同时,引导主流价值观念,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多注重并珍惜现实生活。
学校可开设人际交往培训课程,将情商教育纳入授课范围。平时可以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为学生的交往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帮助他们走出虚拟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存在感和价值感。
应监督孩子缩短手机、电脑等虚拟网络使用的时间,鼓励他们走出家门,为孩子制造、增加与亲朋好友交际的机会。同时家长也应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动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适时给出意见和建议,引导他们正确地使用网络、合理地进行社会交往。
虚拟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很容易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各方面造成很大影响,而影响利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们能否对网络交往有正确的认知,能否合理地利用虚拟网络进行交往。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自我约束。合理控制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间,如此才能够不断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如果大学生发现自己过分依赖网络,并且或多或少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那么可以及时求助,和家长、老师交流想法,说出困扰。此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积极投身实践,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比如参加体育锻炼、旅行等。去找到除了网络以外的兴趣所在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常内省,合理认知网络虚拟交往。克服障碍,保持乐观心态,积极融入真实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