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月苹/广西师范大学
儿童哲学独立于成人哲学,有属于自己的内涵。刘晓东的哲学有三层含义即儿童的哲学、儿童的世界观、童年哲学。[1]这其中包括了儿童的一些观念,孩子的好奇以及他们对于世界独特的见解与感知方式,同时也包括对于世界的困惑和探索。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儿童哲学出现了不同的发展取向。关于儿童的哲思有许多研究,但是李普曼与马修斯的思想对后来的研究依旧影响深刻。研究者认为李普曼主张的是给儿童哲学,马修斯主张的是哲学本就是从儿童那里来的,儿童有自己的哲学。虽观点不同,出发点却是一致的,均是透过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好奇心。笔者比较认同马修斯的观点,儿童是有自己的哲学的。
儿童哲学,一个看似很深奥的概念,多数人是很难以接受的,他们远远不相信儿童会有自己的哲学,这似乎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抛弃这样的观念:即认为哲学活动只是教授们的事”。[2]他提出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哲学观点,儿童成为儿童的前提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儿童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儿童当然也是有自己的哲学的。
哲学即“爱智者”,儿童是爱智慧的,孩子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探索世界,把握自己。哲学来源于惊呀,儿童对于周围一切都很惊讶,这正是儿童在开启自己的哲学。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会惊讶原来夜晚的月亮是会发光的;太阳是会走路的。当他看到这些景象的时候脑海里会有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浮现,陷入思考。“儿童的哲学”意即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儿童有自己独有的方式去感知世界、把握自己。因此,儿童通常会提出蕴含哲学的大问题,如果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予重视或者回避,很可能就会失去一次哲思的机会。
刘晓东指出:儿童哲学要激发蕴含在儿童内心的哲学种子,尊重儿童的天性、天赋和智慧,发现儿童的世界。成人认为儿童是没有思考的,就因为这样,我们才更需要去尊重儿童,儿童作为人的一个类属,他们有自己的权利,有自己的东西,包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成人在面对儿童提出的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时,应该多思考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
儿童哲学是一种思想的指引,透过儿童哲学,儿童的思想更加活跃,孩子的思考会更加地深入。我们要鼓励儿童进行大胆的思考,面对儿童的问题,作出耐心地解释,多倾听儿童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儿童的思维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他们被赋予了智慧和知识。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掘孩子的巨大潜能,让孩子的哲学世界最大化地完美、真实。
关于如何对待儿童哲学世界马修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大人与孩子进行交谈时最好的方式是提问,并且接受挑战,而成人却刻意回避,怒斥孩子。这样的方式恰恰把儿童哲学的种子扼杀在了摇篮。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总是会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而长大以后却变得沉默或者叛逆,或者他们根本不想再表露自己的内心。作为成人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审视自己,给予儿童最恰当的哲学教育,使他们有一个完美的哲学世界。
作为成人,应该走进童心,倾听心声。开展教育活动的第一步是了解儿童,知道儿童真实的需求,读懂他们的语言,正确对待他们的疑问与困惑,在他们单纯稚嫩的问题中蕴含了许多值得深究的深刻哲理。在进行哲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时,要遵循贴近幼儿生活、贴近自然、回归儿童的原则,寻求儿童真正感兴趣的、愿意主动去思考、探索的话题。作为一名教育者,特别是一名幼教工作者,更要明确的一点是要放低自己的姿态,给儿童创造表达的机会,肯定儿童是发展的,从而生成哲学教育活动。
作为成人,应该保护儿童的天性,鼓励儿童思考。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对周围一切不熟悉的事物都感到稀奇,正确对待儿童的疑惑,并且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会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许多事例表明,不论孩子会做什么反应,诚恳地考虑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最适合的,适当的肯定要比直接的否定重要,过程远比结果要来得珍贵。
作为成人,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儿童有主动权,给儿童充分的表达机会,让他们敢说、能说、想说,形成良好互动,改变直接传授结果的教育方式,在设计哲学教育活动中,设计儿童自主提问的环节,让幼儿主动思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探索。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在这样的一种课堂上,儿童的思维能力会越来越活跃,在哲学教育活动中也能得到更好的启发。
哲学并不是成人的专属,哲学也属于儿童。对于哲学家来说,过程远比结果更显珍贵。对于儿童来说,认真倾听远比刻意回避更重要。面对儿童单纯稚嫩的问题,包含着许多奇思妙想,蕴含着哲学的奥妙。要从儿童视角去更好地了解儿童,肯定儿童,肯定儿童有自己的专属哲学世界。