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人际沟通特点研究

2018-11-14 14:37广东药科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网民工具

■吴 铮/广东药科大学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根据2018年1月31日发布的《第41次CNNIC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增长率为5.6%,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速以及公共服务线上化步伐加快,成为网民规模增长推动力。信息化服务快速普及、2017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与此同时,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

在年龄分布上,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7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0%。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0%;青少年已经成为手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

在当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以手机新媒体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深入到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网络使用挤占了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时间,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沟通习惯、信息获取方式上已经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其利用手机互联为主要工具的沟通方式已经常态化、固定化。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青少年群体,在人际交往、沟通习惯、信息获取方式上已经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其人际沟通的特点表现为:

(一)大学生倾向于“线上沟通”模式,而“线下沟通”行为越来越少

在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遇到学习问题需要与老师沟通时,高达76.36%的学生首先选择网络工具;首先使用电话、短信工具的占比12.27%;仅有10%的学生选择当面沟通。缺乏现实人际沟通,必然就会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大为减少,使其难以融入现实社会。同时,沟通能力的退化更促进了青少年群体使用“线上沟通”。

(二)大学生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沟通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文字和图片

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但有11.36%的大学生表示手机里面没有存同宿舍同学的手机号码,平时只是使用微信联络。而在使用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沟通工具过程中,30.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从不或极少使用语音信息,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自己喜欢使用文字、图片的原因是能够能快的理解信息内容。仅有5.90%的受访者表示发送语音更多。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在沟通过程中更注重对沟通内容的陈述性表达,而对语音工具能够带来的沟通中的礼节性表达相对不敏感。

(三)大学生缺乏现实人际交往使其社会规则意识淡漠

由于向往网络中的自由自在和空间发挥,52.27%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在与自己的同学、亲属有意见不同或冲突时,会选择使用网络工具表达不同意见,而不愿意当面沟通。大多数大学生更加喜欢使用网络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移动互联网络不仅近作为沟通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成为了情感的防火墙。在网络遮羞布的背后,青少年网络交流沟通语言冲突更加激烈。相对于面对面方式的“线下沟通”规范意识更为淡化,容易出现“恶搞”行为。

三、对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特点的反思

笔者认为,互联网带来的人际沟通模式的改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对青少年的沟通方式及习惯的影响已不可逆转。作为青少年的教育者,粗暴的干涉方式不利于双方有效沟通,应对其沟通方式和特点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举例来说,在沟通过程中,教育者经常感受到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更加有个性,被教育者过于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沟通对象的诉求,对管理人员缺乏敬畏和尊重。教育者往往得出“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代沟越来越深”此类评价。而被教育者在沟通过程中往往认为对方缺乏对自己的情感关怀、沟通方式粗暴。人际双方因此容易形成缺乏互信的弱沟通关系。在宣传教育工作的沟通过程中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是,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在成长时期均在以移动互联网设备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其沟通工具的革命性变化已经对青少年的沟通行为、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是造成两者之间沟通障碍的根本原因。因此对青少年沟通习惯、方式进行研究,发现其沟通方式及认知习惯,理解其行为模式的动机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才能够在宣传、教育工作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和管理。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网民工具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技工院校幼师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巧用”工具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人际沟通技巧在对台传播中的运用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